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群建設是近年來高校為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而采取的強化學科與專業建設的一項具體措施。本文結合實際教學,以非藝術類高校音樂學專業課程群的構建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聲樂演唱與表演、器樂、音樂學課程群的構建與教學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非藝術類高校;音樂學專業;應用型人才;音樂學;課程群構建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7)21-0009-04
[收稿日期]2017-08-27
[作者簡介]王永振(1964— ),男,山東章丘人,碩士,山東農業大學體育與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泰安 271018) 對于高校音樂課程群構建的研究,國內某些研究者已做過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批可喜的成果,為今后對該領域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筆者也以《非藝術類高校音樂學專業作曲與作曲理論課程群的構建》(發表于《當代音樂》2017年第8期)為題,結合非藝術類高校音樂學專業特點及培養目標,對作曲與作曲理論課程群的構建問題進行了研究。本文作為上述研究的延續,以聲樂演唱與表演、器樂、音樂學三個課程群的構建為研究對象,對其存在及亟待解決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聲樂演唱及表演課程群的構建
聲樂演唱及表演課程群一般包括視唱練耳、音樂欣賞、聲樂、合唱指揮、鋼琴藝術指導、舞臺表演等課程。其中,視唱練耳為該群的基礎,音樂欣賞、聲樂、鋼琴藝術指導、合唱指揮是視唱練耳的衍生與升華,舞臺表演是視唱練耳、音樂欣賞、聲樂、合唱指揮、鋼琴藝術指導的實踐成果。三階段之間有著鮮明的滲透性與遞進性,其相互關系清晰可見:
像作曲理論課程群一樣,聲樂演唱及表演課程群中課程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交集亦非常明顯。視唱練耳是該群的基礎課,擔負著訓練音準、提升聽辨能力的重任。一方面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音程、旋律的演唱與聽辨,另一方面深刻領會和把握調式、和聲的風格與色彩,并通過視唱多元化的視唱曲,使學生初步把握音樂的風格特點,為其他課程的教學提供幫助。聲樂是一門主要研究演唱技法與表演的課程。它集旋律、音樂文學(歌詞)、演唱技巧、鋼琴伴奏于一體,是舞臺表演的必要準備。它在視唱的基礎上,通過深入分析歌詞和音樂,科學運用發聲技巧、恰當配合形體展示,使聲樂作品得到完美地詮釋。鋼琴藝術指導是一門主要研究鋼琴伴奏效果的課程,它不是歌唱之附庸,而是與之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與聲樂構成一個整體,共同完成其藝術表現。一首歌曲的成功表演,不僅得益于富有特色的聲樂層次,而且得益于獨具匠心的鋼琴部分。因為后者不僅以形象化的構圖起到必要的描繪、襯托作用,而且以多元化的藝術表現手段為聲樂提供必要的渲染,從而增強音樂的色彩和動力、造成音樂的起伏與高潮和深化歌唱的意境及藝術表現。音樂欣賞是一門綜合課,主要通過生動的音響與音像資料,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作曲家的創作特點以及音樂的本體特征的深入賞析,以此對音樂的情感表現及內容等進行內化式審美體驗,洞悉音樂的風格特征及人文價值。作為音樂作品重要體裁之一的歌曲,在音樂欣賞課中也占有較大的比重,通過對部分經典聲樂作品的欣賞,可使學生初步了解作品,領略歌唱家演唱風采,為聲樂課提供必要的準備。反之,聲樂課上指導學生演唱的歌曲,再在音樂欣賞課上賞析,學生必有更深入的情感體驗和理解。合唱與指揮是一門綜合課,主要研究合唱與指揮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它以視唱、聲樂為基礎,音樂欣賞為輔助,鋼琴藝術指導為依托,彼此滲透,相互關聯,共同服務于舞臺表演中期目標和培養應用型人才最終目標。其理論包括:合唱隊的組織、聲部(含童聲合唱)的劃分、各種聲部在合唱中的地位與作用;合唱音響的均衡統一與和諧;合唱的表現手段;合唱訓練的方法;正確的指揮姿勢、指揮擊拍的基本原理;各種拍子的擊拍圖示;雙手的應用;預示、起拍和收拍、主動拍與被動拍;幾種不同的唱(奏)法的擊拍方法;排練前的準備工作等。其實踐主要指上述理論的具體應用與操作,是理論的具體化和目的。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有機統一。合唱與指揮既統一又有所側重,合唱主要鍛煉學生作為合唱隊一員,在合唱隊某聲部中實際的演唱能力,并熟悉其他聲部特點,共同完成對合唱作品的詮釋;指揮則培養學生指導合唱隊排練與指揮演出的能力。指揮者須以自己豐富的修養、真摯的情感、藝術化的肢體語言等感染并誘發合唱隊員,把握作品的風格,駕馭整個合唱的節奏和速度;而合唱則順應指揮要求,努力實現指揮的意圖。但優秀的合唱隊也會給指揮以反作用,鼓勵和激發指揮的創造力,營造更諧和的合作氛圍,達到更高的表演水平。因此,二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服從于音樂表演這個大目標。舞臺表演是以上五門課的教學的綜合實踐和效果檢驗,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必要步驟,通過它,可發現以上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為下一步的畢業實習做好準備。
