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早期宣卷在寺廟舉行,由僧人演唱經文或者佛教故事。隨著社會的發展,宣卷早已成為民間的一種娛樂和勸善的活動。本文基于對錦溪宣卷的基本認識,并且探究其現存的主要問題,對于其保護與傳承提出以下建議:對演出形式及其內容進行創新,完善資料收集,做好傳承保護工作等。
[關鍵詞]錦溪;宣卷;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7)21-0060-02
[收稿日期]2017-08-26
[作者簡介]唐天妤(1994— ),女,江蘇蘇州人,溫州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溫州 325006) “中國寶卷是在宗教(佛教和明清各民間教派)和民間信仰活動中按照一定儀軌演唱的一種說唱文本,演唱寶卷稱作‘宣卷’(或作‘念卷’‘講經’)。”[1]錦溪宣卷于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2]本文基于對錦溪宣卷的基本認識,分析其現存的主要問題,對其傳承保護提出意見,希望錦溪宣卷能夠與時俱進,綿延千年。
一、錦溪宣卷概況
歷史上的錦溪鎮,南宋時期曾因五保湖畔的蓮池禪院宋孝宗愛妃陳妃病逝后水葬于錦溪鎮五保湖,并且在旁修建蓮池禪院。而名聲大噪,在寺廟中有僧徒的“講經”活動,但“錦溪宣卷”是一種民間曲藝——絲弦宣卷,與寺廟專門的“講經”活動有著一定差別。
車錫倫先生在探討中國寶卷的形成時指出:“可以考見的早期佛教寶卷產生于南宋時期,寶卷產生的宗教文化背景是弘揚西方凈土的彌陀信仰的普及和禪、凈信仰的結合。對民間凈土信仰普及并產生極大影響的是南宋紹興(1131- 1162)初年的茅子元,他在平江(蘇州地區舊稱)淀山湖(在今上海市青浦縣與蘇州昆山縣交界處)建‘白蓮禪堂’,‘勸人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念阿彌陀佛五聲,以證五戒’。”[3]
錦溪寶卷的藏本豐富,大都是明清時期流傳至今的,有關于神鬼故事的如《猛將卷》,有關于民間文學的如《玉連環》,還有才子佳人的故事如《雙金花》等。宣卷的腳本語言采用的是中國詞中的七言或五言為主,句尾押韻,散韻結合。
錦溪宣卷作為蘇州民間宣卷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演唱語言及其基本調有著自身的藝術特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
1演唱語言
從錦溪宣卷演唱時使用的語言來分析,其使用的是“蘇州話”加上“陳墓話”(現錦溪方言)來演唱。作為江蘇省“南大門”的錦溪鎮,與甪直鎮、張浦鎮、上海相接壤,其地理位置決定了錦溪宣卷演唱時方言的獨特性。例如《人間哪有天堂好》中“花”字的發音,蘇州讀hu,錦溪讀hua。再例如《毛腳女婿上門》中“安”的發音,蘇州讀wu,錦溪讀yu。錦溪話和蘇州話之間的不同數不勝數,這一特色體現在宣唱者宣唱時的字里行間。
2基本調
錦溪宣卷的曲調,與周邊地區的宣卷曲調有著明顯區別,它細膩軟糯,幽雅婉轉,演唱速度大都是中速,且節奏較為舒緩,這或多或少也受了昆曲“水磨腔”的影響。據音樂家楊瑞慶楊瑞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原蘇州評彈團成員。編輯出版《昆山民族民間文化精粹》系列叢書。,錦溪民間藝人、琴師盛征盛征:盛塘村人,擅長二胡演奏。20世紀80年代中期,進入鎮文化站文藝工廠。曾參加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的宣卷表演唱《天堂哪有人間好》。現今仍然活躍在宣卷場頭、群文舞臺。,錦溪鎮文藝骨干堵建榮堵建榮:宣卷藝人,錦溪鎮文藝骨干、文化站副站長。收集整理,錦溪宣卷的曲調有﹝宣卷調﹞﹝慶壽調﹞﹝大頭調﹞﹝北頭調﹞﹝萬福壽﹞﹝十字調﹞等20多種,其中以﹝萬福壽﹞為基本調。首先,在此曲調的結構方面,我們可以發現此曲調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起腔、清板、落腔。其中,清板是用來敘述故事的主要手法,其長短不定,由上下兩句組成,上句落音沒有限制,下句落音一般落于調式的主音do上。其次,此曲調圍繞主屬(do、sol)音展開,以五聲級進為主,中間穿插極少量的跳進,適用于各種卷本,常用于宣卷開場、敘事和情節之間的過渡。
二、錦溪宣卷現存的主要問題
在“文革”時期,宣卷被作為封建迷信,幾乎遭遇了滅頂之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重視傳統文化的發展,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越來越高,宣卷正好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雖然近些年錦溪宣卷逐漸復蘇,但這股復蘇之風究竟能持續多久?著實令人擔心。
一是宣卷唱本的難度不高。錦溪宣卷曲調較為簡單:皆為中國五聲調式,基本節奏是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后十六、附點等常用節奏構成,因此上口簡單,一般稍加訓練即可掌握,又可照本宣科,所以對宣唱者的要求不高,極易入門。
二是社會認知的偏差。從宣卷的產生來分析,不難看出其帶有濃重的宗教封建色彩,人們很容易把其誤認為是一種宗教迷信音樂,從而從根本上隔絕與之接觸。而宣唱人則被人們界定為社會底層的人,基本沒有社會地位,依靠講唱宣卷為生。從2009年開始錦溪鎮舉辦了第一屆江浙滬宣卷交流會到現今2016年的第四屆交流會,近八年的宣傳并沒有為錦溪宣卷注入新的活力,人們對宣卷的認知依舊存在著偏差。據筆者了解,許多當地的年輕人甚至不知道“宣卷”是什么,即便是知道宣卷的年輕人,對之印象也不是很好,大都評價其為“迷信”“奇葩”等。
