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是以新媒體新境域下概念設計對于書籍設計的影響為出發點,對未來書籍設計的新思路提出看法。使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來分析概念書籍設計的新理念與藝術表現。結論 概念設計對于書籍設計來說是當代所不能缺少的一種需求,也是書籍形態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需要概念設計新思路的融入從而為我國當代書籍設計的動態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概念書籍;藝術表現;設計方法
“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概念產生于一般規律并以嶄新的思維和表現形態體現其本質內涵。將概念設計的思維融入到書籍設計之中的概念就是指在準確傳達書籍內容信息的基礎上,充分體現書籍內涵,獨具個性的新形態書籍。如何不斷地更新設計觀念,尋求書籍設計的突破點,為讀者創造獨特、舒適的閱讀空間,也是從概念設計思維中對于書籍設計的思考。
一 新媒體境域下概念設計對于書籍設計表現的創新
1 .1思維模式
將概念設計融入書籍設計之中即概念書籍。它是一種創新的書籍形態設計,同傳統書籍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觀念的突破,其設計目的在于運用全新的設計理念,通過對形態、材料、工藝等方面的個性表達,滿足讀者不同的審美需求。概念書籍設計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開本、色彩、圖像、版式的整體設計。概念設計的融入是對設計理念的創新,作者要首先要吃透書籍的內容,提煉其精華,強化書籍文本內容的思想、觀點、意識,對書籍表現形式、視覺元素、材料工藝進行獨創性與探索性的設計。
我認為之所以概念書籍會在新媒體境遇下有一席之地,是因為人們對于耳目一新的事物會產生更多的關注,而司空見慣的、刻板的東西就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這就是人們的視覺習慣。所以要求設計師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創新思維能力。能夠打破以往固有的思維模式,學習和采用現代的設計理念,在吸收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善于從其他領域獲取靈感,大膽地創新,用新的視角、新的表現手段來提升書籍設計的文化品位與審美功能。
1.2 創造書籍與讀者之間互動的閱讀方式(實例)
新媒體境遇下,信息充斥著每天的生活。大家更多的愿意去主動地參與其中。他們從各自的需求出發,閱讀的行為是積極、主動的,在閱讀過程中更關注參與性、主體性。所以,概念書籍設計即使特殊也應強調“以人為本”的原則,加強書籍與讀者之間的互動聯系。成功的概念書籍設計能夠營造一個匠心獨具的閱讀氛圍,甚至可以把書籍變成“游戲”,讓讀者參與其中,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獲得了知識,同時又帶來了精神上的愉悅與享受。例一:日本設計師川村真司的《RAINBOW INYOUR HAND》一書(圖1-1)。外觀看上去是一本傳統的顏色樣本書,將同樣大小的七色四方形,印刷在36 張漆黑的紙上。當讀者連續翻動書頁時,“掌心中的彩虹”立刻呈現,創造出了比動畫更加立體的3D 效果。富有創意的設計讓讀者從書籍中獲得更多的感官體驗,是一種視覺形式的愉悅。例二:榮獲2007 年度德國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不裁》。設計師朱贏椿充分考慮到了讀者的參與因素,書芯由三種不同顏色、不同質地的紙張混合裝訂而成,但書的內頁是連在一起的。書中附帶一把紙質裁刀,需要讀者邊看邊裁,為讀者營造了一個游戲與娛樂的閱讀空間。讓閱讀有延遲、有期待、有節奏、有小憩,最后得到一本古樸而雅致的毛邊書。這種新穎的概念,和讀者情景交融,讓書籍有了生命,也讓書籍成為一件具有收藏、觀賞價值的藝術品。
二 新媒體境域下概念書籍的設計方法思考
2.1 概念書籍的外部形態表現
對書籍形態進行設計是概念書籍藝術表現的方法之一。書籍“形態”是書籍的外在結構、形體以及內在“神態”,是外在美與內在美的結合。書籍形態設計是通過不同的外部形態,恰當傳達出書籍的內容信息,準確表達書籍的風格,從而賦予書籍第一印象的鮮活生命,在視覺上吸引讀者,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內容決定形式,概念書籍的形態設計應該從書籍的內容出發,加以提煉和概括,做到從內容到形式的和諧統一。各種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使得書籍形態多樣性成為可能。概念書籍設計也許會打破常態書籍的六面體,呈現出圓的、多邊的、異形的、仿生的等多種形式。豐富的書籍形態不僅在視覺上帶來新鮮的趣味,同時是對書籍內容信息傳達的形象化補充。概念書籍在形態上尋求變化,一方面可以通過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探索書籍形態的多種表現形式,設計出獨具個性的翻閱型書籍;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全打破傳統書籍的外部形態,探索未來書籍閱讀方式的各種可能性。
2.3 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
書籍設計的概念創新與時代進步緊密聯系的,新材料為書籍藝術擁有多種物質形態提供了可行性。不同的材料可以賦予書籍不同的氣質。書籍的主題內容也可以借助材料來引申發揮,從而將更深層的含義表達出來。紙張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一直以來處于重要的位置。近年來,先進的科技不斷應用到紙張制造業中,出現了許多色彩和質感都非常有特點的紙材。如水紋紙、皮紋紙、手揉紙、彩巖等。這些質感迥異的特種紙張,極大的豐富了設計者的創作靈感和藝術表現力。書籍設計語言是多元的,可以利用紙材的平面元素,通過對紙張的折疊、切割、組合等處理手法,來達到平面之中有變化,呈現出豐富、多維的立體效果。
不同的閱讀方式可以考慮使用不同的材料。設計材質可以是自然界的原始形態,如石頭、木材、泥土等;也可以是經過加工后的現成品,如金屬、塑料、皮革、玻璃、織物等。材料本身就可以構成書籍的形態。同時還以其特殊的觸覺語言與讀者交流,達成與讀者之間思維和情感上的共鳴。在進行概念設計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質感、觸感、肌理等,并將其轉換成視覺語言,表達書籍的情感與意圖。借用材料的特性創造出具備藝術特征的書籍形式實現書籍外在形態的多元化。
三 結論
概念書籍的出現反映了當代書籍設計的一種需求,也是書籍形態發展的必然結果。正如杉浦康平所說“書籍不僅僅是容納文字,承載信息的工具,更應該是一件極具吸引力的物品”。在我國出版業內,因為概念書的制作工藝講究不利于批量生產,所以尚處于起步階段,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會有其兩面性。所以,不斷地更新設計觀念,尋求書籍設計的突破點,為讀者創造獨特、舒適的閱讀空間,也是從概念設計思維中對于書籍設計的思考。
參考文獻:
[1] 呂敬人.呂敬人書籍設計教程[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5.
[2] 呂敬人.書藝問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3] 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4] 張森.書籍形態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
[5] 李凱.論書籍形態設計要素的創新與發展[J].包裝工程,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