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學是研究人心理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電影為心理學分析研究的案例,能客觀的分析問題。本文從現實題材的電影《當尼采哭泣》為例,展開分析。該片深入挖掘了尼采與布雷爾的內心世界,展現了兩個主人公蛻變的過程,并運用大量哲學與心理學的概念深入探討生命,引人深思。對于現實中人們認識事物,實現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人物分析;療愈; 蛻變; 心理學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類面臨的生活壓力逐漸增多,導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然而國內的心理治療在人們中卻并不普及,更多的人甚至持抗拒態度。心理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旨在揭示人類心理和行為活動發生、發展的規律。人是有思想的、有內心體驗、有感情、有追求、有奮斗、有成功、有失敗、有挫折。人所從事的一切社會實踐都不能脫離上述心理活動的范疇,也不能脫離支配上述心理活動的基本規律。要掌握人的內心活動,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就必須了解人的基本心理狀況,遵循其一般和特殊的心理及行為規律、探究其心理與行為產生、發展和變化的軌跡及根源。本文以電影《當尼采哭泣》為例,利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法相關知識分析主人公蛻變的過程。通過剖析對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現實社會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電影《當尼采哭泣》是一本經典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而成,講述19世紀末的兩位大師:尼采和布雷爾,基于史實將兩人合理虛構連結成醫生與病人,開啟一段扣人心弦的“談話治療”。電影開始于身陷對病人肉欲幻想而無法自拔的名醫布雷爾,突然被陌生女子莎樂美請求布雷爾醫生去治療尼采。前提是不能讓尼采知道醫生在治療他的心靈。當時的尼采全身都是病痛,他痛苦焦慮,抑郁不堪,夜不成寐。腦海里時時徘徊著“自殺”。可是清醒時他卻認為任何痛楚被他視作創作的源泉。他遭遇接連的背叛,再也不相信任何親近。任何示好都會被他理解為自身權力的喪失。而45歲布雷爾醫生也正處于他的黑暗時期。他覺得自己的生命從來未經選擇,他恐懼衰老和死亡,他沒來由的不快樂,他開始懷疑生命本身的意義,他無法成為真實的自己。在接觸中,布雷爾被尼采的才華所吸引,并決心傾力幫助尼采治療心靈與身體的疾病。
隨后,布雷爾遭遇到了尼采的種種阻抗而無法進行治療,心理談話的技巧在哲學思辨面前頓顯蒼白。終于,布雷爾設想了一個完美的計劃——在尼采藥物服用過量而發作的那次深夜,他挽救了尼采的生命。第二天,他要求尼采住進療養院,并請求尼采幫助解決自己的絕望,以此來作為住院治療的報酬交換。這讓尼采可以從不愿受人恩惠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或許也可創造通向尼采心靈的唯一道路。治療和被治療的角色就這樣在勞森療養院交錯替換。更多的時候,布雷爾成為了那個更需要被幫助的人。尼采積極投入于對布雷爾絕望的治療。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尼采的絕望是無法面對自己,他的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精神是相互矛盾不統一的。他被這三個精神的組成部分所迷惑困擾而不直視自己的內心。而醫生布雷爾的絕望則來源于無法成為自己。在夢的解析中將這種現象解釋為“夢是一種(受抑制的)愿望(經過改裝而)達成”。尼采和布雷爾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但他們都是勇敢的硬幣,在命運的漩渦中,再次深刻地認識了自己的使命和價值。當布雷爾率先認識自己、反思自己并成為自己時,這深深地觸動了思索和探究絕望的尼采。表面上尼采治好了布雷爾,最后布雷爾一語道破尼采的戀幻想,他在人前釋放了自己的感情,如他所說“第一次展示自己的孤獨”。布雷爾的治療目的就是使尼采放開心胸解除抑郁,流淚本身就是固執高傲的尼采的釋懷象征。并且他擁有了一份真誠的友誼,他明白自己再不孤獨,開始了新生活。所以這場治療實質上實現了布雷爾和尼采的心理雙向治療。
尼采運用心理療法剖開了布雷爾生活完美外表下的絕望:女病人波爾塔的美麗瘋狂點燃了他的激情,成為他性幻想的對象。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被噩夢困擾。尼采隨后用厭惡療法和想象療法試圖讓布雷爾明白他對波爾塔的神魂顛倒會在現實空氣中揮發殆盡的。但這種療法并沒有拯救布雷爾。一次偶然陪伴布雷爾去母親墓地,尼采發現波爾塔竟然和布雷爾母親同名,至此找到了布雷爾的絕望根源——戀母情結。而理論上有提出“在所有后來變成為心理癥的病人,父母多半在其孩提時代的心理占有很主要的角色。同時也很重要地形成了日后心理癥的來源。”布雷爾的病癥正是幼時母親的去世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傷害與陰影,并籠罩在生活中,以至于把對母親的憧憬無形中轉嫁到了女病人身上。此刻布雷爾從最初的醫生變成一個更需要幫助的人,但他勇敢地隨著尼采的想象療法層層找尋生命的意義活著的意義。最后他驚覺自己對波爾塔的愛情是多么可笑愚蠢,也終于懷揣著對妻子和子女的深沉的愛,開始認識自己,反思自己,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和責任,再次擁抱溫暖的家庭和熱愛的工作。布雷爾的轉變是典型的心理治療的成功,也通過佛洛依德的學說得到了很好的詮釋。每個夢都是愿望的實現,即以偽裝形式表達某種欲望。如果我們能夠解釋夢,找出它的隱義,我們就能夠恢復一部分無意識心理生活,并能夠將它們置于理性的下,布雷爾經歷了這個過程,尼采幫助他找到了癥結所在關鍵,所以布雷爾醫生獲得了新生一般重新回到生活中,開始新的旅程。
而目睹了整個過程的尼采被布雷爾的坦誠和善意打動,不再用理性壓制自己的脆弱情感,而勇敢地面對自己絕望的孤獨,正視對莎樂美的愛戀幻想。得到了自我本我與超我的統一。讓我最為動容的是尼采留著眼淚說“我只是不想孤獨地死去,我不想我的尸體被人循著惡臭發現。”尼采的思想偉大到超越當時社會,無人理解,被世人排擠。當他哭泣著說出自己的秘密時,作為觀眾的我也悲傷得不可名狀。尼采的哭泣一開始是因為驚覺愛情的虛無友情的逝去,而后他又一次無法控制眼淚則是為了布雷爾真誠的友誼而感動。“孤獨一旦分享出來,也就不存在了。”我相信友誼的力量,相信電影中奔赴意大利溫暖空氣的尼采不再孤獨,他依舊生氣飽滿地生活,這使我寬慰。
縱觀去整部影片,雖然很多負面思想被提出,但是電影卻不是一味悲觀的基調,它在一步步探索,研究,解析中,教會觀眾如何去面對,如何去處理生活帶給人的困惑與不解。整部電影很多情節值得反復思考。也讓我明白原來哲學和心理學不只是深沉理性,也可以熱烈如詩。“每個人都有黑暗時期”,我們或許可以像兩位智者一樣學著撥開內心的迷霧,正視自己的內心。就如陽光突然沖破云霧,雨過天晴一般明朗。那一刻起你將不再迷惑,苦惱。心境明了,生活自然就會充滿光明與愛。
參考文獻:
[1]張春興. 《現代心理學》[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夢的解析》[M].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8
[3]康德. 《實踐理性批判》[M ].北京: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論》[M].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