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雕塑運用材料的源頭、發展及其創新為主軸線,雕塑材料已經有原有的材料運料運用表現發展材料創作并開始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方式。雕塑家們用不同的材質表達完善自己的創作靈感,材料的多元化成為現當代藝術創作的新趨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再次改變,人們改變時空觀,新概念的雕塑藝術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和表現世界,從突破二維轉變至突破三維,并向多維的時空心態方面探索。
【關鍵詞】:雕塑材料;材料創新
概述
雕塑是造型藝術中最基礎的一門學科,它不是普通的二維構成而是一種三維的表達。隨著時代的變革與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式雕塑材料被不斷發掘出來,藝術理念也隨之發展。正因如此,制作材料的應用在雕塑創作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并且給予雕塑藝術一種全新的闡釋。與此同時,傳統的雕塑藝術開始受到這種新材料所帶來的挑戰?,F代雕塑的發展過程也是對固有雕塑材料探索、拓展的過程。因此我想淺談一下雕塑材料與其發展。
雕塑,體現了藝術最原始的生態文化。遠觀雕塑的歷史,雕塑的雛形是從削制的石頭工具和用黏土涂在編制或木制的容器上經火烤而成的陶器工具開始演變,在最早出現造型藝術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似乎雕塑這個詞的已經具備了“雕刻和塑造”的內涵。后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成熟及發展,雕塑材料中添加了新的成員;再由銅制、鐵制工具的廣泛使用,使大型的石雕、木雕的制作成為可能。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不僅雕塑形體的尺寸不斷擴大,制作工藝也越精良,材料來源和其他諸如運輸、安裝等基礎科學技術也隨之完善,造型藝術表達及材料選取也逐漸向多元化發展,出現近現代各種形式的藝術類別。雖然在傳統雕塑中,材料只是作為一種媒介,從屬于選擇地位,但隨雕塑幾千年的發展,雕塑家們對材料的運用已非常成熟。
因而雕塑發展史也是人類對材質利用的歷史,雕塑風格的演變也展現了雕塑材質科技發展與進步的過程。首先我將以雕塑發展為脈絡,延伸至雕塑其材料的發展及其根源與意義。
一、雕塑材料之源
最原始的造型藝術體現作者對于“型”的表達。它的含義顧名思義,即是用雕、刻、塑來展現那個時代的獨特審美。初期時代,雕塑的實用性與目的性遠遠超過它的觀賞性。當然,由于當時掌握不熟練不透徹,表達手法也就拘于形式,例如古埃及美術的雕刻程式;古希臘的古風式的微笑。藝術形成初期,雕塑家為了記錄或再現當時的生活而創作,因此材料的選取便以就近為原則,采用最方便易取的墻壁、石頭、木頭等類似的材料進行創作。古埃及和希臘駕馭石材的高超技巧,精密的計算和石材的運用,都反映了古代人類征服石材的技能。隨著人們對石材掌握的程度越來越深,雕塑作品的形象也生動起來,不再是公式化的微笑,衣飾及人體的描寫也具有了生動和諧的韻律。古羅馬的青銅雕塑開創了全新的局面,青銅的運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后隨著人們對材質更深更廣泛的了解,金屬材質加入了雕塑材料的行列。在中國,金屬材質的器皿、雕塑更代表了某種統治、權威、財富的象征。但由于古代中國的雕塑由于社會背景和觀念的局限,盡管藝術家在雕塑創作中都盡其所能發揮自己的能力來擺脫題材的束縛,但雕塑中對材質的把握和運用知識只作為輔助的作用。西方古代雕塑多以石頭、木材、象牙、銅、陶土為材質;而中國古代雕塑材質使用上多為石頭、木材、青銅、泥土、玉。
二、雕塑材料之延
