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上有西北漢子的駱駝精神,不講報酬,不為名利,埋頭苦干,無私奉獻。他敢于拼搏,敢于挑戰自我,這種性格鑄就他追求大美的品格。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古人對我國西部空曠博大的自然景觀的生動描述。雖略顯蒼涼,但不失雄渾之美。到過西部的人大都會有同感。自然環境對人們審美觀的養成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江南的小橋流水委婉靈秀,西北的大漠雄風質樸敦厚,風格各異,美感獨具。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筆下也概不例外。
武海成祖籍陜北佳縣,出生于蘭州的黃河之濱。青少年時期在騰格里沙漠邊的民勤縣度過。大漠、戈壁亙古不變;馳騁的駿馬、悠閑的駱駝;干旱的黃土地上勞作的人民滋養出如沙棗與胡楊般堅毅,似白楊與紅柳般直爽的民風;同時也洗禮著每一顆身在其中的心靈。
青年時期從軍后,武海成利用業余時間研習美術。當他1975年第一次接觸到木刻版畫時便愛不釋手。《押運途中》是他當年參加部隊在渝舉辦的創作班上完成的木刻。作品有濃郁的基層部隊的生活氣息,入選了全軍美展,發表于《人民日報》《解放軍畫報》等報刊。這對于一個剛剛二十歲的美術青年來說是莫大的鼓舞。從此他發奮圖強,一路堅持不懈至今。
在經歷了三十余年的磨礪之后,武海成的作品中透出了一種大氣和壯美的氣息。不論是在部隊時期的木刻版畫,還是近期的系列國畫,大部分都采用寬銀幕式的橫式構圖,以眾多的人物形象組成復雜的畫面結構,使作品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較為豐富的精神內涵。早期的作品如版畫《戈壁路上》《待發》《保養》《龍虎踞》《出巡》《兵車行》(三聯),近期的國畫《癸末紀事》《西部放歌》系列之《雪域歡歌》《戈壁雄風》《隴原喜事》《遷牧圖》《雪山祥云》等。均是144×366cm丈二匹的宏篇巨制。特別是表現5·12特大地震中人民子弟兵搶險救災的國畫《紅旗飄飄》(180×760cm),更是傾其心智,盡其能力,在畫面中注入滾燙的人文情懷,以黃鐘大呂般的雄壯氣勢來謳歌中華兒女在災難當中凸顯出的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主題性創作是很困難的。必須付出極大的心血和勞作,同時還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嫻熟的專業技能。在市場經濟和各種思潮的沖擊下,堅持主題創作更顯得難能可貴。武海成長期以來始終堅持現實主義的審美觀和方法論,其作品數十次入選全國、全軍美展,看得出他在藝術追求和藝術素養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如表現女紅軍浴血奮戰的國畫《鐵血祁連》(1996年);表現軍民抗洪斗爭的版畫《堤》(1998年);表現全國人民抗擊非典的國畫《癸末紀事》(2003年);表現藏族漢子的巨幅版畫《山氣》110×176cm(2006年)。5·12大地震發生后,他以“多難興邦”為主題完成了一系列表現軍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抗震救災精神的作品。有國畫《戊子五月》《大愛無疆》(三聯)《生命禮贊》(三聯)《大地悲歌》《關懷》《紅旗飄飄》。2009年他創作的版畫《鐵肩擔道義》獲《紀念5·12大地震一周年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同年創作的版畫《生死不離》,獲《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這些都是主題性很強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到畫家澎湃的熱血,純凈的心靈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從《鐵肩擔道義》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得出作者通過冷靜地思考,集中體現抗震救災的精神特質,著力塑造具有典型意義的80后軍人的風采。強調了時代需要敢于擔當的英雄這一主題。畫面省略了搶險救災的過程,用一名普通衛生兵在災區的瞬間定格來詮釋當代軍人用青春和熱血回報祖國和人民的氣魄壯舉。能使讀者聯想到十三萬解放軍指戰員和武警官兵,以空前迅捷的方式進入災區浴血搶險的場面。小戰士側身回望,手中的輸液袋,迷彩服衣袖上貼好用于救急的衛生膠布條等細節很有生活氣息。背景中的直升機與山體,廢墟煙塵有機地烘托了此次抗震救災氣氛和特點,突出了勇于擔當歷史重任這一主題和鋼鐵長城的英雄本色。
我和武海成相識已有30多年。1975年他是部隊一位青年美術工作者,善于學習,努力藝術實踐。取得成績以后,又到軍藝去深造。經過30余年的艱苦探索,無論版畫、國畫、油畫,還是人物、動物、山水等領域都有所成就。其中又以版畫成就最大,中國版畫家協會授予他“魯迅版畫獎”。1998年他創作的《堤》獲《第十四屆全國版畫展》金獎,并載入20世紀《中國百年版畫》史冊。在與武海成長期的接觸中,我能感到他身上有西北漢子的駱駝精神:不講報酬,不為名利,埋頭苦干,無私奉獻。面對“丈二匹”、“丈八匹”乃至15米的大畫,他敢于“亮劍”,敢于拼搏,敢于挑戰自我,這種性格鑄就他追求大美的品格。當然,如果就畫論畫,他的某些作品尚有不足之處,但是,大方向是對的。人到中年,正是創作的高峰期,潛力無限。在美術界有興趣畫大畫,把握重大主題,處理宏大場面,塑造眾多人物的畫家并不是很多,應珍惜這方面的人才,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祝愿武海成在追求大美的基礎上向更加精美的方向發展。為創造中國氣派,大國形象的精品力作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