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慧婷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
基于用戶體驗的網頁設計研究
琚慧婷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
網頁視覺設計已不僅僅表現在視覺上的靜幀圖形,它包括一切和“視覺”相關的內容。中國互聯網進入web2.0時代,建設網站開始越來重視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界面交互性。
用戶體驗 網頁設計 可用性原則 最佳網站
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是指用戶在使用一個產品(服務)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心理感受,是一種純主觀的個人感受。用戶體驗設計(UED),即是對用戶使用產品的體驗的設計。它是隨著設計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個新興學科。用戶體驗的核心和本質就是研究人在特定場景下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然后順應和利用它。設計師必須有明確的網站目標,深入了解用戶需求,為網站制定恰當的功能規格與內容,建立清晰的信息架構和易懂的網站導航,還要通過界面交互與視覺設計使用戶獲得滿意的瀏覽體驗,取得用戶的信任。
可用性并不是但一面的屬性,而是由多重構面所組成,其目的是用來衡量一個網站系統是否符合用戶的需要。如果借鑒產品的可用性研究內容,網站可用性可以包括:可學習性(Learnability)、效率(Efficiency)、可記憶性(Memorability)、減少錯誤(Low error rate)、使用者滿意(Satisfaction)等五個特質。對可用性的定義,一般從三種觀點來測量:
(1)產品導向觀點,利用產品的人體工學的屬性加以測量。
(2)使用者導向觀點,利用對使用者心理影響及態度測量。
(3)使用者績效的觀點,借由測量使用者如何與產品互動,特別強調易于使用(ease of use)或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網站可用性與一般軟件系統在人機界面的差異,可以從用戶與網站特性來分析。就用戶的行為而言,網站用戶通常比較隨性且不是經常性地使用網站,網站設計者并不能控制用戶瀏覽是的情境,而且用戶瀏覽網站通常比較隨性且不是經常性地使用網站,網站設計者并不能控制用戶瀏覽時的情境,而且用戶瀏覽網站的目的不同,這與使用軟件達到特定目標不一樣;就網站特性來看,網站大都采取視覺取向,而非需求取向,使得網站設計往往會欠缺清楚的用戶需求評估與確認。
如何將網頁設計的視覺審美取得規律的認知,擺脫難以言表的困惑,需要我們進行分析和綜合,將其從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概念,再上升到具體思維。將渾然的整體分解為不同的組成要素,在進一步找到要素之間的關聯,從而揭示網站設計的活動規律與創新機制。我們不僅僅要從技術、審美、交互等層面研究網站設計的方法,更需要綜合全面的理解范疇,網站絕不僅僅是一個工具,其豐富的內涵需要更多維度的表達。
網站設計作為一種技術與藝術、理性與感性相交融的活動,不僅僅在于色彩和版式的把握,還包括交互方式的創新,以及文化與內涵的把握。每個企業或機構都希望自己的網站表現優異,獲得更多點擊量、銷售額、注冊用戶或者關注者。為此,設計者絞盡腦汁設計更優美的界面,基于一定的目標優化功能界面、花費一定的金錢進行網絡營銷。然而,如何更好地抓住用戶的心,使新訪客轉化為忠實的、有一定黏度的用戶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所謂“最佳網站”意味著值得關注或價值,能夠打造這樣優秀的網站品牌,獲得用戶的偏好于信任,這正是設計網站的最佳動力。不管在哪個行業,如今都存在數量龐大的相似網站,我們需要思考在激烈的競爭中如何獲得成功。
3.2.1 不可替代性
有些網站為了脫穎而出,就會做一些非常與眾不同的事情,尤其是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遞方式多樣且豐富,完全可以在網絡互動中發揮極大的作用,并以輕松娛樂的方式提升網站品牌和用戶好感。在流行文化、消費經濟不斷飆升的今天,話題性和自我表達成為重要的細分市場,社會化的人際關系和媒體互動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應與網絡文化,這種效應一旦進入人們的腦海里,就會產生源源不斷的連鎖反應(當然這些反應有好有壞),網站在此時的價值也遠遠超出了設計者的目標,但如果能善加利用這些效應或話題,確保網站機構成為眾人討論的焦點,從而起到宣傳網站的作用。
3.2.2 提供最佳信息
要做到獨一無二、無可代替,可能需要設計者耗費大量的腦細胞,并且結果可能還不理想。但是提供最佳信息則是設計者必須全力以赴實現的。比如在社交媒體網站為用戶提供有趣又有用的各類資訊,在行業類網站提供專家級別的高質量內容,在小型應用網站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或服務從而制造話題培養用戶口碑,或者盡可能地為用戶提供原創內容、建議或教程,能深入給予學習途徑或觀點,確保網站信息質量的優越。網站的目的是宣傳自己,但這絕不是手段,開發者應該吧精力最大限度地放在幫助用戶方面,這才是最佳的宣傳手段。
互聯網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站所承載的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需求。也許在未來,網站的發展與建設會有更加復雜而豐富的變化,其功能與價值也會日新月異,這些課題和解決方案,值得我們好好思考與學習。作用網站的設計者,我們需要不斷提升理念,警惕危害,順應網絡時代的發展,適應網絡文化的變革,找到最佳的建設方案,創造更大的網站價值,造福更多的人。
[1]夏晨洋,《科學導報》,2014(z1)
[2]陳璐、琚慧婷,《網頁設計》978-7-5398-5,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