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小文
摘 要:在社會上,我們經常會見到一些年紀輕輕就輟學的孩子,輟學現象較為嚴峻。輟學它不僅僅關乎個人,更是一種社會現象。文章作者就中小學生輟學現象進行詳細分析,同時對如何有效控制輟學現象提出了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嚴格;輟學;社會現象;中小學生
一、輟學現象分析
1.個人方面
(1)學習方面。當今這個時代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課程要求的內容也越來越復雜,中學生的課程繁多,面臨中考,可以說是任務重、時間緊、壓力大。單就數學來說,想要學好這門課程,不只是將教材內容掌握好就行,更需要具備一定的數學素養。考試的題目難度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新穎,很多學生缺乏一定的數學素養。
(2)人際關系方面。中學階段的學生處于叛逆期,他們渴望成長,但是他們的心理相對來說是比較幼稚的。“早戀”現象可以說是中學里比較普遍的現象,學生在這個懵懂的階段,有對戀愛的向往,而這種向往,往往是造成學生情緒波動的最大原因。還有就是與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處理不得當,一些中學生很容易因處理不好與朋友之間的關系而苦惱。
2.家庭方面
家庭觀念對于個人的心理影響是很深遠的,對于一些重商輕學的家庭,家長時常會向學生灌輸商業的思想,忽略了學習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學生產生“拜金主義”,導致學生產生“學習無用,賺錢才是正道”的錯誤思想觀念。在目前的中小學生中,獨生子女占據很大比例,獨生子女家庭中家長大多會存在溺愛現象。對孩子的過分放縱,讓孩子自己怎么開心怎么來,抑或是對孩子行為的聽之任之。另外,處于破裂家庭的學生輟學率也較高。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情況特殊,條件困難,導致學生想學不能學;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家庭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產生了陰影,從而不能很好地投入學習中去。
3.學校方面
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如果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處理不夠得當,也會導致學生出現消極心理,出現輟學現象。
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死板,不能夠很好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于課程任務繁重,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課下布置的任務也很繁重,這種現象很容易壓得學生喘不過氣,從一開始對學習的好奇、積極漸漸地轉變為對學習的冷漠、厭惡。
還有就是部分教師存在等級心理,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待班級中的優等生和差等生,這樣很容易導致成績較為落后的學生產生學習懈怠,對教師產生厭惡之情,漸漸地轉變為對學習的抵抗。
二、控制輟學策略分析
(1)在中學這個課程繁多、任務重、內容復雜的階段,學生因此壓力很大。學校也要充分重視起學生的減壓情況,要知道即使是彈簧,其壓力過大時,也無法恢復原來的樣子。所以在完成繁重的課業任務的同時,學校可以適當組織公共活動。例如,舉辦校運會時鼓勵學生踴躍參加,設置相應獎項,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或者是舉辦演講比賽、歌唱比賽等,讓學生勞逸結合,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
(2)學校方面要定期召開家長會,邀請學生家長到校進行交流。使家長和教師對學生近期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這樣一來,一旦學生的心理產生異樣,就可以及時發現并采取補救措施,從而減少輟學現象。同時學校可以邀請相關教育學者對家長進行培訓,引導家長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學生的學習,既不可逼之過激,亦不可放任不管。
(3)教師方面要適當改變教學策略,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切不可使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更不可逼迫學生,布置過多的任務。要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產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爭取讓學生在歡樂愉悅的環境中學習。這樣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幫助學生自主自愿學習。
學習對一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學習的重點并不僅僅是教材上學到的知識,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得到的能力的提升以及自我的升華。學生時代可以說是人的一生中唯一一個可以系統進行學習的階段,所以作為教育者,要把握時機,力求讓每個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魅力,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降低輟學率,讓學生不留遺憾。
參考文獻:
[1]江玉娥,林國兵.農村中小學輟學問題現狀及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07(8).
[2]桂建生.對農村中小學“輟學問題” 的反思[J].中國教學學刊,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