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類電視節目主要反映的是社會意識形態中的文學、藝術以及相關的精神產品的發生、發展、變化,與人們直接需求的物質生活有一定的距離,相對來說它在電視節目中數量也是有限的。在泛娛樂化的時代,如何既維持收視率,又保持一檔節目的獨立品格,山西衛視的文化類節目通過升級改版老牌欄目、全新打造文化精品以及推進媒體融合探索出了一條頗有特色的道路。
關鍵詞:文化類電視節目 山西衛視 升級改版 全新打造 融媒體
近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異軍突起,展現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發展前景。從最初帶有說教意味的嚴肅性,到現在充滿趣味的輕松性,文化類節目逐漸走出了一條適合市場發展和觀眾喜愛的路子。作為文化與歷史的集大成者,文化類節目在表現內容上應做到匯集天下精華,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但文化類節目的藝術氣質也是不容懷疑的,表現形式應該更加感性和真切,在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文化水平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都有自己說不完道不盡的歷史故事和人文情懷。電視媒體作為地方文化傳播的先導,積極挖掘、傳播和弘揚地方文化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
創新是廣播電視發展永恒的主題和不竭的動力。近年來,山西廣播電視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秉承“百姓情懷、文化品格、山西底蘊、創新精神”的辦臺理念,緊緊依托山西文化大省的資源優勢,在山西衛視晚間時段成功推出了貫穿一周的自主原創節目帶,取得了“小投入、大氣象、正能量”的良好效果。
山西衛視晚間文化節目帶于2015年6月15日每天晚間9點15分播出,涵蓋了民歌戲曲、歷史人文、法律服務、姓氏尋根、文玩品鑒、旅游消費等眾多領域,成為以自有頻道品牌為核心,立足本土、創新發展的亮麗風景。
一、升級改版老牌欄目
(一)戲曲節目《走進大戲臺》——弘揚戲曲藝術,傳承文化基因
《走進大戲臺》植根于基層人民群眾的土壤中,勇于擔當戲曲藝術的傳承者,邀請全國各大劇種亮相熒屏,展示戲曲絕活技藝。17年的堅守,《走進大戲臺》通過將戲曲藝術與電視文化有機結合,為傳遞中華文化基因、傳播中華美學精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與市場上那些為追求“短平快”的眼前利益的節目相比,《走進大戲臺》承載了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沒有大咖明星來撐臺,也并非當前頗受追捧的主流真人秀節目類型,但欄目憑借喚醒民族精神的遠大意義在娛樂至上的新電視節目競爭時代依然成為收獲不俗收視的常青樹。
究其原因,《走進大戲臺》幾經改版,不斷創新是其發展的動力源泉。2015年以來,山西衛視加大了對《走進大戲臺》的創新制作投入,進行了全方位的升級改版,并邀請著名電視戲曲人白燕升加盟,打造了《戲曲春晚》《全國青年戲曲演員擂臺賽》《燕升訪談》《戲曲公開課》以及國內首檔電視戲曲名人競演節目《伶人王中王》等一系列主題突出、制作精良的原創戲曲節目,使傳播優秀戲曲文化的品牌電視欄目得以升華,在戲曲界和廣大觀眾中間產生了良好影響。
特別是山西衛視《走進大戲臺》在2016年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通過“如歌的行板——中國戲曲公開課”與北京大學的師生展開了一場戲曲與青春的直接交流,找尋蘊含在傳統戲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喚醒更多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文化自信,留住我們的中華文化之根。
此外,《走進大戲臺》欄目堅持服務大眾、服務基層,利用周末和節假日走基層、進社區、進校園成為常態,以線下活動助力欄目發展,推動文化傳承。
(二)民歌節目《歌從黃河來》——挖掘民歌故事,傳承民歌文化
作為全國首檔民歌風情音樂節目,開播以來不拘泥于傳統,而是仰視經典、承載文化,開拓創新、新老并存。2016年,《歌從黃河來》連續推出了《中國民歌夜》《中國民歌春晚》《黃河歌王》等一系列節目,并受中國僑聯邀請,擔綱“親情中華”慰僑演出的主體,赴意大利、匈牙利演出,初步形成了山西衛視民歌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此外,《歌從黃河來》欄目與網絡平臺深度合作,相繼推出了“網絡歌手”踢館賽以及臺網聯姻直播的民歌PK節目《尋龍決》等。
