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邦是一位獨具魅力的音樂家,其鋼琴音樂歌唱性非常強,旋律感十足,且在重視結構巧妙的同時也具有濃烈的抒情性。其鋼琴音樂還有著新式、細膩而多姿多彩的和聲語言,從而構成了獨具一格的肖邦特色,而《#c小調幻想即興曲》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本文在分析肖邦《#c小調幻想即興曲》的過程中,主要從其節奏、觸鍵、踏板、力度四個方面進行演奏技巧分析,同時從旋律、演奏與和音三個方面研究其創作風格特征,并通過對肖邦這首鋼琴音樂作品的深刻把握從而闡述該曲作品特色,有助于提高鋼琴演奏的技巧和修養。
【關鍵詞】:肖邦;《#c小調幻想即興曲》;演奏藝術
一、《#c小調幻想即興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節奏
對于鋼琴演奏來說,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求演奏者必須要注意節奏,復合節奏的把握則又是節奏中具有一定難度的技巧。而《#c小調幻想即興曲》是最能體現這個復合節奏的鋼琴音樂。
分析A段,有著明顯的八對六節奏,是由右手不間斷的十六分音符和左手八分音符共同構成的,如果演奏該復合節奏,對演奏者要求極高。就《#c小調幻想即興曲》來看,演奏者既要均衡地用右手彈奏音符,還要注意左手必須精確對位。僅僅只是不間斷地迅速用右手彈十六分音符就非常能看出演奏者的技藝水平。根據35,36小節來看,一對四的節奏轉換是在一段華彩以后開始進行。因而,演奏之時必須要記好相應的節拍,彈奏速度不要由于節奏型的變化而不能穩定。肖邦對于中部旋律的四對三復合節奏是以符點來進行闡述。比如45、53小節等。有時候左右手也會彈出三對二的節奏,由部分地方也會通過符點進行體現。盡管這節是復合節奏,不過和八對六的節奏型相比,兩者之間的演奏趕緊區別很大,不過對于復合節奏的訓練,其方法大致一樣。抒情性非常濃厚的是中部旋律,對于情感的抒發應該建立在較為復雜的節拍樂段之上。對于演奏者來說,這個復合節奏的演奏及表現非常考驗個人水平。A通過A’來嚴禁重現。整首曲子在119小節后漸進尾聲,最后的節奏型也屬于一般的一對四。因而和A段一樣,要注意合理把握節拍,彈奏速度不要受到節奏改變的影響。
(二)觸鍵
肖邦對于旋律層次是十分看中的,演奏中通常更是會故意對此進行特別的凸顯,使旋律被充分展現出來。不過,演奏時對旋律的凸顯不要讓聽眾感覺生硬,應該同時注重旋律重音的凸顯以及觸鍵的柔和,這就要求演奏者的觸鍵與手指控制力上佳。
在A段演奏中,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彈奏需要非常自然而順暢。手臂通過手指承載起力量,且手指在觸鍵時需要持續移動。各個手指觸鍵應該主動。這是一種難度較大的演奏,要求演奏者的耐力十足,且能夠較好地進行自我調整。手指不能太過用力,手腕保持松弛。不然就會使手腕應該無法放松而不能很好地彈奏。就算是一些高水平的演奏家,在這樣的快速演奏中也時常會感到手腕酸痛,因而要求做到很好的自我調整。練習之時,最好是進行高抬指訓練,練習慢速的彈奏,以確保各個音有十分飽滿的音色,通過長期的高抬指訓練,能夠讓收官階不納悶僵硬,然后練習中不斷展開撫摸式觸鍵訓練。
(三)踏板
肖邦的鋼琴曲演奏時非常重視踏板,在其很多鋼琴曲里面,都會詳細標出踏板位置,這樣來看,肖邦對其的重視度可見一斑。肖邦本就是一個善于使用踏板的演奏家,他對踏板的使用就是盡力節約。
