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陳世云老師,是在2016年秋天成都市文聯主辦的一場手藝成都展上。當時展廳之中,五花八門的民間工藝琳瑯滿目,我卻被一套四大天王的剪紙作品吸引。在展廳中兜轉了幾圈,方見到一位戴著帽子的老人正在跟觀者介紹他的作品,這才曉得原來這套氣度不同的作品正出自眼前這位看起來似不愛言談的老人之手。當下便約好了有機會一定要去他的工作室親身感受一番。
一直到冬天,才終于抽出身來,約好在一個午后去拜訪。剛步入陳世云老師在雙流東升鎮的家中,我便被院中造型各異的盆景吸引,院子周圍又被林林總總的竹子環繞,我內心之中長久對庭院生活的向往一下子被觸動起來。在陳世云老師的指引下,我們從他的院中開始參觀。還沒有從對庭院生活閑適隱逸的羨慕之情中回過神來的我,就這樣一下子掉入了陳世云老師的剪紙世界。于是,一路亦步亦趨,一路在紙上暢游回味。
陳世云在房子一樓的老堂屋處題名曰“農耕堂”,門外書對聯曰:“春種夏鋤順天時,秋收冬藏享地利” ,他笑說,自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夫,“農耕堂”再適合不過。推開門來,墻上掛滿了他這些年來創作的剪紙作品,從各式各樣的農耕活動,到舊時雙流八景、黃龍溪傳說,都是他紙上永遠說不完的話題。在室內一面有4米寬的墻上,陳世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創作了浮雕《市場一隅》。“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農人事田總是依據節氣而安排農事活動,栽菜籽,榨菜油,編竹筐,栽秧子,川西四月農事忙。打草鞋、縫草帽、蓋草房、穿樹葉、納鞋底以及市場上熱熱鬧鬧的趕場場景......這些在今天再也見不到的民俗風情,卻貫穿著陳世云童年所有的記憶。這些記憶如此鮮活的呈現在觀者面前,雖沒有經歷這樣的生活,但經由陳世云手中的紙,卻使人多了一份相逢時的驚喜和感動。它們是如此的生動、鮮活,充滿著人間煙火,充滿了柴米油鹽的生機,可是生活如果不是因為充滿了這些人間煙火,又怎會令你我感動。
跟隨者陳世云老師的步伐,我們來到了他新樓中,步入樓中,墻上琳瑯滿目的剪紙作品,神話傳說、歷史人物、童年游戲、傳統文化,不負門口“瞿上民間藝術館”的稱號。談起自己的作品,這位看似不愛說話的老人一下子打開了自己的話匣子。
談起最早接觸剪紙的經歷,陳世云說,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陳世云在雙流縣城一所學校念書時,印象最深的是上學時路過的一間小鋪子,一位皮影藝人經常會表演皮影戲,年少的他深深著迷于皮影戲中的故事,從那時起,他開始自學著畫各種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也就是在那一幅幅作品中,一顆熱愛的種子從此埋在心中,讓他與剪紙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也為他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用他自己的話說,“剪紙是生命盛開的花朵”,無論生活有多么瑣碎,無論農耕生活多么繁忙,都無法阻擋藝術的種子在心中、在生活里生根、發芽、成長。
“剪法減法化簡法,逸心益心歸一心”,這是掛在陳世云家中的一幅對聯,也是他自己的剪紙作品。在這之前,我從未想過,書法亦可以用剪紙的形式來表達。及至見到這幅對聯,方才明白,任何一種生活都無法阻擋一個人對生活對藝術發自肺腑的熱愛,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無法阻擋一個充滿熱愛的靈魂去自由自在的表達。唯有靈魂的高度才能決定生活的高度。
