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絮低語從大漠傳來,琵琶胡琴的樂動未曾斷絕。眉清目秀,體態輕盈,衣帶仙仙,能歌善舞,這便是飛天。飛天為佛獻花,為佛供寶,反彈琵琶的形象烙在記憶中,指引著我來到“絲路之魂”去聆聽那一段段美麗動人的故事。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之盛大,需像大師張大千,不遠萬里到莫高窟,三年描摹。或是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站在莫高窟對面三危山上把握其歷史的變遷,方可領略。我只是通過“絲路之魂”的展覽了解敦煌的冰山一角,卻也有精妙之處。
敦煌的精華,首推莫高窟。未有紙張,書寫繪畫的表達形式通過璧畫這一載體留存千年,我不禁感嘆眼前這些色彩絢麗的壁畫,不愧為我國藝術瑰寶。先人的智慧體現在流暢的線條,天然的礦石著色巨型圖幅,精細之處搖曳生姿,歷經千年神髓不改——朵朵蓮花,縷縷飄帶,進入石穴中,聆聽佛陀的禪語。
不過平米,斗室之間卻是佛教故事的大千世界,能工巧匠定格了時間的流動,以鋪排有序的手法展現故事,佛陀端坐正中蓮花寶座,高大莊嚴尤為突出,佛的左上方是牛頭馬面的妖魔鬼怪,左下方是面若桃花的魔女,右上方為面目猙獰的眾魔頭,右下方則為形如骷髏的三個老太婆,佛身周圍以暖色為調,四周妖魔以冷色,形成大小、明暗對比,突出了佛的善、魔的惡。栩栩如生的畫面中,傳來悠悠的佛法訓誡:“心端正,克欲念,成大業。”
在莫高窟的洞穴中穿梭,梵音不絕于耳。這流轉了千年的樂聲,傳續著人們虔誠的信仰,把人帶到那邈遠的歲月,傾聽歷史的回響。
從魏晉南北朝時代樂僔首鑿,到法良禪師蒙道,莫高窟就此濫觴,在盛唐時期,莫高窟的壁畫藝術走向成熟與繁盛,又伴隨著唐王朝的衰落而衰落。此后,在少數民族統治的元朝墜入深淵,被漫漫黃沙遮埋。幾經歷史滄桑,耳畔唯余塞外風沙的呼嘯,闃無人聲。它,在沉默中等待,等待有朝一日重現人世。
嘆惋——緘默——痛惜,我的耳畔仿佛仍然縈繞著沉重的哭泣,仿佛歷史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行走在“絲路之魂”的展廳里,人們都靜默地欣賞著,品味著。如潮的人流仿佛在無聲地傳遞著這樣的暗語:是時候了,重拾敦煌文化的輝煌,讓世界見證中國的奇跡;是時候了,把那琵琶再次彈起,在絲路上,奏響更動人的旋律!
天外,飛仙夢,在中華歷史的長河里,等待著喚醒。敦煌之聲,沉浸在樂舞飛天的喧鬧之中,伴隨著云帶絲路的綴連,在中華兒女的腦海中,久久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