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創”是兩會的老話題。幾年下來代表委員對創新創業的體會也更多了。一些代表委員提到,創新創業不是請客吃飯,光有熱情不夠,還需要機遇,以及抓住抓牢機遇的能力。雖然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機遇,每個時代也都有能抓住機遇的人,但回顧歷史不難發現,不同時代,創新創業機遇的數量、多樣性和可及性有云泥之別。
在前現代社會,科學被作為宗教的“婢女”,財富增長緩慢。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演進,特別是近現代以來,科技逐漸繁榮、市場經濟加快發展、財富增長大大加速,時至今日,創新創業日益呈現大眾化趨勢。
研究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這些國家無一例外都大力促進知識擴散,持續投入教育和培訓,賦予更多人創新創業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快速發展。而英國崛起之前的西班牙等強國,相對而言弱化了科技和人力資本投資,“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充分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的熱情,有利于同時實現國家繁榮和人民富足。改革開放初期,致富光榮成為時代強音。20世紀80年代初,農民創新創業熱情高漲,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繼而,一大批科研人員和國企職工“下海”創業,民營企業迅速成長。這些與我們近年來倡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大眾創新創業是一脈相承的。
近年來,以互聯網、3D打印和大數據等技術為代表的一批“賦能型技術”,創造了大量知識、數據和材料等“物美價廉”的新生產要素,推動了生產、流通、支付和消費等各個環節的重塑,極大降低了發現、開發生產性和消費性服務業中大量中小微“利基市場”的成本,創新創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各類互聯網平臺的快速發展,為眾多小批量產品和服務提供者搭建了銷售平臺。這里能工巧匠多,亦不乏識貨之人。3D打印技術為創客群體的快速成長提供了可能,讓制造新產品不再只是少數人的專業,而是多數人的機會。
沒有錯,從個體角度來說,創造力有強弱之分,創新貢獻有大小之別。但從整體來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100萬個有創造力的頭腦肯定強于10萬個或者20萬個。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興盛的“草根”創新創業是國家繁榮的重要基石,賦能更廣泛的人群是創新發展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