鑒于此,該課程群教學亦應朝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統籌規劃,協同進行,使之形成合理的銜接、滲透和遞進。具體而言,視唱練耳課應從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著眼,從音準、節奏、聽辨著手,著力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和內心聽覺。基于此,教學內容應豐富多元。視唱、聽辨材料不僅要有單純的音程練習,還要有中外優秀器樂、舞蹈音樂主題、民歌、小調、號子、創作歌曲及我國說唱、戲曲音樂片斷等。教學方式上亦可采取課堂教學、視唱音樂會、阿克貝拉演唱等多種形式,兼顧固定調和首調兩種唱法,切實培養學生的調性意識和感覺,使之明辨不同的調性色彩及其表現。教學手段上,可將部分打擊樂器引進課堂,配合多媒體的應用,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時代性。通過教學內容、方式、手段、模式的改革,實現視唱練耳與課程群內課程的有效對接,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實效。聲樂教學突出因材施教原則,采用集體課、個別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使學生共同明確發聲機理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學生的嗓音條件確定聲部、選擇作品,因人而異實施教學。在具體作品上,不僅要演唱常見的經典歌曲,而且要選擇部分近期出現的優秀創作歌曲及歌劇片段,以體現作品的時代特點,全面培養學生的演唱及表演能力。鋼琴藝術指導教學應結合學生的鋼琴彈奏能力及和聲學習情況,合理分組(快慢組),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教學上,圍繞和聲、音型兩條線展開,由簡及繁、由易到難,在鋼琴伴奏整體布局的思維下,逐步解決每個樂段、樂句及作品附屬部分(前奏、間奏、尾奏)的伴奏問題。同時,該課的教學要與聲樂、舞臺表演等課密切結合起來,通過大量的實踐,不斷發現和改正問題,才能使學生敢彈——能彈——彈好,切實提高鋼琴伴奏水平。音樂欣賞課教學中除要兼顧欣賞體裁的多樣性外,還應重視對各類作品鋼琴伴奏的賞析,使之與本課程群中的聲樂、鋼琴藝術指導、合唱與指揮等順暢地貫連在一起。合唱與指揮課教學既要體現聲樂的聲部特點、鋼琴伴奏的一體性與協同性、音樂欣賞的情感體驗及音樂表演的美學價值,又要展示多聲部的演唱與指揮技巧、駕馭整個合唱隊及樂隊(或鋼琴)的表演能力。因此,在演唱與指揮曲目的選擇上要兼顧同聲、混聲、有伴奏、無伴奏等多種類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創造更多實踐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持之以恒,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舞臺表演課教學,一方面要教學生如何表演,包括舞臺站位、形體語言、演唱(奏)、上下臺等,另一方面,要教學生如何布置舞臺,包括舞美、燈光音響、道具,以及節目單、海報等的制作等,使學生于實踐中得到鍛煉,向著應用型人才目標過渡。
二、器樂課程群的構建
器樂演奏及表演課程群包括器樂、鍵盤(鋼琴、手風琴)、音樂欣賞、樂隊排練、配器、舞臺表演等課程,是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前提下,以教授樂器演奏技法、樂器組合演奏、獨奏及合奏表演為主要目的的一組課程。在該群中,盡管不同樂器形制各異,演奏技法不同,但對樂曲的宏觀詮釋卻大體一致,如用管子和二胡演奏的《江河水》,除音色不同外,音樂風格基本相同。因此,將中外樂器放在一個課程群進行教學研討,事半功倍。樂隊排練課,主要解決不同樂器的組合演奏問題。較之獨奏,其音樂織體更加復雜,色彩更加豐富,演奏也更富挑戰。作為應用型人才,不僅要求音樂學專業學生具備較強的獨奏能力,還應具有基本的合奏與樂隊排練能力,因此,樂隊排列課不可或缺。配器課則主要解決管弦樂隊中各種樂器、各類樂器組之間配合運用的一些技術與方法。音樂欣賞與舞臺表演課具有“復功能” 指音樂欣賞、舞臺表演兩門課程出現于聲樂演出與表演、器樂演奏與表演兩個課程群中。,在器樂演奏及表演課程群中所起的作用與聲樂演唱及表演課程群中的大致相同,不再贅述。將以上五門課程集于一群,可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鑒于此,器樂演奏及表演課程群的教學要緊密圍繞著應用型人才培養這個大目標,以舞臺表演為中心,器樂演奏為基礎,樂隊排練為抓手,音樂欣賞、配器為輔助,像一只朝著既定目標展翅起飛的小鳥一樣,頭、身、翼、腳既各自發力,又融為一體(見圖示),發揮出最大能量: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課程群各課程之間要密切交流,積極尋找彼此之間的契合點,默契配合、協同進行。如果不同樂器演奏同一母曲的樂曲,如分別由管子、二胡演奏《江河水》,小提琴、二胡演奏《流浪者之歌》,管弦樂隊、手風琴演奏《打虎上山》,二胡、弦樂隊演奏《二泉映月》等,就需要任課教師間就樂曲的風格、演奏技法等問題進行深入研討,以保證作品詮釋的正確。