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勤學肯鉆、勇于創新,總是不滿足于現狀。由他提出的“一夾二看三調整”軋鋼操作法在生產中得到推廣運用,被山西省總工會評為“職工先進操作法”,他本人也因此榮立二等功。他就是太鋼不銹冷軋廠2號冷連軋機組丁班班長邢柱明。
“邢柱明勞模堪稱‘大國工匠’和太鋼不銹的‘大匠’,生產一線的職工都應該向邢柱明學習!”這是太鋼集團公司總經理高祥明對邢柱明的贊許。
邢柱明,39歲,太鋼不銹冷軋廠2號冷連軋機組丁班班長。1997年從太鋼技校軋鋼專業畢業,參加工作19年,始終堅守在一線從事軋鋼工作,昔日的小跟班逐漸成長為技術能手,如今他已是公司的特級勞動模范。
此前在不銹鋼冷連軋項目開工建設時,邢柱明作為生產骨干被抽調至項目部,正是這一經歷讓他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如虎添翼。
太鋼不銹鋼冷連軋工程在工藝技術和裝備上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創新,面對這套現代化的冷連軋生產線,即使擁有豐富經驗的邢柱明也不得不從頭學起。一個個操作按鍵上的命令名稱對于邢柱明來說是陌生的。一支筆、一個本、一部照相機成了邢柱明當時的“標配”裝備。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每天泡在現場的邢柱明,總是寸步不離地跟著外方專家,聽他們說,看他們做,然后一字一句地記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有時候來不及記,他就用照相機拍錄下來,回去后再與培訓教材一點點地比對學習。面對軋機操作臺上一個個標著英文縮寫的按鈕,他都一一記下,回到家后,妻子幫他把按鈕上的英文翻譯成漢字,做成操作臺模擬鍵盤掛在墻上,這樣,即便是在家邢柱明也能利用碎片時間,反復學習,逐步掌握每一個按鈕的作用。
功夫不負有心人。整整三大本的筆記以及家人全力以赴的支持,讓邢柱明很快掌握了設備的特點和操作要領。
“那段時間確實累,但收獲也多。”提起那段苦日子,邢柱明依然感慨萬分。
“有耐心、愛鉆研”,這是同事們眼中的邢柱明。“邢柱明還特別有一股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倔勁,問的問題特別細,有時候還真把外方專家給難倒了。”當時的技術翻譯回憶說。
2015年,作業區決定由邢柱明擔任2號冷連軋機組丁班班長。不銹鋼市場競爭的白熱化讓邢柱明深深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為了讓新生產線高效穩定運行,邢柱明從提高班組成員操作技能入手,強化班組基礎管理。他注重“傳、幫、帶”“導師帶徒”,引領職工學習技術、精細操作,苦練基本功。
邢柱明帶領的班組,老職工和年輕職工各占一半。每隔一段時間,他就組織班組成員開展經驗交流活動,討論交流中,老職工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分享給年輕職工。逐漸地,班里的幾個年輕人成長為骨干力量。邢柱明說:“一個班組想要發展得好,必須有團隊精神,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盤散沙永遠干不成大事。”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邢柱明的帶動下,班組職工操作技能水平迅速提高,在全線崗位技能測評中,班組整體成績位列第一,班產量和質量也實現歷史性突破,創出了同行業最好水平。
不銹鋼冷連軋生產線最大的特點是高效連續生產。由于這條連軋機組在國內是首創,設計方相對保守地限定了產品軋制厚度。邢柱明心里明白,這一限制讓市場急需的許多產品無法生產。邢柱明開始琢磨著創新。他仔細跟蹤觀察設備運行狀況,經過一段時間,他頭腦里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產品軋制厚度還應該有突破的可能!經過反復的計算和推演,他向技術人員和外方專家和盤托出了他的想法。“No No……”外方專家聽了他的這一想法,不停地搖頭。為了說服外方專家,邢柱明與技術人員一道,從理論和實際操作拿出了可行性方案。在大量數據的支持下,經過反復溝通,外方專家終于同意試一試。最終,試驗取得了成功,外方專家向邢柱明豎起了大拇指。連軋機軋制厚度規格的擴展打開了不銹鋼產品的新市場,同時也成就了新的效益增長點。
“真是藝高人膽大。沒有相當的實際操作經驗,想不到,更做不到。”當時參與試驗的一名技術人員如是說。在高速運行的生產線上,要軋制出高質量的產品,僅靠自動化手段是不行的,必須依靠豐富的操作經驗,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準確判斷、迅速處置。勤學肯鉆的邢柱明總是不滿現狀、勇于創新。由他提出的“一夾二看三調整”軋鋼操作法在生產中得到推廣運用,還被山西省總工會評為“職工先進操作法”,他本人也因此榮立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