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全書,文學詩意之美,養生方法介紹,傳統國學回望,加上書中主人公從鄉村老中醫、爺爺輩的張孝春,到走出鄉村成為科班出身的教授級專家醫生、孫子輩的張家華,這個家族四代人對康養的認識、經歷、鉆研、踐行、普及的傳奇性故事,令身為讀者的我們實現了一種閱讀所帶來的身意輕安。
《身意輕安》一書,是著名作家普光泉先生的新作。該書立足眾益康養題材,以非虛構寫作形式,生動講述了一個家族幾代人與攀枝花陽光康養旅游文化之間的種種因緣際會,系此類題材中的第一書。
初得此書,第一件事是查詢書名出處,而后知道書名四字縱觀全書,文學詩意之美,養生方法介紹,傳統國學回望,加上書中主人公從鄉村老中醫、爺爺輩的張孝春,到走出鄉村成為科班出身的教授級專家醫生、孫子輩的張家華,這個家族四代人對康養的認識、經歷、鉆研、踐行、普及的傳奇性故事,令身為讀者的我們實現了一種閱讀所帶來的身意輕安。”大意是說,善心能夠使我們身心輕樂安穩,有能力去做某些事情,并且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逐漸明白一些世事,消除虛妄,感悟實相,從而得到。拿到此書的第二件事,亦是與這書名有關,也是標題所問,身意輕安者,究竟是誰?帶著這樣的問題一氣呵成讀完全書,發覺此書標題可謂字短情長,在我理解,至少有三個主體在隨此書一起,身意輕安。
第一個主體,是作者普光泉。這是作者本人將身心交付與全書的一次生動歷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一部基于寫實而產生的書,忠實于文字,以真實彰顯其力量和意義。這亦是一部從內心出發的書,因為想寫而寫。初接到寫作任務時的普光泉身抱微恙, 在2015年接觸到“眾益康養”這個題材并且展開寫作于他而言似乎是某種意義上的一件幸事。在剛開始訪談并決定啟動寫作時,他就已經從情感和行動上接受了寫書一事,并對自己提出了要求,在寫作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在不斷改變。在全書最后,作者用了幾個關鍵詞表達他的所感,其中一個詞,是“方式”。具體而言,就是作者與此書相處的方式。事實上,寫作此書本是作者的一個寫作任務,只不過這個任務恰恰也是作者自己心甘情愿做的。作者在寫作中采取的是向內進行一種尋找,想盡量走心,是小眾的方式。從構思到第一次訪談,再到寫下第一行文字直至完成,作者一直在努力。在如今這個時代,寫作越來越孤單寂然,戒除浮躁,靜下心來書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毅力與恒心,還不能偏向功利。若做不到上面說的這些,作者要寫此書便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猶如歷經一段不知路途狀況的跋涉,不能夠松懈,也不能夠半途而廢。最終,作者成功塑造出了他所訪談的人物,完成了他的書寫,他的身與意,可安。
第二個主體,是身為讀者的我們。坦誠地講,盡管我相信普光泉先生的寫作功力,然而最初我對此書的期待并不是特別高。主題寫作,還能有多出彩?但翻開書后,我否定了自己此前的觀點。我發現,讀此書時能感受到強烈的文學與詩意之美。作者扎實的功底,匠心獨具的遣詞用句,只需翻開幾頁便見分曉。如該書導言中第二頁,作者描繪一個清晨,他寫到“這天早上,從家對面那山頭下來的太陽格外的明亮、溫暖,灑了一大片,一望無際,坊田山鄉一派鮮活”,文學性語言,短短一兩句,在讀者眼前勾勒出一幅鮮活圖景,這種極具畫面感的語句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許多段落看起來都那么立體生動,仿若畫卷徐徐展開。這樣的句子隨手拈來,如“從山那邊走來的陽光已經當頂”、“那年那月,土地新開墾,在月光下,在泥土的馨香里,種植車前草”、“陽光照耀著大面積的芒果林,一篇油綠”、“就像濃情遇到了溫婉,就像水乳相交相融。又如繁星綴上了綠寶石,或者碧波里蕩漾起綠翡翠,帶給你舒爽的清新與鮮美”……如此種種,不勝枚舉,有趣的是,不知道是否和作者名字中有個“光”字有關?