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北京,春意盎然。3月16日下午,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201會議室一角,提前到會的魏復盛、姚建銓兩位院士正在用心地交流,絲毫沒有注意到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在聆聽。他們沒有寒暄,直入主題,交流著彼此對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建議和想法。一位環境監測專家,一位信息遙感專家,他們的想法不謀而合:把環境問題通過信息技術,互聯互通起來,更好、更精準、更有效地服務地方經濟。
突然,魏復盛院士停頓了下來,他可能是看到了一支伸到他面前的錄音筆,然后抬頭看了看記者,笑著說:“你這是要采訪?”記者不住地點頭,魏院士挺了挺身子,笑了笑。接下來,他的每一句發言都有意地對著錄音筆……
喜愛讀書 考進中國科大
1938年11月9日,魏復盛出生在四川省簡陽縣一家佃農家庭,上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隨后又有兩個妹妹相繼出生。姐妹們都沒有念多少書,就是大哥念了幾年私塾,也是因為父親不識字,每年向地主交租子時算不過賬來,常常受騙,所以才咬緊牙讓大哥念書,就是為了會認字、會記賬,不受欺負。
魏復盛小的時候特別喜歡讀書,村里有一個私塾,看到其他孩子讀書,就特別羨慕。因為家中兄弟姊妹多,生活拮據,父母沒有能力供魏復盛讀書,愛書的魏復盛就總是搶大哥的書讀,后來私塾老師知道了,就答應不收他學費,魏復盛才有機會進了學堂。“我現在的名字也是私塾老師給起的。”魏復盛說。
1949年11月魏復盛的家鄉解放了。1950年,私塾取消,魏復盛轉入小學,插班讀三年級。因為在私塾沒有學過阿拉伯數字,所以算術的加減乘除也不會。盡管如此,聰明的魏復盛還是沒怎么費勁,就趕上了大家。讀到初中時,魏復盛已經是一名出類拔萃的學生了,幾乎每年都是年級第一名。魏復盛尤其喜歡物理,那時他就常想:能否把天上的雷電收集儲存起來,那該是多么有效的能源?
魏復盛的高中生活過得一樣“毫不費力”,當然是在學習方面,生活還是緊巴巴的。可是天不作美,在高考前兩天,魏復盛患上了腮腺炎,進考場時,發著高燒,吃著退燒藥和止痛片,所以數學、物理考得都不好,化學因為正常發揮,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中國科大地球化學系錄取了魏復盛。從此他和化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中國科大學習的5年,我有幸聆聽了錢學森、錢三強、華羅庚、嚴濟慈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教誨,他們鼓勵青年學子要樹立遠大理想,要立志為國家的強盛勇攀科學高峰。”
接觸環保 從此樂此不疲
“我是在1970年開始接觸環保的。那一年,中國科大從北京遷到合肥,我們系到了馬鞍山,我就在馬鞍山二銅廠當了一名‘爐前工’。那時都提倡綜合利用,還不是叫環保。當時在銅陵,有很多廢渣、廢氣,污染非常嚴重。廠里提出找兩個老師來幫助他們調查,工宣隊就通知我去了。”魏復盛回憶說。
銅廠里有含砷、硒的廢渣,還有二氧化硫的嚴重污染,每年8月份工廠要停產一個月,以免二氧化硫影響稻花的成功授粉,否則周圍水稻將顆粒無收。魏復盛進行這項調查,心里很高興,他知道自己的知識可以派上用場了。“我們每天與工人師傅化驗做調查,做十幾個元素的分析方法,找原因,排除干擾,把我們的知識與工人師傅的經驗結合起來。在這里我還了解到銅陵工人血小板都低,這是砷污染、二氧化硫污染還是附近磷肥廠的放射元素(鈾、釷)污染引起的?衛生防疫站來調查,也找不出原因,當時也沒有條件去研究。環境污染不僅影響生產,還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這些在當時都給了我深刻印象,就是說,污染是危害人的身體健康的。這也是我為什么后來做環境污染對健康影響研究的主要原因。”
1973年,魏復盛到北京,在化學所進修,正巧趕上北京的官廳水庫受到污染,周恩來總理批示,成立官廳水庫水源保護領導小組,要求盡快查清污染情況。雖然,魏復盛當時進修的內容與此無關,但因為他在銅陵曾經遇到相似問題,所以對這個工作非常感興趣。3個月后,魏復盛回到合肥,就開始做一些分析方法研究,比如汞、砷等。“我做什么事都愛總結,總結后就整理登載出去,或者投稿,或者參加相關方面的學術交流、學術活動,只要我知道,我就參加,把自己做的工作,刻成蠟版,油印幾十份,發給大家。這樣一來,大家就知道在合肥,有我這個人在做環保。”魏復盛說。
