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中古稱資州,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今屬內江市管轄。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資中有著內容豐富、底蘊厚重的地方文化資源,其中木偶藝術是其知名文化品牌,享譽海內外。據《資州志》記載,清光緒年間,資州木偶戲頗為興盛,有“金泰班”、“玉祥班”、“龍泉班”等10多個戲班頻繁活躍在城鄉。因此,資州又被稱為“木偶之鄉”。其中,“中型杖頭木偶戲”是一大特色,是資中縣民間民族傳統藝術的瑰寶。
中型杖頭木偶身高在90公分左右,體重約1.5-2.5公斤。它的頭型主要用瓷泥、石膏、漿糊、草紙、皮紙、白芨等制成;身架用竹片、竹絲、鐵絲、麻繩、報紙、沙布等捆綁定型;手主要用麻柳樹木料雕刻;命桿、手扦分別用約6-10厘米的斑竹、竹條制成;頭飾用麻絲和毛線代替;服裝用布料、針、線縫合而成。制作工具包括刮泥刀、牛骨片、鵝卵石、篾刀、 雕刀、木銼、砂布、麻線、膠布、彎弓鋸、繪畫工具等。因其沒有大木偶的笨重,又比小木偶多了幾分逼真,因此深受觀眾的喜愛。木偶戲的主要表演節目有木偶劇《小八路》《半夜雞叫》《智斗》《木偶變臉·吐火》;神話劇《打神》《紅寶石》《白蛇傳》《斗妖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木偶歌舞劇《歡樂的節日》《偶韻》;人偶組合《傳承·流動·綻放》等。
中型杖頭木偶戲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桿(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扦(與手相連)進行表演,根據劇中角色、性格的不同,加上音樂和說唱臺詞的配合來塑造人物,表現劇中故事情節。中型杖頭木偶的特色結構決定了其獨特的表演特征和操縱方法,“舉、搓、步法”是操縱杖頭木偶的三大要素。一是舉,簡單的說就是左手握命桿將木偶舉(托)起。一般用中指、無名指、小指握著木偶主命桿,大拇指和食指握著副命桿控制頭部、眼睛、耳朵等部分機關,操作講究平和穩。二是搓,用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并攏彎曲,與手掌形成一個小錐形洞,兩根操縱桿插在里面,靠拇指和食指以及其他手指配合搓動扦子做各種動作。操縱木偶手扦子講究“穩、準、活”。穩即是木偶雙手不能任其晃動,行走時,木偶兩手自然擺動,與身段合拍;準是動作準確;活即是靈活圓滑、不能生硬,要美。三是步法,模仿人和動物在生活中的走、跳、翻等動作,因木偶舞臺較小,因此和人的比例結構不同,要想極力保持舞臺步法平穩,步法上要注意步子小、細、節奏感強。
木偶,本身并沒有生命力,只是一種被美化的人形物體,通過演員的操縱表演,配上語言,音樂節奏,就活靈活現、豐姿多彩、栩栩如生了,由此成為千百年來一直流傳在民間的神奇而古老的藝術。中型杖頭木偶戲在表演上有兩點特征:(一)表演特征。中型杖頭木偶戲一直傳承著木偶戲班傳統的操縱技藝的表演形式,演員必須具備良好的體力和較高的藝術天賦。表演上注重“舉”、“搓”、“步法”,演員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訓練和熟練的操縱技巧,表演上要做到木偶水平線平、直,命桿活、穩,手扦準,步法小,節奏感強等要求。(二)表現特征。一是“輕便”,與大木偶相比,操縱起來非常靈活,大大減輕了演員的體力強度,表現劇情時發揮得淋漓盡。二是具有“靈氣”,從不同的角度看,木偶都具有活靈活現、變化多端、栩栩如生的觀賞效果。三是有“神似”,木偶表現人物不是簡單的外形模擬,而是優美逼真,神形兼備,給人以“傳神”的感受。四是制作“精細”,木偶形象能達到遠近合一的視覺效果。五是形象“美化”,能給觀眾留下美麗、真實、感人的印象。
中型杖頭木偶作為資中縣的文化名片,在傳播資中文化、傳承藝術技藝、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方面極具重要價值。中型杖頭木偶的制作、展演在民間十分活躍,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每逢重大節日,成千上萬的民眾爭看“木腦殼戲”,成為當地一大文化景觀。在國內外的展演中觀眾都會被中型杖頭木偶精美的制作工藝所吸引,所到之處的觀眾都要涌上臺來看看木偶,摸摸木偶,擁抱木偶,并與木偶合影留念。資中木偶團常年扎根基層為廣大百姓服務,積極完成中央、省、市、縣下達的各類展演任務。近五年來分別完成木偶戲進校園500余場;文化下鄉200余場;旅游景點600余場;非遺進社區、進軍營300余場;非遺普及與推廣、傳播人數達200多萬人次。中型杖頭木偶戲彰顯了資中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又充分展示了中型杖頭木偶的制作工藝,為木偶事業的傳承和推廣起著重要作用。中型杖頭木偶戲《打神》在1959年參加四川省木偶匯演比賽中榮獲表演獎;1990年小歌劇《唱著歌兒上北京》赴日本東京國際藝術交流演出;神話戲《斗妖記》在1992年參加全國木偶皮影戲匯演中獲文化部頒發的綜合演出獎;1997年《歡樂的節日》參加第五屆中國藝術節民族民間藝術展演獲“銀牌”獎;2010年《木偶變臉·吐火》出訪美國文化藝術交流演出,獲外國友人好評;2012年原創劇目《傳承·流動·綻放》參加二十一屆國際木偶聯會暨國際木偶節榮獲“優秀節目”獎。由此可以看出,中型杖頭木偶戲在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重要藝術價值。
中型杖頭木偶戲通過獨特而又傳統的表演技藝,將木偶呆滯木鈍的神態變得靈巧傳神,為神奇的木偶注入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形成流傳千年的獨特表演形式,現已成為巴蜀地域文化中的一個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