二、全新打造文化精品
(一)旅游競演節目《人說山西好風光》——媒體和受眾熱烈呼應,業內盛贊“現象級”
《人說山西好風光》是在山西全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破解“一煤獨大”,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背景下推出的。《人說山西好風光》作為全國首檔城市旅游品牌推介競演節目,將“創新”貫穿于每一個環節。欄目開官員電視真人秀的先河,由山西11個地市的主政者親自上陣,為自己的城市做推介演講,場上正面比拼加上場外網絡投票,官民共助家鄉贏得山西旅游發展大會的主辦權。《人說山西好風光》不僅取得了不俗的收視成績,還擁有了上佳的口碑。當然,節目更大的意義在于通過挖掘山西深厚的歷史人文,將山西故事、三晉精神全面立體地加以呈現,擦亮了山西經濟轉型后的新名片。
(二)姓氏文化節目《你貴姓》——找準小切口,表達大文化,娛樂狂歡中的文化思考
《你貴姓》延續了山西衛視一如既往的品牌定位和節目調性,遵循“民族范 中國風”的頻道定位,是在尊重傳統、敬畏文化的前提下,進一步打造的優質精品欄目。作為中國首檔大型姓氏揭秘互動脫口秀節目,《你貴姓》打破了以往姓氏文化類節目的固有模式,娛樂性與嚴肅性并存,以輕松愉悅的表達方式和時尚多元的電視元素完成了姓氏節目的“換裝秀”。
節目每期邀請兩位主題姓氏的明星嘉賓在主持人和常駐嘉賓梁宏達的引導下與現場同姓觀眾一起揭秘該姓氏的家族起源,將人工智能動漫、游戲環節、外景探訪、新媒體互動加以融合,深度挖掘中國姓氏文化,從而引發思考與討論,彰顯“傳承家風、重建信仰”的思想內涵。
相比以往的經驗,《你貴姓》更像是山西衛視在生態意義方面的積極探索——以節目為核心,相關元素共同搭建的生態系統。節目組促成諸多線下同根會等組織的出現,以及相應微信等新媒體手段的支持。正是線上線下的聯動,才將《你貴姓》的影響力呈波浪地擴散出去。
電視媒體應該自覺辦好文化類節目,承擔起成風化人的職責使命。而如何提升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質量,讓觀眾喜看愛看,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電視人面臨的課題。
打造優秀的文化類電視節目,一方面要通過創新形式使其既有意思又有意義,既有“傳統味”又有現代感,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審美追求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廣開源頭,從深度、廣度上進一步深化拓展文化資源。
總之,文化節目的前景是光明的,只有立足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不斷創新探尋出獨特的文化視角和接地氣的節目形態,才能讓傳統的文化類節目變得更好聽、更好看,并形成有自己媒體特色的文化節目,實現傳承文化、涵養心靈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明禮:《發揮電視傳媒優勢 弘揚地方歷史文化》,《新聞研究導刊》,2015年第4期.
[2]馮勝勇:《提升電視文化類節目質量的思考》,《電視研究》,2016年第7期.
[3]胡智鋒,郝嫻貞:《文化類節目如何做“文章”》,《新聞戰線》,2016年第5期.
[4]俞虹,李蕊:《〈我是先生〉:泛娛樂化背景下的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堅守與創新》,《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年第3期.
[5]曹悅:《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求新求變之路——以陜西電視臺為例》,《新聞研究導刊》,2016年第14期.
[6]王碧琴:《論電視中的文化類節目》,《視聽縱橫》,2004.3.
[7]郭健:《山西臺:從文化的“根”上做起》,《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8]董悅、趙文軍:《〈走進大戲臺〉:戲曲平臺,人文名片》,《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年11期.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