A段是右手高速跑動的樂段,在這一段落中,踏板標注的位置,大多都是和聲的變化處。如果不及時的更換踏板,會使整首樂曲的音響效果混亂不堪。筆者認為,為了保證該段落聽起來清晰流暢可以采用半踏板、甚至1/3踏板。中段是抒情樂段,在豐特納版本中,踏板一直持續不斷,同時也在持續的換踏板,使得音樂連續性增強,同時更好的營造出“幻想”的意境。在樂曲的尾聲部分,多次出現由ff到p的力度進行,甚至到結尾處出現ppp的標識,這時右手的跨度較大,很難控制力度,可以采用弱音踏板來渲染音樂的效果,使得音樂能夠最高限度的還原作者的創作意圖。
(四)力度
肖邦在《#c小調幻想即興曲》中運用了很多力度記號與表情標記。重視這些記號,并且在演奏過程中盡可能的將其表現出來,不但可以使樂曲情感到位,而且可以更加清楚的將作者賦予該作品的含義表現出來。在力度記號的安排上,肖邦傾向于強弱間的對比。他似乎很青睞于運用這種力度對比的手法在音樂中凸顯情緒的跌宕起伏。
肖邦對力度的處理是相當細膩的,演奏過程中強音不要過強,是相對意義上的強,弱音記號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演奏該作品時一定要嚴格的控制好力度。在強音的樂段中,音色應當集中、飽滿、有力,不要彈奏出嘈雜的音響效果。在相對較弱的樂段中,演奏時要清晰、獨立。在漸強、漸弱的地方,演奏時需循序漸進,切忌聲音突然變強或沒有過度的弱下去。
二、《#c小調幻想即興曲》的創作風格
(一)旋律的流暢感
肖邦的很多鋼琴曲都極有歌唱感,旋律流暢華麗優美,在他的即興曲中,依然具有這一歌唱性特點肖邦的幻想即興曲右手的高音聲部音色華麗、猶如女高音婉轉歌唱得纖細聲音,左手部分的伴奏部分的音樂旋律相對較弱,有種聲樂演唱中低聲吟唱的感覺,烘托出高音區聲部的連貫、如歌性。此外,該樂曲為帶再現的復三部曲式。樂曲的開始為快板,是比較華麗、輝煌的色彩,旋律主要由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構成,左手以分解和弦的形式為其伴奏。左右手形成了八對六的節奏型,營造了朦朧感與主題“幻想”相呼應。肖邦用其高超的寫作手法使音樂在快速進行中依然極賦旋律性,該部給人一種熱情奔放的聽覺體驗。炫技性極強的第一部分過后,是一段柔和的中板。像一段抒情的歌曲,更像一首富有浪漫氣息的夜曲,較慢的速度、如歌且舒暢的旋律與前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前八小節是該部分的主題,并以此基礎,在節奏和裝飾上不斷變化,雖然慢速,但是節奏較為自由,且極賦旋律,音樂整體感覺舒適恬淡。最后的尾聲,左手的旋律在右手十六分音符的襯托下再次浮現,使聽眾一直沉浸在作曲家所營造的“幻想”氣氛中,讓旋律在腦海中盤旋,揮之不去。
(二)半音的演奏
處在浪漫鼎盛時期的肖邦,敢于創新,在其即興曲中大量運用了半音旋律進行,打破了前人在音樂創作上的固有模式,使其作品有了新的突破肖邦一改以往古典音樂與巴爾扎克風格,打破以往只將半音化只用于和聲的行進上,講其大量運用到旋律聲部之中這種運用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增加了和聲的不穩定性,但卻符合了當時和聲功能體系由功能性向色彩性轉變的大趨勢
三、結論
在肖邦的《#c小調幻想即興曲》的演奏技巧及其風格特征的分析過程中,可以發現肖邦的即興曲具有很強的統一性與完整性,這從該曲的演奏技巧及風格特征上面就可以很好地體現出來,也說明了肖邦的高超作曲技巧。總之,肖邦的即興曲給人以無限的聯想,充滿了神奇的魔力,讓我們陶醉于這詩一般的夢境我們演奏肖邦的作品必須準確抓住音樂的風格,才能呈現出肖邦作品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孟昕謠,論肖邦四首即興曲及其演奏方法[D].哈爾濱示范大學,2014.
[2]畢餛,音樂作品“真理”的“澄清”——讀悲情肖邦——肖邦音樂中的悲情內涵闡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