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剛
黃鐘大呂般的“一帶一路”,播布著一種理念,釋演著附著于這顆明珠之上斑駁陸離的昨日映像。
敦煌的磁力線輻射著、吸引著,沿著一個倡議的方向回響著。金秋,一座盛大之城,迎來一場盛大的聚會——文博會:
51個國家近500位嘉賓靈感飛迸,烹調出一場關于人類、關于世界,關于“論、展、演、創、貿、游”的盛宴。
張目回望千里古道河西走廊,延展思緒銜接1408年前的大唐。
還是在這盛大之城,還是因為這顆絲路明珠,
那場“萬國博覽會”傳奇的呼喚,在敦煌,在今秋,在文博會上:穿越千年,不同種族、不同國度的文明,共鳴賡續。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為和而不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方可天下大同。
敦煌不大,但足讓世界文明的精華在此同臺唱和。
絲路不長,但足以連接人類命運共同體,足以貨暢其流,互通有無,構筑亞歐非拉美與大洋洲和平繁榮的理想。
將目光靠近莫高窟壁畫,作為絲路“咽喉鎖鑰”:
絡繹不絕的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從敦煌走過……
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亞和中亞文化接踵而至,在此匯聚、在此碰撞、交融……
經卷、戲劇、音樂、美術、文學,絲綢、瓷器、珍寶、駝馬、糧食,精神與物質以各自的形態由此蔓延、輻射、傳輸……
長河落日是壯闊,月勾西天是淡雅。
飛天的遐想彌漫在心靈,啟示著人類。
那靈魂飄逸的美姿,奔騰向上的力量,衍生出火箭刺蒼穹、飛船游太空現代的壯美 。
五彩斑斕的壁畫包羅萬象,一筆一劃記錄、渲染著古絲路的歷史與傳奇。
敦煌文博會,業已成為集中展示中外文化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萬國聚會”的新平臺。
千年一嘆,曾經的內涵煥然一新:
廣播電影電視、文化軟件及動漫、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文化設備在此粉墨登場。
敦煌,盛大之城,絲路明珠。
一座“共商、共建、共享”的文明交流舞臺搭建起來了,開放的敦煌與中國迎候絲路各國;
一個“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豎立天地,包容的敦煌與中國期待與世界同頻共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