器樂演奏課與樂隊排練課之間亦應相互協作,因為器樂演奏是樂隊排練的基礎,沒有前者的演奏技術做支撐,后者不可能完成難度較大的作品。然而,也不是演奏技術解決了,就能勝任樂隊演奏了,因為樂隊排練終究是由多人、多樂器參與完成的,對各組樂器有獨特的要求,更講究協作與配合。這就更需要教授器樂演奏與樂隊排練的教師之間加強溝通,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與排練計劃,使器樂演奏的教學內容與樂隊排練的曲目有機結合起來,協同前進。配器教學亦應與課程群中的其他課程積極互動,以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如講授某種樂器的演奏技巧或某組樂器的特定表現時,可請器樂演奏的某位同學或樂隊排練課的多位演奏者參與,通過現場演奏,強化學生對所授內容的理解。這不僅增加了講課的生動性與趣味性,而且提升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加深了樂曲的理解,并為樂隊排練、舞臺表演做了必要的準備。音樂欣賞課亦應深化與其他課程的聯系。在樂曲欣賞過程中,側重對樂器演奏技巧、樂器組合方式及其表現力及音樂風格的分析,使之與器樂演奏、樂隊排練、配器、舞臺表演課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以點帶面、觸類旁通的立體性教學架構,并通過學生對樂曲的內心體驗,來強對音樂的理解。舞臺表演課應強化實踐教學,將器樂演奏、樂隊排練、配器、音樂欣賞的教學成果集中展示出來。舞臺表演追求整體效果,這就要求任課教師不僅要教授舞臺表演的方法,如演員(指揮及演奏者)在舞臺的位置、形體語言、與觀眾互動、如何上下臺與謝幕等,而且要指導學生如何處理燈光、音響、舞美以及如何主持節目等,使學生得到較為全面的鍛煉。
三、音樂學課程群的構建
基于課程群之課程在內容上存在關聯性、遞進性和目的性的特點,音樂學課程群即可包括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西方音樂史、藝術概論、民族民間音樂等相關課程。
中西音樂史在音樂諸課程中均屬史論課,其關聯性不言而喻。中國古代音樂史與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屬中國音樂通史的兩個相對獨立又彼此銜接的部分,具有很強的關聯性、遞進性。盡管中西方音樂史分屬兩個不同的學術領域,兩者在歷史內容記寫與文化語境上存在差異,而導致其在研究與教學上有所不同,但由于同為歷史學科,而使它們存在較大交集。藝術概論以多門藝術的普遍規律為研究對象,涉及哲學、心理學、美學和社會學等知識,系統論述藝術的起源、本質、特征、功能、種類、創作、作品及鑒賞等,綜合研究和揭示各類藝術現象的普遍規律、基本原理,所涉及的藝術學科包括繪畫、音樂、影視、舞蹈、戲劇、文學等。音樂史學與民族民間音樂作為音樂的分支,是藝術概論研究的基礎,因此與之聯系密切。民族民間音樂脫胎于傳統音樂學及音樂史學,在民族音樂學及音樂人類學等諸多西方學術理論進入中國之前,新中國的音樂學家們就在此框架內,對中國傳統音樂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理和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因此,民族民間音樂與中國古代音樂史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之間有著深刻的繼承性,具有基礎——衍生的特點。其課程群圖示可簡要呈示如下:
鑒于此,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該課程群的教學亦應在保持各課程自身特點的前提下,從宏觀上把握其共性,有目的地加以實施。
就具體課程而言,中國古代音樂史與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均屬于中國歷史分支,是彼此獨立又相互貫連的兩個部分。它們皆深植于中國文化背景, 述評歷史長河中具有重大影響的音樂事件、人物、樂器、作品、表演、思想等,以期借古喻今、古為今用。因此,教學中除注重講授基本的教材內容外,還應強化文化背景介紹與音樂風格的分析,以便為學生的創作、表演、論文寫作等提供幫助。中西音樂史同屬史論課,盡管它們在歷史與歷史記寫、史料與方法、歷史著作及分期依據、研究與教學等方面存在差異,但都以音樂家和音樂作品為內容主線,因此,教師對中西音樂史都應諳熟,教學中以年代為切入點,將中西方同期發生的重要“音樂事件”做必要的橫向對比,以此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激發學習興趣和強化知識的系統性,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作為一門史論課, 西方音樂史不僅以了解西方音樂文化、提高人文素養為教學目標,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觀察、認識問題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非專業藝術院校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教師多以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點,而漠視其作為聽覺藝術的特殊性以及史論課之內在屬性,致使課堂教學缺乏互動、教學效率低下、教學質量不高,離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相差甚遠。
