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陽城遺址位于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東南62公里的荒漠戈壁中,地處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的昌馬沖積扇西緣。遺址南靠祁連山余脈長山子,東、西兩側分別有疏勒河和榆林河。鎖陽城遺址主要遺存包括鎖陽城城址、農業灌溉渠系遺跡、鎖陽城墓群和塔爾寺遺址。考古調查和勘探初步推測城址年代為公元7~13世紀。
鎖陽城城址包含內城、外城和城外西北角兩處堡子遺址。鎖陽城的內城、外城雙重城墻,以及墻體上的甕城、馬面、角墩及堡子等共同構成了保存完好的城市防御體系,與經由灌溉技術形成的古墾區一起,為絲路交通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安全和補給保障。
鎖陽城在漢代是敦煌郡冥安縣治所,西晉為晉昌縣,隋為常樂縣,唐代為瓜州郡。后歷經戰亂,明王室閉關后遭廢棄。鎖陽城之名緣于清代民間,因城周圍有諸多味美甘甜的鎖陽,后人因物命名為鎖陽城。
懸泉置遺址
懸泉置遺址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敦煌與瓜州兩市縣交界處,地處祁連山支脈火焰山北麓的戈壁坡地,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世紀漢帝國設立于河西地區的驛站遺址,它以保存至今的漢代塢堡、房屋、馬廄等遺址揭示了漢代驛置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格局。懸泉置遺址南通懸泉谷懸泉水,北與漢長城烽燧遙遙相望,是絲綢之路經過此段的中心樞紐。長城要塞和郵驛要道兩大系統,形成了這一區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信息的強大網絡。懸泉置遺址出土文物豐富,包括簡牘文書3500余枚、帛書10件、紙質文書10件,另有絲織品、農作物及家畜骨骼等,總計達7萬余件,直接佐證了絲綢之路上的使團往來、貿易交流、科學技術傳播和物產交流活動,記載了漢代大型交通保障體系中的郵驛制度,見證了其對絲綢之路長距離交通和交流的保障,是中西交通的重要標志和絲路文明的歷史見證。
玉門關遺址
玉門關遺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祁連山西端疏勒河南岸戈壁,是2~3世紀漢王朝設立在河西走廊西端最重要的關隘遺存,在地理區域上具有東西交通分界的標志地位。玉門關遺址遺存主要包括小方盤城遺址、大方盤城遺址、漢長城邊墻及烽燧遺址(包括20座烽燧、18段長城邊墻遺址),東起倉亭燧,西至顯明燧,在長約45公里、寬約0.5公里的區域內以小方盤城遺址為中心呈線性分布。其中小方盤城遺址平面呈方形,黃土夯筑,四周有塢墻;大方盤城遺址為方形,黃土夯筑。此外,玉門關遺址及周邊烽燧出土文物包括2400余枚簡牘文書、絲織品、兵器、積薪、大苣、屯田工具、糧食、陶器、漆器等。作為絲綢之路上至今保存最好、類型最完整、規模足夠大的關隘遺存,玉門關遺址見證了漢代大型交通保障體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與長城防御制度,是絲綢之路長距離交通和交流的保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