后來,合肥的衛生防疫站就去找魏復盛,做合肥飲用水源汞污染調查,這是他做的第一件關于環保的事。再后來又研究了廢渣和土壤中砷的測定方法。1975年,魏復盛應邀參加了衛生部衛生研究所環境污染物分析方法研究協作組。因為當時最需要環境污染物的測定方法,魏復盛在土壤固廢方面作了較多的貢獻,出版了一本書。1977年,中科院又組織了環境污染物分析方法的協作組,魏復盛也被邀請參加。在不斷的學習、交流中,魏復盛擴大了知識視野。
獻身環保 擎起治污旌旗
與那些搞尖端學科的科學家相比,魏復盛院士離人們的生活最近。近的是他的研究、他的領域都讓大家觸手可及。2008年,媒體將他評為“改革開放30年中國環保人物”,的確,他的環保科技研究與中國環保事業共同起步、共同成長。尤其是在他調任到專門的環境保護機構后的20余年中,他為中國的環保科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83年,魏復盛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任分析研究室主任時,組織全國60余個環境監測站、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近千人,經過5年潛心研究,首次提出了中國41個土類、61種元素的土壤環境背景值及地區分布變化規律,為保護土壤環境安全、制定土壤質量標準、綠色食品基地的評估與建設、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1985年,魏復盛擔任了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分管業務。為研究建立我國統一的監測分析方法體系,他組織全國百余個監測站、科研院所的專業技術人員,按照環境要素“水和廢水”“空氣和廢氣”“工業固體廢物”“土壤”等研究建立統一的監測分析方法,并通過國家標準化程序制定了一批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組織了全國環境監測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研究,對保證監測數據質量起了重要作用。
1992年,魏復盛受國家環保總局委托負責接手中美科技合作課題“空氣污染對兒童肺功能影響的研究”,該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
1995~2000年,魏復盛領導了“污染物總量控制監測關鍵技術研究”,為全國重點工業廢水排放、重點工業鍋爐窯爐煙塵煙氣排放安裝和運行在線連續自動監控系統提供了技術支持,此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
2001~2005年,魏復盛團隊承擔了國家下達的“我國典型區域有毒有機物污染探索、安全評價與控制對策研究”,對我國一些重點城市空氣和重點河流水中數百種有毒有害有機物監測分析方法、污染現狀調查和初步評價進行了研究,對該領域研究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后來又與國外合作了四五個課題,2002~2007年又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中國開展“硼污染對男性生殖健康影響的研究”,2003~2009年與美國癌癥研究所在云南省曲靖地區(宣威市、富源縣)合作研究,題目是“以醫院為基礎,女性肺癌對照——PAH’s暴露與易感基因交互影響的研究”。魏復盛帶領十屆全國人大環資委工作人員、課題組成員兩次深入農村調查訪問農民和肺癌病人。
直到現在,大家仍能夠從媒體上聽到79歲高齡的魏復盛院士的聲音,他說,隨著環境問題的突出,人們對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已經沒有什么異議,污染問題已是“人人喊打”,但要打哪里,向哪里發力?科學分析和研究是先決條件,因此環境監測技術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