逐漸地,雕塑家們的雕刻技巧越發成熟,他們創作動力更貼近于詮釋頭腦中理想畫面,在注重傳統雕刻技法的基礎上把當下作品的服飾、動作、表情、事件用當時人們審美標準和形式趣味來處理,也越來越注重質感的體現??萍妓接辛税l展。為了更好的展現質感,沖破最初時期的創作限制,雕塑家們的視線從塑造轉向材料的選取。雕塑不再是自然的展現,而是成為了雕塑家的主觀表達。在20世紀60年代后,特別是在西方,隨著近代世界的門逐漸被打開,藝術家的思想也是空前的激進。他們與生活結合,材料藝術在抽象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下,不斷在創新發展。從塔皮埃斯、波洛克這些西方材料創作的大師作品中我們看出,當時西方一些藝術家雕塑家已經打破了傳統的架上繪畫的束縛,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來進行藝術創作。例如粗刻和拼貼手法,這是塔皮埃斯在材料技法上的一個創新,它突破了平面的二維空間和幾何圖形概念,打破傳統美學思維的束縛。再例如勃洛克從傳統的繪畫油彩到后來使用家庭常用油彩,更早有克里姆福使用金粉。新西蘭藝術家Ben Young利用玻璃展現大自然的魅力;美國雕塑家Beth Cavener Stichter 用油泥等泥質材料把動物表現得惟妙惟肖;還有藝術家通過海綿擠壓變形體現人體藝術,這些都是如今材料多元的例證。如今,材料創作已經開始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方式被藝術界及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雕塑家們用不同的材質表達完善自己的創作靈感,材料的多元化成為現當代藝術創作的新趨勢。
三、雕塑材料之新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再次改變,伴隨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提出,在現代藝術中出現了反傳統的四維雕塑、五維雕塑、動態雕塑、聲光雕塑、軟雕塑等。他們改變人們的時空觀,使得這種新概念的雕塑藝術從更高的層次上認識和表現世界,從突破二維轉變至突破三維,并向多維的時空心態方面探索著。
正是這樣的突破,使雕塑藝術向一個嶄新的領域邁進。
我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接觸到了一種新型雕塑模式,它徹底改變了雕塑創作的環境和方法。不再滿手黃泥,灰塵彌漫,而是可以坐在舒適的工作室里,操縱計算機進行創作。利用zbrush、maya、3dmax等計算機軟件制作用機器成型的雕塑作品。在虛擬世界中,數字雕塑家可以使用軟件創造一個不受實際材料和技巧手法的局限,完全基于自己想象的現實的或虛擬的雕塑作品。這種技術產業的物種并不是不真實存在的,它可以通過3d打印等技術手段使之成為真實的存在。而其創造過程并沒有與實際材料與技巧創作發生關系,而是一種虛擬的材料選擇與創作。數字雕塑是新鮮事物,植根于現代技術與藝術的土壤。雖然,與傳統雕塑被認可程度對比,這種新鮮事物并沒有完全被人們接受,但隨著科技時代的到來,這種方式將會逐漸被普遍接納。但是這種新方式會取代傳統雕塑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傳統雕塑與數字雕塑創作所遵循的美學規律是相同的,只有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計算機基礎及必要的藝術思維能力,才能進行數字雕塑創作??梢哉f數字雕塑并不是基礎雕塑方式,而是一種在基礎雕塑之上的升華的雕塑創作方式。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數字雕塑也算是另外一種雕塑創作的新型材料方式。
新時代的材料創新方式不再同傳統方式一樣,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會有越來越多科技型的材料方式加入雕塑藝術。
我想用塔皮埃斯的話以結尾:“材料本身是沒有生命力的。一件藝術品所具有的感人力量并不僅僅取決于材料。材料所承載的藝術家的精神,才是人們所很關心的。其實藝術并不是呈現可見的東西而是把不可見的東西創造出來,更多地把藝術通過材料作為媒介,引向象征和意蘊。藝術家讓一文不值的稻草承載著人類生命的起源,讓殘損斑駁的城墻承載著人類血淚的歷史,讓樸實無華的床承載著家的溫暖和愛人的眷戀。”當人們的新思想穿透材料,材料才會有新的靈魂,藝術更會不斷向更深處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百度,數字雕塑詞條
[2]許崇強,《由塔皮埃斯的材料藝術看中國材料藝術的發展》[J],《上海美術家》,2008,(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