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應從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益三方面著手:1.優化教學內容就是要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在以音樂形態發展變化為講授主線的同時,重點分析其發生變化的文化背景與藝術環境,將影響音樂發展的行為、觀念等因素融入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用歷史和辯證眼光審視西方音樂發展與流變的能力。2.改革教學方法主要是避免“填鴨式”,而代之以生動活潑的互動式教學。西方音樂史是一門系統性的音樂理論課程,具有信息量大、知識點多、時間跨度長等特點。采用講授為主、討論為輔,講、賞、析三位一體以及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等,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3.提高教學效益主要體現在“對西方音樂史專業知能高度發揮及教學知能有效運用”[1] 兩個方面。因此,西方音樂史教學要著力提高教師素質、高度發揮其專業知能、通過設置不同目標層面,有效優化其教學知能。
目前,藝術概論課教學主要存在學生對此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教學方法單一;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不夠;教學過程缺乏必要的實訓而制約學生創造力的開發等問題,亟待解決。
解決上述問題除向學生闡明學習該課的重要意義外,任課教師還應努力改革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探索多元化的教學,務求實效。同時,加強實訓,使學生在具體的實踐與操作中領悟教學內容、提升創造力。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及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高校大眾化教育的今天,師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及觀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呈逐年遞減之勢,教師隊伍也良莠不齊,分化嚴重。大部分青年教師已不具先輩、師長民族民間音樂的理論學養和學術造詣,尤其缺乏對傳統文化和民間音樂的田野考察和切身感受,實在令人擔憂。民族民間音樂課教學亦因不接地氣而嚴重影響了純正、本質、地道的傳統音樂的傳承。
鑒于此,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應加大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改革。前者從課程專題化、本土化、個案化、實用化及教學資源優化五方面[2]入手,后者著力探討專題與個案、輔助與多媒體教學的方式與方法,以期達到服務于創作、研究、表演,培養有民族音樂意識及學養的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結 語
音樂學專業課程群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它隨著時代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而不斷更新調整,并賦予新的理念與內容。這需要高校各級教學管理人員及相關課程群的任課教師具有強烈的團隊意識和革新精神,圍繞課程群的核心意涵與人才培養目標,緊密協作,銳意進取,使音樂學專業課程群的建設釋放出最大效能。
[參 考 文 獻]
[1] 汪 洋.高師西方音樂史教學的優化途徑[J].中國音樂,2007(03):98.
[2] 周 鐘.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方法論探索[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2007(04):77.
[3] 胡麗玲.中西音樂史研究與教學異同芻議[J].中國音樂學,2007(01).
[4] 沈一鳴.和聲學新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5] 楊儒懷.音樂的分析與創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6] 李吉提.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7] 陳銘志.復調音樂寫作基礎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8] 王 寧.管弦樂法基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 周 鐘.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方法論探索[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2007(04).
[10] 汪 洋.高師西方音樂史教學的優化途徑[J].中國音樂,2007(03).
[11] 陳 丹,李軍科.淺談《藝術概論》課程教學中的突出問題及解決途徑[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2).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