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代高校生學習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效率不高與高等教育發展需求的矛盾日益顯現。嘗試將界面友好,交互性強,普及率高的微信和微信公眾平臺引入高校大學計算機基礎與應用課程教學,并通過教學實踐和學生反饋進行教學研究,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
[關鍵詞] 微信;微信公眾平臺;計算機軟件課程;教學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45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01- 0246- 02
0 引 言
隨著我國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數目的激增,學生生源素質越來越不均衡,傳統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弊端凸顯。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改變了當代高校生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提高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微信是騰訊公司與2011年推出的即時通訊軟件,從發布起迅速普及推廣,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躍用戶已達5.49億,用戶覆蓋200多個國家,超過20種語言。將微信和微信公眾平臺應用于教育領域既符合當代高校生的使用習慣,又可以實現方便快捷的人人交互、人機交互的教育功能。
1 大學計算機基礎與應用課程現狀
大學計算機基礎與應用課程是眾多高校均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講授計算機的發展史、軟硬件基礎知識、系統軟件及各種常用應用軟件。其中一部分授課內容偏向于普及計算機基本技能,而當代高校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差異很大,一部分學生已經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接學習過相關課程或通過長時間使用掌握了這部分技能,而另一部分學生的計算機基本技能則完全空白。在授課時部分水平較高的學生容易驕傲自滿甚至于感到無聊、厭學,而水平較低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不利于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2 研究內容
2.1 微信公眾平臺應用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與應用教學的可行性研究
為了解大學生群體微信和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情況,調查學生們對于通過微信平臺學習的需求,分析進行基于微信平臺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與應用課程教學的可行性,研究通過先行建立的微信公眾平臺對95名大一新生進行問卷調查,學生們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就能夠方便快捷的完成問卷填寫,對其中93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在被調查的學生群體中,微信應用的安裝率達到百分之百,在眾多微信功能里,“與同學和家人聊天”“刷朋友圈”和“查看微信公眾平臺信息”的使用人數最多,分別達到98.92%、69.89%和40.86%。
在調查的群體中,91.40%的學生知道微信公眾平臺,其中大部分都關注過或者正在關注公眾號,96.47的學生關注了多個公眾號,關注“教育教學”類公眾號的比例達到76.74%,他們都希望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獲取感興趣的課程內容和信息,其中72.94%的學生愿意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學習大學計算機基礎與應用課程。對于在微信上進行學習的時間,4.84%的學生愿意接受3分鐘以下的授課時間,12.90%的學生愿意接受3~5分鐘的授課時間,66.13%的學生愿意接受5~10分鐘的授課時間,16.13 %的學生愿意接受10分鐘以上的授課時間,如圖1所示。對于發送推送課程的時間,11.83%的學生表示什么時間都可以,7.53%的學生選擇8:00-11:00,8.60%的學生選擇11:00-13:00,9.68%的學生選擇17:00-20:00,56.99%的學生選擇20:00-22:00,5.38%的學生選擇22:00之后,如圖2所示。
2.2 基于微信平臺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與應用教學模式設計
2.2.1 教學目標設計原則
由于學生存在計算機能力基礎差異,在教學目標設計上要區分不同層次,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和要求,對于基礎好的學生要適度高要求激發他們的探索創新精神,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要注重扶助使他們建立信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適度地調整學生個體所處層次,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2.2.2 教學內容和用戶體驗設計原則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與應用教學內容設計需要注重微信端教學內容的設計,包括課程內容、用戶界面和用戶體驗幾個方面。
(1)授課內容小型化原則。根據學生調查結論,比較容易接受的學習資源時長在5-10分鐘之間,所以應注意控制授課內容容量,對于大塊的教學內容可以分割為小知識點規模的小塊,再將各個小知識點塊串聯起來。
(2)用戶界面簡潔清晰原則。微信公眾平臺具有自定義菜單導航和回復關鍵字導航兩種方式。在設計用戶界面時候要盡量清晰明了,自定義菜單導航設置要緊貼課程主脈絡,關鍵字導航設置要注重使用明確的關鍵詞和邏輯關系。
(3)易于接受的用戶體驗原則。公眾號課程要在每天固定時段推送,兩次推送間隔不宜太短,以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學習掌握上次授課內容。充分利用微信的交互功能,包括人機交互和人人交互,其中人機交互通過設置微信公眾平臺后臺關鍵字實現,人人交互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與微信端互動及微信端與微信端交流實現。
3 應用實踐
大學計算機基礎與應用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這里以第七章“動畫制作軟件Flash”為例闡明基于微信平臺的計算機軟件課程應用實踐過程。
(1)課上教師講授。在課堂授課時間,教師通過課件講授“Flash”的基本概念,包括“位圖和矢量圖”、“元件、庫和實例”、“幀和關鍵幀”;打開Flash軟件介紹“Flash”的界面組成,包括“時間軸”、“工具箱”、“場景”;通過實際操作講解“Flash”的文件操作,包括“新建文檔”、“設置文檔屬性”、“保存Flash文檔”等內容;演示制作簡單形狀補間動畫、制作傳統補間動畫等操作。
(2)課上學生操作。布置課堂作業,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制作一個文字變形的形狀補間動畫及一個文字遮罩動畫。
(3)課后微信公眾平臺推送。在20:00推送教師事先制作的時長8分35秒的小型授課視頻,講解如何利用Flash制作一個會按預定路徑跑動的明星頭像的小人實例。通過該演示視頻使學生深入理解并學會創建“圖形元件”、“視頻剪輯元件”和“傳統補間動畫”。在視頻的末尾提出問題,如何將課上學習的文字變形的形狀補間動畫與跑動明星小人的傳統補間動畫結合起來,制作一個有趣的小動畫,制作好的作品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鏈接上傳和展示。
4 研究展望
總體來說,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教學模式還處于探索開發的初級階段,但這種模式的優點正在一點點體現,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到并開始進行相關教學研究,隨著更多教育人員和科研人員的加入,隨著微信公眾平臺和微信客戶端教學功能的完善,隨著課堂教學與微信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整合,基于微信平臺的教學模式很有希望成為未來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參考文獻
[1]王萍.微信移動學習的支持功能與設計原則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3(6).
[2]余勝泉,陳敏.基于學習元平臺的微課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