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沈陽市大東區望花街第一小學,遼寧 沈陽 110000)
【摘要】: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當今的倫理道德發展呈現出來三種軌跡,分別是問題軌跡、互動軌跡、以及轉型軌跡。由此就可以發現兩個精神哲學預警,倫理型文化預警以及倫理分化預警,其中前者是形成關于倫理道德發展的自覺文明,后者為問題自覺,并以此衍生出了當今中國倫理道德發展的精神哲學規律,分別分別為倫理律、一體律以及精神律。
【關鍵詞】:中國倫理道德發展;精神哲學規律;研究分析
引言:倫理道德發展的精神哲學規律實質上就是以倫理道德作為精神現象,從而發展出來的規律,它不僅率先承認了倫理道德的精神本質,并且還指出了它是人類精神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和形式。由此可見,精神哲學規律不只是人類獨特的思想現象,還是倫理道德在人類精神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并且也是生活世界與人類精神世界辯證以及互動的規律。
一、當今中國倫理道德發展的精神哲學圖像
(一)轉型軌跡
倫理道德的現代轉型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仍然為倫理型文化,并且兩者在現代轉型的過程中運動方向相反,因此呈現出了“后倫理型文化”的特點。一方面,根據相關調查我們就可以為倫理型文化的判斷提供三個重要證據,分別是倫理能夠有效調節人際關系、宗教信仰并不是主流、滿意與憂患的倫理道德心態。另一方面,這些數據也顯示出我國當代的倫理道德已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重大轉型,因此就使得道德與倫理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從而充分顯示出后倫理型文化的特征。
(二)問題軌跡
問題軌跡也就是由道德問題到倫理信任再到倫理分化的一個過程,并且由經濟方面的兩極分化發展到倫理方面的兩極分化,因此折射出了我國當前的倫理道德運行經濟的社會軌跡。也許這些發現還有待商榷,但是這些在調查中出現的重要信息,必須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三)互動軌跡
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這種互動軌跡可以是由大眾意識形態到倫理道德問題到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危機,還可以是由社會群體之間的倫理關系問題到思想領袖缺場影響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并且在調查中還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我國黨中央宣傳的思想與國外思潮不符時,大家會選擇相信誰?具結果顯示,有一半以上的人選擇國外思潮,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幾年之后再進行調查,絕大多數人選擇了相信黨中央宣傳[1]。
二、當今中國倫理道德發展的精神哲學預警
(一)文明自覺
我國的傳統文化屬于倫理型文化,并且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的現代文化仍屬于倫理型文化。早在中西方文化相遇之初,我國學者就發現,宗教信仰問題實際上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分水嶺。倫理型文化與宗教型文化背景下的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形態存在差別的,但是這種差別并不是有無宗教,而是在于精神哲學的含義以及發展。其中倫理可以沒有宗教,但是宗教不可以沒有倫理,因為倫理道德的教訓是宗教中十分重要的內容。
(二)問題自覺
在現代文化的發展中,都存在經濟方面兩極分化的現象,但是經濟方面的兩極分化卻是我國倫理型文化的獨特現象。倫理方面的兩級分化需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經濟兩極分化的理根源,另一個是倫理型文化的氣質[2]。
三、當今中國倫理道德發展的精神哲學規律
(一)倫理律
由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倫理型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哲學規律首先就是倫理的規律,這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以及現代文化共有的特點,也是對我國當今社會倫理道德問題最為有效的解釋。在我國現代的倫理道德發展現實中,倫理律可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倫理存在律、倫理神圣律以及倫理信任律,并且這三者都逐漸形成了自為一體的辯證構造。其中倫理神圣律一方面闡述了倫理作為頂層設計的終極關懷,另一方面還預示了我國社會的倫理根源,也就是家庭。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前者可以體現出倫理神圣律的必然性,而后者可以體現出倫理神圣律的現實性以及可能性。倫理存在律實際上就是說倫理是真實存在的,并且也是必須存在的,因為他不僅是社會生活的規律,還是教化世界中不可缺少的現實性規律。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倫理利用國家權利以及社會財富的形態在不斷的客觀化自身,并且根據歷史唯物主義推斷,倫理的觀念和關系是社會中政治關系以及經濟關系的具體反映和體現,時常處于被決定的位置。此外根據精神哲學的觀點顯示,國家權力以及社會財富為倫理存在和實現的方式。由此可見,精神哲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并不矛盾。倫理信任律不僅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還是對倫理本身的信任,因此它現象形態上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倫理信任規律[3]。
(二)一體律
一體律在精神哲學上的要義為:德毋寧應該說是一種倫理上的造詣。其中“毋寧”為道德,指的就是一種倫理道德上的造詣。我國當今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的根本問題,到底是道德問題還是倫理問題?在大眾以及國家的意識形態中,似乎早已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道德問題。并且道德淪喪以及道德建設等話語也已經充分表達的上述的觀點。然而無論是“互動軌跡”還是“問題軌跡”,都傳達出來同一種信號,那就是由“精神病理的基本脈絡為個體道德問題積累為群體道德問題”轉變為“倫理關系以及倫理信任問題演化為群體之間倫理上的兩極分化的信任危機”。但是無論怎樣,道德問題不僅是媒介,也是后果[4]。
(三)精神律
精神律在精神哲學上的要義為:倫理本質上為普遍存在的東西,并且源于自然的關聯,也同樣是一種精神,而且它只有作為精神本質的時候才可以稱之為倫理。倫理與精神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表征兩者的同一性,更加映射出了一個哲學性的真理:“精神”為倫理存在的方式,也是倫理的必要文化條件。從哲學本性上講,倫理不僅僅是一般性的建構普通生活,而是只有其通過精神才可以達成目的。因此在某些意義上,精神可以成為倫理以及宗教的共同語言,因為無論是上帝還是“倫理”,只有通過精神才有可能達到。在西方哲學解釋中,精神作為一種包含人類道德以及心靈的存在,并且由于其與神學極其相似,從而反映出它有倫理和宗教兩個維度。
結論:綜上所述,在當今我國的倫理道德發展中存在三大規律,分別是倫理律、一體律以及精神律,并且它們三者表現出了三種精神哲學的關系,即倫理與文化、倫理與道德、倫理與精神的關系,并以此推進了一場關于現代精神哲學的偉大革命。
參考文獻:
[1]周宏亮. 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狀況及其精神哲學探討[J]. 商業故事,2015,25:116.
[2]樊浩. 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的“問題軌跡”及其精神形態[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5-19.
[3]張冠男. 當代中國國有企業文化建設問題的哲學思考[D].吉林大學,2012.
[4]樊浩. 當今中國倫理道德發展的精神哲學規律[J]. 中國社會科學,2015,12:33-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