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6月14日,《人民日報》官方微信號以《他是高鐵二等座最高貴的乘客》為題,發布了一張讓人肅然起敬的圖片。圖片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坐在高鐵二等座上,光腳穿舊皮鞋,埋著頭拿著紙筆在修改校對著什么,神情異常專注。就是這么一張圖片,短短一天時間,引來了網上26萬轉載,14萬評論,近30萬點贊。
這位其貌不揚的老人,其身份并不簡單,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今年已經78歲高齡的河北老鄉劉先林。
出差路上被“網紅”
對于很多人來說,在火車上的時間應該是很放松的。而對于劉先林來說,在火車上工作已是多年來的“老常態”了。他的工作團隊里的同事們都知道,幾十年來,他經常是“日行千里”,因為全國各地的評審會、報告會、鑒定會等等都離不開像他這樣的高級專家。只不過是近幾年才考慮到身體原因,減少到每周出差一次。
正是因為如此這般忙,才有了這次被“網紅”的經歷。6月12日,劉先林院士率團到河南鄭州參加項目交流后,乘坐G808次高鐵回京。為了便于和團隊交流,他經常選擇和團隊工作人員一起乘坐二等座。車上,他為了準備14日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召開的科技成果發布與應用交流大會的主題報告,就把PPT打印出來,利用乘車時間進行修改。
劉先林坦言,網上流傳的那張照片,其實是團隊的一位博士拍下來的,然后發到了微信群,表示感嘆,之后就有人發到了朋友圈,再然后就被傳播開了。自己要知道有現在這種結果,真得要阻止他了。
當天和劉先林院士一同乘坐高鐵的科研團隊軟件負責人魏占營說,像網上流傳的這張劉院士照片,團隊的人手機里有很多,都是以前拍的,每次一起乘飛機、乘火車的時候,我們年輕人時常會玩玩手機,但是他每次都會借這段時間來工作,看到他這么認真地工作,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拍下來,只不過沒有放在網上。
這張照片的迅速走紅無疑打破了劉先林原本平靜、低調的生活,很多媒體用對娛樂界明星一樣的方式來競相追逐。畢竟科學界不是娛樂圈,娛樂圈人士害怕的是采訪太少無人問津,而劉先林院士他們害怕的是采訪太多,影響繁忙的工作和低調樸素的生活。照片走紅后,很多媒體都想采訪他,大多都被婉言謝絕了。有網友驚呼“又見少林掃地僧”,更有人拔高到了“共和國脊梁”“中國人的驕傲”。面對這些溢美之詞,劉先林均是微笑著說不敢當。
研發項目為國節支兩個億
熟悉劉先林的人都知道,他不僅在生活中喜歡粗茶淡飯、輕裝簡從,在科研項目上也是出了名兒的精打細算,好鋼用在刀刃上。粗略估算,這幾十年來,劉先林在科研項目上里里外外至少為國家節約經費兩億元。
就拿先后兩次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來說。第一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解析測圖儀項目,劉先林用了科研經費83萬,他的團隊研發的解析測圖儀產品JX3量產后,迅速占領國內市場的90%,價格還比國外產品便宜8倍。而第二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解析測圖儀JX4A-DPS項目,當時只用了35萬元的研發經費。
劉先林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自掏腰包往科研項目里貼錢。很多次研發過程中遇到需要繼續追加經費投入,購進研發設備,然而按照有關規定,經費的申請需要層層申報審核,這樣一來無疑極大影響到研發進度。每當這時,已經全身心投入科研事業中的劉先林,為了節省時間趕進度,有需要增添新設備時,就先把自己的銀行卡交給助手,讓他們一面趕緊物色急用的東西,自己再一面擬定經費申請報告。
劉先林說,我這個人不太看重錢,就我個人和家庭來說,薪水所得足以豐衣足食了,錢再多了也沒什么用。這句話沒有摻假,據了解,從2007年開始,他在好幾個大學的兼職費都留在了大學。這部分兼職費,每所大學每月開出的至少有1萬元,這樣下來每年最少有幾十萬,大部分被他用作了學生獎學金或者先進模范教師的補貼。
去年,劉先林被評選為全國首屆“感動測繪人物”十佳之一。最近這次“高鐵網紅”的經歷,讓《人民日報》給出了這樣的快評:劉先林,一位具有工人品質的高級知識分子,一名樸實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用他始終不渝的自主創新實踐,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和勇氣,打破了中國數字航空測量儀器領域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改寫了中國航空攝影測量采用膠片的歷史,推動中國測繪從傳統技術體系向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的跨越式發展。
好家風成就偉大事業和壯美人生
毋庸諱言,老一代科學家和知識分子的這種潛心于事業和簡約化生活的精神和志趣,正是時下很多年輕人所缺失的。他們的優秀品格和高尚情操源于何處?往往來自于早年時良好的家風和教育。劉先林的家鄉——河北省無極縣古莊村,本就是一個鐘靈毓秀、人才輩出的村莊,比如清代藏書名家劉春旭、畫家劉本皋,參加過全國政協一次會議并登上天安門城樓出席開國大典的劉先磊,國際知名密碼學專家劉勝利……都是這里人。還有劉先林的父親劉承誥,他1922年冬入黨,是無極縣第一位共產黨員,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在保定育德中學讀書,與劉少奇、李富春、蔡暢是校友,一起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建國以后曾任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教授。嚴謹求學、勇于進取、勤儉持家的好家風好家教,是成就劉先林偉大事業和壯美人生的奠基石。
現實中的劉先林其實比“網紅”照片里更加隨性,他絲毫不介意旁人對他穿著的品評與建議,經常是T恤加外套,背后還粘著線頭,鞋子還是照片里的那雙,依舊光著腳。他解釋,那雙鞋其實挺好的,很透氣,夏天光腳穿鞋也比較舒服方便。照片中的那件襯衫他平時很少穿,那天是特意為了談項目穿的,兩千萬元的項目,在他看來,襯衫已經算是正裝,只有去人民大會堂和推廣科研項目的時候才會穿。
年輕時的劉先林其實是個玩轉黑管和小提琴的音樂達人,只不過日常工作極為繁忙,老早就放下了,平時陪家人的時間也是少之又少。他曾說過,行業里有句俗語,叫院士退休不過80,若這么說的話,自己也應該快退休了。對于退休之后的生活,劉先林最先想到老伴兒,“我要陪她出去走走,結婚快50年了,這么多年一直忙工作,陪她太少了。”
其實和劉先林一樣,不少老一輩的大學問家都有類似的氣質,只是身處當今社會,他們顯得太“奇葩”了。他們往往醉心于學問,忘記了身份,忘記了功利,純真得像個孩子。有時候,我們經常把他們這種氣質稱之為“淡然”,但他們可能真的從來就沒想過“不淡然”會是什么樣子。著名作家楊絳說過: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劉先林院士的故事,或許能讓我們更好地品出其中的味道。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安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