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3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7-0030-02
對于養殖業沖擊最大的莫過于動物疫病,以至于民間有句俗語“家有萬貫,帶毛的喘氣的不算”。要保持養殖業持續穩健發展主要在于對疫病的控制和撲滅。隨著經濟的發展,集約化規模化的養殖場數量在不斷上升,飼養規模的擴大直接造成雞場疫病發生變化。掌握疫病流行特征,對診斷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1 當前規模化養雞場疫病流行特點
1.1 發病率高,傳播快
規模場中雞只的養殖數量和養殖密度均高于散養,造成疫病的傳播速度加快,發生次數增加。
1.2 雞群整體抗病力下降
生產者為了獲得最大的收益,使雞群終日處于高度緊張的生產狀態,再加上空氣質量不佳、溫濕度較難調節等造成了養殖場雞群的整體抗病力下降,使一些在散養條件下不易發生的疫病成為規模化雞場的多發病。
1.3 疫病出現非典型化
隨著群體的免疫水平升高,再加上某些病原體毒力的變化,使疫情的癥狀和病理變化往往不典型,這種現象被稱為非典型化。疫病的非典型化給疫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使投藥的精準度下降,不僅造成了金錢的浪費,而且給雞只的肝腎等器官造成了不小的損害。
1.4 多出現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
據調查,超過50%的疾病是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混合感染的疾病共同作用于機體,使得本來不會出現死亡的疾病出現大批死亡。繼發感染時,其他疾病繼發于免疫抑制性疾病最為嚴重,如傳染性法氏囊病對雞抗病性和生產力的影響將貫穿一生。
1.5 同一臨床癥狀可能有多種原因
飼養數量的增加和混合飼養導致病原體血清型變化和新菌株的出現,體內侵襲的范圍不斷擴大,臨床癥狀也多樣化,造成癥狀更加復雜。
1.6 一些細菌性疾病的發病率增加,治愈率下降,危害增加
由于現在廠家的藥品多為廣譜藥,養殖場又長期用藥不合理,飼料中抗菌藥物的添加,雞只病原體的耐藥性增強,使常見的細菌性疾病如大腸桿菌病、支原體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上升,雞只生產性能下降。
1.7 養雞場環境衛生較差,缺乏生物安全指導
有些規模場缺乏資金支持,并不能在專職獸醫的指導下進行養殖,在建設期間沒有做好養雞場的安全處理措施,養殖環境一般比較差。同時在雞場管理方面并沒有設定管理負責人,進而降低了養雞場的飼養管理效率,致使疾病控制和凈化難度加大。
2 防治對策
2.1 及時掌握各種信息
應及時關注全國疫情信息。了解各地家禽傳染病發生的種類、流行范圍和程度,并針對自身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
2.2 對空氣、水源、飼料進行定期的檢測
定期檢測空氣中細菌和霉菌的數量;飼料在進場之前嚴格檢測,不得在疫區購買飼料產品;加強通風,降低室內有害氣體濃度,定期檢測雞舍空氣質量。
2.3 提高對雞場的管理水平
增加資金投入,提高養殖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疾病檢測、診斷和防治水平。雞群疾病詳情和用藥詳情均需設有書面記錄,以備后期查看。
2.4 必須實行“全進全出制”
全進全出制是規模化養雞場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它不但能保證生產的計劃性,而且有利于雞群的保健和對疫病的控制、撲滅和凈化。每次全出后必須對雞舍、設施、工具等進行徹底清洗,嚴格消毒并空置一定時間使用方可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全進全出制是規模養雞場的重要技術措施。它不僅保證了生產的規劃,而且有助于雞群的保健并能有效的控制,凈化疾病。 每一次整體出欄后都必須將雞舍、設施、工具等徹底清洗,嚴格消毒和空置一段時間方可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2.5 對于飼料和水源進行嚴格控制
對于雞群的飼料要嚴格把關,不得飼喂霉變等劣質飼料;在各個階段使用適宜的飼料配方以滿足雞只的營養需求。保證雞場水源潔凈,并對輸水管道有計劃地清洗,這樣做對預防腸道疾病有重要作用。
2.6 對雞只用藥要有實驗依據
使用藥物治療疾病應根據疾病的流行病學和藥物敏感性試驗選用高敏感性的藥物和合適的劑量,采取正確的投藥方式進行治療。
2.7 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定期對雞群進行疫苗接種
要確立防重于治的基本方針,根據雞場的疫病流行特點,雞群自身的因素,規劃防疫重點,制定適合自己的科學免疫程序。在確定雞群處于健康狀態的情況下,按照免疫計劃實行免疫,做到應免盡免。接種后必須進行重要疫病的抗體水平檢測,對抗體水平不足的要進行補免以確保免疫屏障的建立。
參考文獻:(3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