上述引述中出現了多處“光”這個意象。當然,你若說這太過文學化了,那么還有特別接地氣的,如“有人初來, 也許會覺得菜擺上桌面不那么豐富而沒有面子,卻不知道有了面子、飽了眼睛,而真正使用起來卻也吃得不多”,上可高雅,下可通俗,這大概就是文學之美。書中文學性的另一具體表現是每一章節開篇時,都引用了一句或兩句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句子切入題旨,且每一句都經過了作者斟酌,令人讀起不禁贊嘆這些引用實在妥帖。如書中第三章素心經年,講述第二代眾益康養川人王頭珍以及她的親家母,引用了林清玄這樣一句:“我們增長自己的智慧,是為了自己開一朵花。我們奉獻自己的心,是為世界開一朵花。”讀起來符合女性特征,又兼備闡釋出了要說的兩位女性奉獻之美,可謂甚妙。再說詩意之美,這也是該書的一個顯著特點,有時候,是作者在引用他人詩歌,書中引用了一首用中藥名稱寫成的《四季歌》,令人印象極為深刻,詩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二十余味中草藥名,極富情趣,令人神往,還可感悟中藥名中包含的學問。有時候,作者原創詩歌也會讓我們耳目一新,如第七章明見心性中,作者融入了他的《我玩過的泥巴不再是泥巴》一詩,詩意裊裊。總體而言,普光泉先生的文字,讀來可謂色香味俱全,讓人徜徉其中,久久回味。
當然,除最為顯著的文學與詩意之美外,讀者還能從書中獲得最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如張家華追溯爺爺的“拔火罐”方法,讓讀者隨之重新認識“拔火罐”這種傳統療法,該療法俗稱拔罐,古稱“角法”,又名“火罐氣”或“吸筒療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為工具,借熱力迅速排去容器里的空氣,產生負壓,從而產生治療作用。再如書中提到的七敲八打,這是一種養生醫療保健操,是通過拍拍打打起到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七敲的內容:一敲大陵穴,二敲腕骨,三敲后溪穴,四敲合谷穴, 五敲虎口,六敲八邪穴,七敲內勞宮。八打的內容:一打三陰交,二打足三里, 三打陽陵,四打風市,五打箕門,六打居髎,七打承扶,八打環跳。一些簡單可行的養生方法,在書中給讀者介紹了很多,這可謂是讀此書的一大收獲,從這個角度講,該書可謂具備了養生工具書的功能。此外,作者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也在書中得以彰顯,字里行間隨處可見國學經典的浸潤,令人一邊讀書一邊跟隨作者回望傳統,如作者說他初識眾益康養,對“眾”和“益”這兩個字的剖析。“眾”即大眾,會意字,《國語·周語》:“三人為眾。” 眾,就是蕓蕓眾生。益,解釋為許多。雅與俗,都令人一下明了。再如一段對被采訪者吳宗偉回到了梅花園后狀態的描寫,作者引用了《大學》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縱觀全書,文學詩意之美,養生方法介紹,傳統國學回望,加上書中主人公從鄉村老中醫、爺爺輩的張孝春,到走出鄉村成為科班出身的教授級專家醫生、孫子輩的張家華,這個家族四代人對康養的認識、經歷、鉆研、踐行、普及的傳奇性故事,令身為讀者的我們實現了一種閱讀所帶來的身意輕安。
第三個主體,是書里這個家族中接受作者訪談的每一位成員。張家四代傳人的故事被講述,他們的善行善德被傳播,被更多人通過文字而感知、認識,他們的“眾益康養”理念在這本書中得以生動詮釋,“眾益康養”的品牌也從無到有,這個家族在這項事業中的創新和發展,在《身意輕安》一書中皆有呈現,對于他們而言,這應該也是一種“身意輕安”吧?
作者曾說,凡是認真對待這部書的人,都會從這部書中得到好處。誰說不是呢?作者、讀者、書中人,都因這本書的存在,身意輕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