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畜牧養殖行業發展迅速,無論是畜牧養殖規模,還是養殖技術,均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提高。就生豬養殖而言,母豬是其生產的重要基礎,如母豬產后發生疾病,就會對母豬的自身生長和乳豬的生長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筆者從母豬產后疾病的成因和臨床表現入手,就其綜合防治措施發表幾點看法,以供相關單位參考。
關鍵詞:母豬;產后疾病;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815.4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7-0076-02
母豬產后疾病是一系列疾病的總稱,具體包括產后不食綜合征、生產繁殖應激綜合征、無乳綜合征等。產后母豬的身體較為虛弱,如不能加強對其產后疾病的綜合防治力度,就會嚴重影響母豬及乳豬的健康生長,進而影響生豬養殖的根本利益。本文從母豬產后疾病入手,針對幾類常見疾病的成因和臨床癥狀,就其綜合防治措施進行了分析和討論,具體內容如下。
1 母豬產后不食綜合征病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1.1 產后發熱不食防治概述
1.1.1 病因分析
產后發熱不食的病因主要包括內分泌機能紊亂、消化機能削弱以及細菌感染等。另外,在母豬生產過程中,接產消毒不規范或胎兒體型過大對母豬產道造成擠傷,也會引發產后熱。如在夏季悶熱天氣,且豬舍的通風不能達到標準要求,細菌會大量滋生,將進一步提高母豬發熱的風險。
1.1.2 臨床癥狀
產后發熱不食的母豬會表現出體溫升高、全身發冷、倒地不起、泌乳量減少或無乳、呼吸困難以及陰戶內有膿性分泌物流出等癥狀,此時母豬體溫可升高至41.5 ℃左右。隨著病豬病情的進一步加劇,母豬的進食量將持續減少直至不食,且患豬身體顫抖加劇,呼吸也會進一步加快。
1.1.3 治療措施分析
針對一般性的產后發熱病豬而言,可使用鏈霉素和青霉素混合肌注的方式進行治療,每日2次,持續2 d~3 d。同時輔助腦垂體后葉素注射治療,根據患豬實際情況,每日1~2次注射,連續2 d~3 d。對于重癥患豬,即體溫升高至41.0 ℃以上的患豬,應使用10.0%~20.0%安鈉加,配合鹽酸四環素,濃度為5.0%葡萄糖鹽水靜脈注射。具體用量根據母豬實際情況進行確定。
1.1.4 預防措施分析
首先,在母豬產仔1周前,養殖人員應對豬舍進行全面、徹底消毒,保持豬舍潔凈、干燥的衛生狀況和環境,避免細菌的異常滋生;其次,對于待產的母豬,飼養人員應適當減少飼喂量,避免母豬過飽影響分娩;另外,在臨床當天,應停止飼喂母豬;最后,母豬分娩前,飼養人員應使用濃度為0.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其乳房和陰戶進行擦洗,以避免感染。
1.2 消化不良不食防治概述
1.2.1 病因分析
消化不良不食多是由于母豬分娩后進食過多,且食入不易消化的胎衣導致的。如天氣較為寒冷,且豬舍缺少相應的保暖措施,造成母豬受寒感冒,就會加重這一癥狀,并可能引發其他疾病,影響母豬的正常進食。母豬進食的水或飼料不干凈、過期、變質會導致母豬腹瀉,也會影響母豬食欲。另外,母豬分娩過程中過度疲勞,或人工助產損傷母豬產道,也可能導致母豬食欲不振的問題。
1.2.2 臨床表現分析
消化不良不食的母豬主要會表現出起臥頻繁、精神萎靡、稀便、食量降低甚至不食等癥狀,但母豬的體溫表現相對正常。
1.2.3 治療措施分析
針對消化不良不食的母豬,飼養人員可使用在飼料中添加酵母片和胃蛋白酶進行治療,每次給予酵母片40~50片,胃蛋白酶10.0 g。同時,飼養人員也可通過在母豬飲水中溶入大黃蘇打片的方式進行治療,分3次溶入,共25.0 g。
1.2.4 預防措施分析
首先,飼養人員應加強對飼養母豬的飼料管理,嚴格控制精、粗、青飼料搭配的合理性,保障母豬良好的體型,避免過胖或過瘦;其次,母豬生產前7 d,飼養人員應對母豬的產房進行全面、徹底的清理和消毒,避免細菌的異常繁殖;最后,飼養人員應處理好母豬產后的胎衣,禁止母豬食入。
2 母豬產后癱瘓病因及預防措施分析
產后癱瘓是一種急性、突發性疾病,屬于精神障礙疾病的一種,以四肢癱瘓和喪失知覺為主要特征。
2.1 病因分析
現階段,母豬產后癱瘓的根本成因尚未確定,但綜合多例母豬產后癱瘓病例可以發現,豬舍環境不達標、豬舍低矮以及飼料營養差容易導致母豬發生產后癱瘓。
2.2 臨床癥狀分析
患豬常表現出反應遲鈍、精神萎靡、對于人的驅趕行為缺乏反應、始終臥地無法直立等現象,部分母豬會出現食欲減退、糞便干燥等癥狀。隨著患豬病情的進一步加劇,其泌乳量會持續減少直至無乳,進而影響仔豬的正常吃奶。
2.3 治療措施分析
產后癱瘓母豬的治療措施如下:首先,需使用肥皂水或硫酸鈉對患豬進行灌腸,幫助其清除直腸內蓄積的糞便;其次,應使用濃度為10.0%的葡萄糖酸鈣50.0 mL~150.0 mL靜脈注射,也可替換為同等濃度的氯化鈣,劑量則需改為20.0 mL~50.0 mL;最后,飼養人員應使用粗麻布或毛草對患豬皮膚摩擦,以加速病豬血液循環,幫助其恢復正常的神經機能。
2.4 預防措施分析
雖然目前對于母豬產后癱瘓的病因仍未形成準確、科學的判斷,但大量的病例記錄表明,環境因素是影響母豬產后癱瘓發病率的主要因素。因此,飼養人員應重點加強母豬產前的飼養管理,保障豬舍環境干燥、衛生,科學搭配飼料,重點補充鈣質,以降低母豬產后癱瘓的發病率。
3 結語
綜上所述,飼養人員應在產前加強母豬的飼養管理,保障豬舍環境的衛生、潔凈,科學飲食,以降低疾病發生率。對于病豬,應根據其具體病因,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提高生豬飼養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 陳良駿.母豬產后熱的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J].貴州畜牧獸醫,2015,(1):47-48.
[2] 田珂,陳海南.母豬產后疾病的綜合治療措施與注意事項[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8):88-90.
[3] 榮柏慶,梁鳳影.母豬產后疾病的綜合防治措施[J].黑龍江動物繁殖,2014,(1):46-47.
[4] 王松艷.母豬產后難治的三種疾病的防治[J].畜禽業,2014,(3):48.
[5] 李然.母豬產后疾病的綜合治療措施與注意事項[J].黑龍江動物繁殖,2016,(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