三是理論研究的缺乏。宣卷的研究如今并不缺乏,但是錦溪宣卷的研究還僅僅停留在表面,雖然前些年進行了資料整理,寶卷收集等工作。從音樂本體上來看,并沒有對這一曲種進行系統曲式、節奏和調式結構的分析,而這一領域的研究也是錦溪宣卷今后能否繼續發展的關鍵。對于錦溪宣卷研究比較好的有:李惠元的《錦溪宣卷的“前世今生”》、黃楚林的《關于設立宣卷文化保護實驗區可行性研究》等,但是這些都還停留在研究其歷史淵源和保護傳承等方面,缺少對其伴奏樂隊、儀式、樂譜等方面的研究。
三、錦溪宣卷的傳承與展望
在各政府部門積極的支持下,在各位宣卷藝人的努力下,錦溪宣卷正在逐漸復蘇發展。錦溪宣卷的發展歷史并不漫長,所以其保護與傳承的方法不在于弘揚其歷史有多長,底蘊有多深而在于傳接與創新。
一是演出形式的創新。如何對演出形式進行創新?不妨從舞美、樂隊等進行變革。錦溪宣卷的演出大都是5~8人同時登臺演出,舞臺幾乎沒有其他動作、手勢的加入。因此,為了增強舞臺的美感,宣卷可以適當地向蘇昆和蘇州灘簧看齊,在演出時加入服裝以及舞蹈動作的配合,使得宣卷更具有欣賞性。從樂隊來看,錦溪宣卷的演出主要靠敲擊木魚和磬子磬子:又稱“引磬”,銅質制作,清脆而響亮,直徑6米,碗形狀,下裝木柄,以銅簽按節奏打擊,是宣卷的主要輔助樂器。,伴唱和伴奏只是間隔加入,時而和時而不和,枯燥單調。反觀蘇劇、錫劇等,可以發現其樂隊較為考究,樂隊演奏人員側幕而坐,使用的樂器較為豐富,除了二胡、琵琶、笛子、蕭外,還有打擊樂四大件,從聽覺上刺激和吸引觀眾。如今,錦溪宣卷在某些演出中將伴唱由一人增至八人,分別敲擊鈴鼓、后排幫唱等,載歌載舞。樂隊側幕而坐,不影響舞臺美感,進行如此改良的表演形式比傳統的演出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受大眾歡迎。
二是演出內容的創新;宣卷是一種適合敘述故事的說唱藝術。宣卷的唱本大都是從古時流傳下來的,故事大都是講唱佛教故事,并不符合當代社會的審美。錦溪宣卷近幾年致力于演唱內容的與時俱進,逐漸加入人們喜聞樂見的內容,取材多數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取材于民間生活。故事大都描述當地的真人真事,弘揚真善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編排了如《老兩口搬家》《夫妻開河》等創新形式的宣卷。
2取材于當地民間風俗。當代創作了《錦溪兒童學宣卷》《搖起快船唱宣卷》等宣揚錦溪傳統風俗等新曲目。
3取材于其他戲曲劇本唱本。可以將《顧鼎臣》《牡丹亭》等進行改編創作。
4取材于社會政府政策。如當代圍繞廉政建設的熱點,錦溪宣卷由此創作《“四知”先生》和《拒煙》等,將廉政文化引入寶卷。
三是加快錦溪宣卷的保護措施。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錦溪宣卷的確受到了政府以及社會的關注,但這遠遠不夠。除了外界的保護外,錦溪宣卷的生存,需要自身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大眾的審美標準。錦溪宣卷的保護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進行全面保護。目前,在國家發布的非遺項目名錄中,僅把宣卷唱本——寶卷列入了民間文學范疇,而我們所熟悉的宣卷活動并未正式錄入曲藝文化和非遺保護之中。現如今,真正傳播寶卷的是宣唱這一表演形式,失去這一環節,寶卷就是一本文學古籍,失去了自身的活力。宣唱是動態的,而寶卷是靜態的,只有將寶卷與宣唱相結合進行保護,才能真正起到保護宣卷的作用。
2做好傳承工作。宣卷流傳至今始終不能完全脫離佛道教因素,這也是當代中青年一輩對其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培養新一代宣卷藝人的工作實屬艱難。現如今,完善宣卷的藝人以及戲班檔案,建立切實可行的傳承機制,鼓勵藝人創作與時代相接軌的作品,豐富宣卷的內容,使得新一代青年能逐漸接受,進而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
3完善資料收集。宣卷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文學領域上,多數是有關于寶卷的研究。進一步收集錦溪宣卷的相關資料,編輯出版相關書籍。同時,開展錦溪宣卷錄音、錄像工作,使得宣卷以動態的形式保存下來,完善資料便于后人研究。
總之,錦溪宣卷作為蘇州宣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前途雖然光明,但是發展的道路十分坎坷。在傳承與保護宣卷原生態的前提下,創新演出的形式與內容,使之通俗化、多樣化和新穎化,逐漸走向更為廣闊的舞臺。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時期,進一步開拓宣卷新的研究途徑,拓寬其研究領域,對宣卷的保護與發展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自序1.
[2]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法規匯編 2014年第12輯(總第214輯)[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150.
[3]車錫倫.江蘇“蘇州宣卷” 和“同里宣卷”[J].民間文化論壇,2007(02):55—63.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