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重點對雞馬立克氏病的發生、臨床癥狀及主要病理變化和實驗室診斷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通過對發病原因和流行特點的分析,提出了相應防治措施。
關鍵詞:雞馬立克氏病;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1.34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7-0024-02
雞馬立克氏病是一種淋巴組織增生性腫瘤病,典型特征為外周神經淋巴樣細胞浸潤和增大,引起肢(翅)麻痹,以及性腺、虹膜、各種臟器、肌肉和皮膚出現腫瘤病灶。目前,主要應用火雞皰疹病毒(Half-value Thickness,HVT)疫苗在出殼24 h內雛雞接種疫苗,取得了良好的預防效果。
1 發病情況
筆者在開展動物疫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中,發現肅州區部分農戶養殖的商品肉雜雞出現跛行、視力障礙及死亡等現象。發病雞的年齡多在8周~14周齡之間,其中,發病1 140羽,死亡420羽,發病率為38%,死亡率為14%。在剖檢死亡雞只時,同時采集病料進一步做實驗室檢查,最終確診為雞馬立克氏病。
2 流行病學
本病一般發生于1月齡以上的雞,2~7月齡為發病高峰期;不同品種或品系的雞均能感染馬立克氏病毒,但對馬立克氏病的抵抗力差異很大。感染時雞的年齡受發病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出雛和育雛室的早期感染可導致很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年齡大的雞群發生感染后,病毒可在雞體內復制,并隨脫落的羽囊皮屑排出體外,雞群所感染的馬立克氏病毒的毒力對發病率和死亡率影響很大。
3 臨床癥狀
發病雞表現為典型的神經型癥狀,腿一只向前一只向后,呈特征性劈叉姿勢和臥地不起;厭食、失水、貧血、昏迷和體重減輕等;病雞一側或兩側翅膀下垂,有扭頭、仰頭現象,病雞嗉囊擴張、失聲、呼吸困難。
4 病理變化
病雞解剖后,可見心、肝、脾、腎、胰臟、腸系膜表面有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白色結節狀腫瘤,呈油脂狀;病雞腺胃壁增厚,乳頭融合腫脹,有出血和潰瘍;雞腸壁增厚,形成局部性腫瘤;卵巢腫大、肉變,呈菜花狀;法氏囊和胸腺萎縮。根據以上解剖學特點,確診為馬立克氏病。
5 實驗室診斷
采用瓊脂擴散試驗,用含8%氯化鈉溶液配成1%瓊脂倒板,打孔,中央孔及周圍6個孔,在中央孔內滴加定量的抗血清,在周圍孔加少量生理鹽水,然后將病雞腋下羽毛,從根部尖端剪下2 cm長的一段,每個周圍孔內只放一根羽毛的材料,在37℃溫箱中待其反應,48 h后取出,若發現羽毛和血清的中央孔之間出現一條白色不透明的沉淀線,說明被檢抗原中含有馬立克氏病毒,可確診為馬立克氏病。
6 防制措施
6.1 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是防制本病的關鍵,同時配合使用禽用白細胞干擾素,可以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對出殼24 h以內的幼雛用馬立克氏弱毒疫苗,按照疫苗使用說明,稀釋后,每只雞皮下或肌肉注射0.2 mL。疫苗要現用現配,稀釋好的疫苗應放入冷藏箱中,必須在1 h內用完。
6.2 加強飼養管理
改善雞群的生活條件,增強雞體的抵抗力。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防止不同日齡的雞混養于同一雞舍。
6.3 加強環境衛生與消毒
重點做好孵化設備與育雛雞舍的衛生和消毒,采用消毒劑清洗、熏蒸、火焰等多種消毒方式,對孵化設備與育雛雞舍的地面、墻壁、門窗進行全覆蓋無遺留消毒,防止雛雞的早期感染,否則即使出殼后即刻免疫有效疫苗,也難防止發病。
7 分析與討論
⑴ 馬立克氏病毒在養殖場普遍存在,養殖戶不要因沒有發病而產生僥幸心理,麻痹大意,從而放松免疫預防、消毒滅源和日常管理。
⑵ 養殖場一旦發生本病,應果斷清除所有雞只,將雞舍清潔消毒后,空置數周再引進新雛雞。
⑶ 由于養殖戶對該病的防范意識差,雞苗的選購質量不高,孵化場對種蛋和孵化設備消毒不徹底,對出殼24 h內的幼雛不免疫或不主動免疫,或延誤對幼雛的免疫時間,造成該病在本區又有上升趨勢。
參考文獻:(10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