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雷茂端,是在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八次代表大會的分論壇上,當記者表示要專訪他時,他很熱情地答應了,笑呵呵地對記者說:“作為農民代表,我的職責不僅僅是要帶領農民科學致富,還要讓雙季槐走向全國。”
心系村民致富路
溝東村位于運城市鹽湖區最北端,這里不僅兩面環山,且少雨干旱。它北臨稷王山,東面是火焰山,土地都在山嶺上,由于長年嚴重缺水,這里種植的一畝小麥最多只能收獲100多斤。1980年,溝東村接上了電,可因村民掏不起電費,這里幾乎一半的家庭還在用油燈照明。雷茂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了盡快改善溝東村的現狀,他辭掉了教師工作,在村里開始承包土地。他在承包的100多畝土地上栽種了蘋果樹、梨樹和山楂樹,可他怎么都不會想到,這些果樹還沒等到掛果就因干旱而死掉了一大片。這次失敗,讓雷茂端深刻地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適應干旱的環境,就必須找到新的經濟樹種。
有了這樣的想法,雷茂端立馬行動起來。他查閱大量書籍和資料后發現了國槐樹,這種樹挺立懸崖、百年不衰、不怕干旱,更不怕根腐病,雷茂端心里盤算,假如只是種樹,沒有果實,那么農民的經濟效益還是上不來。隨后,雷茂端又對槐米進行了分析,他了解到槐米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且還在醫藥、化工、保健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如果能把用于生態綠化的國槐變成專門結槐米的米槐,一定會成為當地非常好的經濟樹種。培育一個米槐新品種,就能帶領這里的村民走出一條農業上的致富路了。想到這里,雷茂端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夢想變為現實。
苦心研發雙季槐
說干就干,雷茂端先從考察和研究全國各地的大量國槐品種入手,從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廣東、廣西等地采回200多個地區的700多種國槐種子和1500多種接穗,分別嫁接和種植在他的50多畝試驗園里。他不僅認真學習人工雜交理論,還反復去做各種各樣的試驗,3年過去了,5年過去了,他的希望一次次破滅,試驗一次又一次地以失敗告終。但雷茂端并沒有被困難打倒,經過20年的努力研發,1999年,一個獨特的旱垣作物新品種——雙季槐終于誕生了。
當記者與他聊起雙季槐時,雷茂端自豪地說:“雙季槐,一年可以收獲兩次槐米,兩年見效,3年豐產,5年盛產,不怕干旱,不怕瘠薄,在丘陵旱垣地區每畝收入可達6000~7000元,畝均效益是傳統作物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帶領農民奔小康
2009年,雷茂端擔任了溝東村村委主任,他決定帶領這里的村民規模化大力發展雙季槐。溝東村有6000畝土地,規模化就是把溝東村的6000畝土地栽滿,包括房屋前后、大路兩旁、山嶺上、溝壑中,不留空地,全部栽植。可那時村民對雙季槐并不買賬,認為不可靠。面對這種情況,雷茂端沒有放棄,他一家一家動員,一人一人勸說,最終他決定樹苗不要錢,讓村民免費栽種。
村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2009年的春天溝東村就栽植1000畝雙季槐。隨后的幾年里,雷茂端始終堅持把發展雙季槐產業作為工作中的重點,種植雙季槐5600畝,初步形成了雙季槐產業的基礎。幾年來,在規模化發展的同時,雷茂端引導村民積極延伸雙季槐的產業鏈,不僅鼓勵村民繁育雙季槐苗木,還幫助村民開辦了槐米枝桿加工廠,并開發出河東春雙槐茶和槐香花語槐米茶等系列產品。2013年,溝東村就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全村人均雙季槐米單項收入達到了9500元,2014年則達到了11000元,2015年的人均收入達到13000元。雷茂端對記者表示,隨著樹齡增大和結米面積的增加,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溝東村村民的收入將會成倍增長。
同年,雙季槐品種還通過了山西省科學技術廳科技成果鑒定,此項技術不僅成熟,實用性強,與生態建設、農民致富緊密結合,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顯著,推廣應用前景廣闊,還在同類研究中達到了省內領先水平。
隨著雙季槐的規模化發展,雷茂端感覺還有許多事情需要去做。目前,他成立了茂端雙季槐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和千畝雙季槐科研示范園區。這一次,雷茂端要解決以往種植時碰到的諸多問題,如:對新品種育種、規范化、標準化栽培、矮化密植栽培、無公害栽培等進行全方位的研究攻關;同時,雷茂端還要在雙季槐林的特色經濟下,從雙季槐米的出口、槐米的多元化開發等項目中尋求突破,以此提高雙季槐產業的綜合效益,為雙季槐廣大旱垣地區的支柱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產業鏈支撐。
采訪快結束時,雷茂端對記者坦言:“雙季槐就是丘陵上的一面旗幟,不僅照耀著鄉親父老,更是我自己的一面‘鏡子’。今年,我一定要把雙季槐這面旗幟插到更多更遠的旱垣丘陵上去,讓雙季槐走向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