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養成良好品質的基礎,對其一生的成長和作為有著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一年級是學生養成教育的關鍵期,班主任老師一定要抓好一年級這個關鍵期,從點滴抓起,持之以恒抓好學生行為訓練,并積極激發學生習慣訓練的興趣,還應該以身教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關鍵詞:一年級新生 養成教育 重要性 措施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開始正式接受文化教育,這是每一位小學生人生的一大轉折。這一轉折對于孩子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將會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俗話說,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我認為,在孩子們這個重要的開頭,特別是對一年級新生,抓好養成教育比文化教育更重要。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西平所說:“養成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改進德育的重要方面。”那么,該如何做好一年級新生的養成教育呢?
一、養成教育的概念及其重要意義
(一)養成教育的概念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良好習慣的訓練和行為習慣培養,還有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
(二)養成教育的意義
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養成良好品質的基礎,對其一生的成長和作為有著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美國著名哲學家羅索曾經說過:“人生幸福在于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入手。小學階段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一二年級又是最佳期。在教育實踐中,我們首先要從一年級新生抓起,以多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細節抓起,從現在做起,扎實有效地進行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
二、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
小學生養成教育的內容包含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兩個方面,具體內容主要有:
(一)學習習慣的養成
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包括:學會傾聽、善于思考、敢于提問、與人合作、自主讀書、認真書寫、自評互評、搜集資料、動手操作、按時完成作業等方面的習慣。
(二)行為習慣的養成
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包括:舉止文明、誠實守信、尊重他人、守時惜時、懂得感恩、勤儉節約、遵守秩序、勤于動手、講究衛生等方面的習慣。
三、班主任在養成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在一年級新生的養成教育中,班主任老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就像全職母親。他了解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動態,只有班主任老師最熟悉他的學生,也最津津樂道他的學生。
在學習上,班主任老師往往非常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他會通過多種途徑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其他兄弟班級進行比較;他會在課前課后觀察學生學習和完成作業情況;他會第一個洞察學生成績下滑,并及時叫來學生詢問情況,幫助分析退步原因,鼓勵學生積極上進。他使喪氣的學生重新揚起自信,他使渙散的班級重新團結一心。
在生活中,班主任老師最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他通過和家長的交流和溝通,通過平時的觀察,能夠較全面立體地了解學生,幫助、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一年級新生養成教育的途徑
(一)抓好一年級這個關鍵期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如同煉好的鐵水,可以鑄成各式各樣的形狀,這是學生養成教育一個重要的關鍵期。如果小學生在這個時期養成了不良習慣,以后再來改造將付出太多的代價。所以,養成教育必須抓住這個關鍵期,注意研究孩子們的特點,嚴格要求、正確引導、強化訓練,要在關鍵期把養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細、抓緊、抓實;要有的放矢地開展各種教育活動,讓孩子們在生動形象的活動中去體驗,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
培養一年級新生良好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由于一年級學生都是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新生,入學后他們會感到非常新鮮,尤其是剛開學前幾周,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伙伴、新的學習方式,使他們異常興奮,玩性不減的孩子們就會因為新鮮的環境放縱自己。作為老師,我們必須從點滴小事抓起,引導孩子們在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方面要有規矩,要有約束,要自我控制。比如:要對孩子們反復強調:聽見鈴聲進教室,端正坐姿等老師;下課要及時上廁所,做好課前準備;上課說話要舉手,不能隨便離開座位;不要隨便扔垃圾,見到垃圾要隨手撿起來;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上學不要遲到,服裝穿戴整齊,有病有事要請假等等,什么事情都要細細關照,什么事情都要手把手教,什么事情都不忘示范指導。
(三)持之以恒抓好學生行為訓練
養成教育要重視行為習慣的訓練,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要抓好學生行為的訓練,首先要強調持之以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持之以恒。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嚴而有愛,訓練要強調一個“嚴”字,突出一個“愛”字,不見實效不收兵。
(四)激發學生習慣訓練的興趣
在養成教育的訓練中要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孩子在接受訓練時往往會有逆反情緒,你越嚴我就越不按照你說的去做,所以在訓練中還要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注重“趣味”二字,增強其靈活性、游戲性,讓訓練成為一種愉快的活動過程。比如,一年級新生正確的坐姿,握筆的姿勢等,可開展“請你像我這樣做”,反反復復,學生們便在活動中得以訓練,在訓練中養成習慣;還比如可以在訓練中增加一定的游戲,及時發現學生的進步,并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定期評選“班級之星”“學習之星”“進步之星”等,在集體中樹立榜樣。班主任老師要在平時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勵、多表揚,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一定能看見成效和回報。
(五)以身教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小學生,特別是一年級新生,他們對老師的想象幾近神圣和完美,他們對老師特有的期望和依賴,往往是他們在觀察老師時會產生一種“放大效應”和“模仿效應”。也就是說,老師一言一行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所以,我們要規范學生的行為,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充分注意這種“放大效應”和“模仿效應”。為此,老師在與學生、家長、他人的交往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特別重視言行內在和外顯的教育、引導作用。正所謂“身教重于言教”,學生會在老師的言行影響下,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結語
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強化的過程,我們一年級班主任老師要抓住新生入學這個關鍵時期,從點滴做起,堅持不懈,強化訓練,加深烙印,習慣成自然,來促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規范。
參考文獻:
1.孫志強.對小學一年級學生養成教育的探究.中國校外教育,2014,(04).
2.傅彩霞.數學教師如何做好一年級新生的養成教育.考試周刊,2016,(34).
3.陳濤.淺談小學一年級新生的養成教育.科學咨詢,2016,(09).
(作者單位:太原市五一路小學富力城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