5月18日,我國宣布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有外媒稱,它是繼美國引領“頁巖氣革命”之后,由中國引領的新一輪“天然氣水合物革命”,將推動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俄羅斯塔斯社則稱,該技術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氣價格“崩潰”。
在強調頂層設計、科學發展的今天,不乏各種規劃、戰略,但上升到“革命”高度的頗為鮮見。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的“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是一例。2014年6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正式提出,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作為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前不久,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下稱《戰略》),被認為是能源革命的具體路線圖。
為何要將能源領域的重大突破形容為革命性的?《戰略》有哪些革命性目標?又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最復雜、最費思索的
中國能源問題亟待破局
為了這個《戰略》,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開頭第一句話是:“在世界各國面臨的能源問題中,中國的能源問題可能是最復雜、最費思索的。”他認為,《戰略》對今后十余年我國能源革命作出了全面的戰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則表示,推動能源體系革命性變革,已成為大國能源戰略的重要取向。例如,歐盟提出2030年能源總消費量減少30%,可再生能源占比達27%,電力的50%來自可再生能源。德國提出2050年能源消費量減少50%,可再生能源在總耗能中占比達60%,發電量占比80%。美國能源部計劃光伏發電到2030年占總電量的20%,2050年前達40%。
與此同時,世界能源技術創新進入活躍期。近年來,世界能源轉型加速,2006~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長5.7%,遠高于化石能源1.5%的增速。可再生能源成本呈快速下降趨勢。
加快推進能源革命,面臨諸多現實困難與挑戰。數據顯示,2016年底,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約34.6億噸標煤,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約43.6億噸標煤,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目前,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6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有害重金屬排放都居世界前列,能源生產和消費對生態環境損害嚴重。
《戰略》指出,能源科技整體水平與能源結構轉型要求不適應,支撐引領作用不夠強,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新能源在技術經濟性等方面競爭優勢不明顯,通過市場作用調節能源結構的機制尚不完善。體制機制難以適應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需要。世界能源地緣關系日趨復雜,保障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同樣面臨諸多挑戰。
2030年非化石能源將占20%
能源是現代社會的血液。《戰略》首次從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以及國際合作和能源安全等六個方面,全面系統地部署推進我國能源革命。
何建坤指出,推動能源消費革命的關鍵在于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的技術效率和經濟產出效益。從“十一五”到“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都制定了單位GDP能耗強度下降的約束性目標,并將其分解到各省市,強化各級政府的目標責任制。在《戰略》中又進一步提出要控制能源消費總量,2020和2030年分別不超過50億噸和60億噸標準煤。實施“強度”和“總量”雙控機制,將進一步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
而建立清潔低碳的能源供應新體系被確定為能源生產革命的核心。何建坤表示,首先要大力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促進能源體系的低碳化。從2005~201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年均增長10.3%,在總能源消費中占比從7.4%提高到了12%。
《戰略》提出,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別提高到15%和20%,天然氣比例也將提升到約10%和15%,在能源需求總量仍持續增長的同時,不斷擴大清潔能源比例,意味著其必須保持遠高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增速。
何建坤介紹,從目前到2030年,新建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將達近10億千瓦,相當于美國全部裝機總量。我國未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投資規模、新增容量都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這也將成為我國重要的新興科技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他同時指出,我國未來新增能源需求將主要依靠增加清潔能源供應滿足,而煤炭消費量則趨于飽和甚至開始下降。但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還將占據主體能源地位,因此煤炭高效清潔利用仍是能源革命的一項重要任務。
何建坤表示,《戰略》中重申了我國在《巴黎協定》框架下提出的到203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努力早日達峰的目標。“2030年達到峰值,將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轉折點,這意味著經濟持續增長而化石能源消費不再增長甚至下降,也意味著國內生態環境的根本性改善。”何建坤說。
能源科技革命“打頭陣”
杜祥琬在相關文章中指出,能源科技革命是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的支撐,也是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確保我國能源長遠安全的戰略保障。
何建坤也表示,強化推動能源革命的政策措施,首先要加強技術創新,普及和推廣先進高效節能技術和先進能源技術,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在未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上網的的發展過程中,要研發和推廣智慧能源技術,推動能源互聯網與分布式能源技術、智能電網技術、儲能技術的深度融合,并加強對氫能、核聚變等前沿技術的研發和示范,占領能源科技的制高點,打造國家的競爭優勢,順應并引領全球能源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進程。
他介紹,當前先進能源技術已成為國際技術競爭的前沿和熱點領域,成為世界大國戰略必爭的高新科技產業。隨著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和大規模應用,其成本呈快速下降趨勢,陸上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近5年已分別下降20%和60%,預計未來10年還將分別下降25%和60%左右,美國能源部預計2020年光伏發電成本可下降到6美分/千瓦時,2030年下降到3美分/千瓦時,成為最有經濟競爭力的發電技術。
“低碳技術和低碳發展能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我國必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順應全球能源變革趨勢,加快能源革命的步伐,打造先進能源技術的競爭力和低碳發展優勢,在新一輪能源體系革命中占據先機,在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在全球能源變革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行動中占據主動和引領地位。”何建坤說。羅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