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的時代在距今4000年左右。除了出生的神異色彩,大禹已經完全是一個群眾領袖的形象,完成了神話傳說主角從神到人的轉變。到了大禹的時代,傳說的核心是治水。他繼承了父親鯀的事業,但是把父親“堵”的方式轉化為“疏”的辦法。
傳說中,大禹治水的關鍵工程主要在甘肅境內。
首先治理的是水患最烈的黃河。大禹循河而上,至積石山,見河被高山阻擋,壅塞漫溢,他率萬民鑿開河道,引河水入大海。又說他夢中得神仙授予寶劍,劈開了積石山。這條鑿開的河道就是今天的積石峽——一條長25公里的峽谷,兩岸壁立千仞,崖壁上斧鑿之痕歷歷可見。積石峽中有禹王石、大禹斬蛟崖、天下第一石崖等,作為見證。這道峽谷后來被稱為“積石鎖鑰”,是漢地進入青、藏的主要孔道,也是絲綢之路的要道。
導河積石之后,大禹又找尋源頭開辟水道,將渭水導入黃河。典籍中還有他“岷山導江,東別為沱” “番冢導漾,東流為漢”“導弱水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等記載。岷江、弱水(今黑河)以及漾水(西漢水)都在今甘肅境內。
以當時的生產力,借用簡單的工具實施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可以設想,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里,以大禹為首領的人民與水患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這個時期的人民開始了與自然的自覺斗爭,摸索并掌握了一些自然規律;生產力水平也大幅提高,依靠群體力量,有組織的生產行為已經成為社會主流,并且取得了偉大的成果。而大禹在這個過程中也建立了絕對的權威。
大禹治水的傳說,還產生了兩個重要的精神成果:一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領導者勤政風范;二是變“堵”為“疏”的治世態度。這些都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融入了中國人的文化血液當中。
遠古的傳說,今天無法驗證。但是可以確認的是,從伏羲到黃帝,再到大禹,完成了中華文明的創世階段。華夏民族形成,華夏政權的基礎已經確立,中國的國家形態出現;在社會生產和人文精神上都確立了規范和準則;形成了生產的基本形態和精神形態;已經有了比較先進的工具和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