除剪紙外,撕紙也是陳世云喜愛的創作方式,一雙手,一張紙,全憑一口氣,完全用身體去和紙進行交流,不打草稿,全靠經驗和手感來進行創作。因此,撕紙要求創作者有高超的想象力和記憶力,要做到心中有數,要對圖案的每個部分和每個細節都清晰地記在心中,容不得半點馬虎,否則前功盡棄。“煙酒麻將概不解,天地乾坤任我撕”,這是怎樣的一份胸有成竹和豪情壯志!在這個由一份熱愛和堅持搭建而成的剪紙大樓里,我看到了古人“萬物皆備于我”的哲思和一位堅守林下古風的老人。
在陳世云的剪紙大樓里,一份獨特的作品深深的感動了我。題材來源于南宋王明清《摭青雜說》中的《茶肆高風》,故事講的是北宋年間,福建人士李某與友人在汴京城內一茶肆喝茶,時值春暖,李某將外衣脫下,并將一包金子放在茶桌上。不多時,李某及朋友被另一友人拉去酒樓飲酒,幾位朋友相聚甚歡。飲至半夜,四周燈火已滅,李某方才憶起衣物還在茶肆之中,本想去尋回,但轉念一想,“茶肆中往來如織,必不可根究,遂不更去詢問”。數年后,李某又回來茶肆喝茶,與同行談及當年在此喝茶時遺失一物一事,恰被茶肆主人聽到,于是上前問明當時詳細情況。便將李某帶到一棚樓,之間鵬樓上整齊地陳列著“傘履衣服器皿之類甚多”,各有標題曰:“某年某月某日某色人所遺下者......”,在樓角尋得一小包袱,上標注“某年月日一官人所遺”。主人提起包袱與李某一起下樓,“集眾再問李某塊數秤兩,李記若干塊、若干兩,主人開之與李所言相符,即舉以付李,李分一半與之”,茶肆主人回答說:“官人想也讀書,何不知人如此?義利之分,古人所重,小人若重利輕義,則匿而不告,官人將如何?所以然者,常恐有愧于心耳”,“李知其不受,但慚怍不言,加禮遜謝,請去飲酒,亦堅持不往,時茶肆中五十余人,皆以手加額,咨嗟嘆息,謂世所罕見”。短短故事,君子之高風亮節可見!而這樣的品質和價值觀,又何嘗不是我們今天的人應該要堅守和追求的呢!可以想見,陳世云老師亦是內心大受感動,才創作出這一組作品。他內心對君子情懷的向往和堅守亦可見一斑。
談及近期的創作計劃,陳世云老師表示最近的創作源于《太平廣記》中的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叫王敬敖的長安士大夫,此人善彈琴,風骨清峻,聲清韻古。他還有一個特別的技能,能夠在衣袖中剪紙為蜂蝶,舉衣袖便可以讓蜂蝶翩翩起舞,“舉袂令飛,滿于四座,或入人之襟袖,以手攬之,即復于故所也”,別人用手去捉蝴蝶,便不見蹤影。有感于這個浪漫而又充滿詩意的故事,陳世云決意創作出一組大小形態各異的蝴蝶主題作品。別看這小小的一只蝴蝶,就需要一層又一層的疊加和剪法,而每一只蝴蝶造型又各不相同,整個創作過程便更加繁瑣。既讓人感慨于他的投入和用心,又讓人感動于他對浪漫和詩意的向往,在這樣一個老者的心中,還有著如此細膩入微的詩意世界!而他,又何嘗不是剪活了一個紙上世界!
《情歌集錦》是陳世云老師今年剛剛完成的一部創作,一百首精挑細選的民間情歌,陳世云老師笑言這才是真正的流行歌,從歌詞到配圖,每一處都他精心剪制出來,每一頁都精巧布局,于是才有了呈現在筆者面前的這十本沉甸甸的《情歌集錦》,這既是民間小調的一次再整理和再創作,也是為后人留下的珍貴精神財富!我期待著這套作品的早日面世!
“讀書讀樹讀山水,剪紙剪枝剪人生”,這亦是陳世云自作的一幅剪紙對聯,用在此文做結尾,真誠的祝愿陳世云老師身體健康,在藝術之路上繼續別樣精彩,繼續剪出自己的別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