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這是我國繪畫大師齊白石的藝術追求,他的這句話不僅道出了作畫的道理,也道出了一切藝術的真諦。無論作西畫,作國畫,做音樂,作文學,一個“似與不似”,將藝術精髓一言囊括。
【關鍵詞】:齊白石;繪畫藝術;似與不似;藝術境界;變法
有生命的藝術就像長風勁吹,越過高山,越過海洋。在中國畫家張大千與西畫大師畢加索的歷史性的會晤中,畢加索曾經拿出自己學習中國畫的5大本習作,讓中國畫大師張大千提意見。令張大千驚訝的是,這些花鳥蟲卉,完全學的是齊白石老先生的。畢加索曾感嘆中國畫的神奇。對齊白石先生的畫作更是喜愛,特別是水墨畫的魚兒,雖然沒有上色,僅用一根線畫水,卻使人看到長河與游魚。在齊白石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他勤奮鉆研,搏擊藝海,在詩書畫印方面均有獨特不群的造詣。
作畫一定要先學習臨摹古人的優(yōu)秀作品,在不斷的臨摹學習中,既要吸取前輩優(yōu)秀的繪畫技法,吐故納新,找到適合自己的畫風,也要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由于長期養(yǎng)成的藝術修養(yǎng)和對生活現實獨到的觀察,齊白石在繪畫藝術的各個方面都造詣深厚。在繪畫技法上,齊白石深受陳師曾和吳昌碩的影響,他對于筆墨的處理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平時用筆猶如行云流水,流暢大氣,但一到畫一些細小的東西時則一絲不茍,極為精細,將中國寫意畫和工筆畫結合起來,運用實屬精妙。欣賞齊白石的畫作,總是能被他畫作中濃濃的質樸的生活氣息和自然界生機勃勃的生氣所感染,不由自主的產生憐愛之意,忍不住想要呵護它。齊白石老先生曾說:“我自作我家畫?!闭怯捎跓釔鬯募亦l(xiāng),熱愛大自然,熱愛大地上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因而先生才窮盡畢生的精力,他把他最真摯的思鄉(xiāng)之情、純樸之心以及農民樸實的心表現在他的作品中。這些樸實的作品中,不僅寄托著他的個人情感,更體現了千千萬萬個普通中國人的真情實感。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中,齊白石遵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原則,描繪著他眼中之實,心中所想,并用自己獨特的藝術手段進行表現,遵循“似與不似”的藝術原則,抓住藝術的精髓,繪之所見,所感,所思。他似與不似的藝術原則不僅道出了作畫的道理,也道出了一切藝術的真諦。
“似”到底是什么呢?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在我看來,“似”就是你是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就是畫的像,不是隨心所欲的胡亂涂鴉,而是要遵照現實,遵照生活,在生活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加入自己的繪畫風格。而畫者表現應在兩者之間,才是最恰當的妙之處,畫出來的東西決不能“指鹿為馬”,欺哄世人。白石老人用筆用墨,通常都不拘泥于成法,自出新意,想象豐富。他畫的蝦下筆有神,栩栩如生。這是他在自己養(yǎng)蝦、觀察、寫生,幾十年如一日,才入化境,在概括的筆墨中表現了游曳水中的群蝦,濃重粗壯的用色與群蝦的透明、輕靈纖細形成了對比。僅僅是簡單的幾筆,就表現出一種動感。
可為何要“不似”呢?這個問題比較復雜。說到底,藝術是藝術家對生活深刻感受認識之后,用藝術手段進行創(chuàng)作描述的一種表現,每個藝術家對生活認識的角度不同,態(tài)度都不一樣,因此,表現出來的作品也絕不會一樣。除了表現藝術家個體認識的內容之外,還要有一個手法問題,也就是表現的形式問題。古往今來畫蝦的人數不勝數,蝦的形象也是各具特色,但像齊白石先生這樣畫蝦的人僅他一個。齊白石想讓觀眾第一眼就看出他畫的是蝦,而且能看出蝦的神采來。他希望自己的畫作能畫出精致來,畫出精神來。中國畫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寥寥數筆,一個鮮活靈動的活物便躍然紙上,齊白石先生的蝦,別看僅僅只用了幾團濃淺不一的黑墨,但那小生物就這樣活靈活現、神采奕然地離紙而活脫。這些都離不開齊白石每日仔細刻苦的觀察和聯(lián)系,齊白石在57歲時開始喜歡上畫蝦,開始對蝦寫生。他的畫案上總是放著一盆活蝦,早晚閑暇時,就靜靜地觀察蝦的形狀和水中游動的姿態(tài),按照其原來的面貌畫。后來齊白石對蝦的形象進行了重大改造。他的蝦乍一看覺得相似,仔細一看又不那么相似,再看又覺得有點相似……就在那似與不似之間最值得玩味!就像“花未全開是最美”的感覺。個中境界還要你慢慢品味……齊白石畫蝦是高度的提煉,既真實又富有美感,是前人所沒有的,他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簡約、概括、唯美,真正達到了“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看到齊白石先生的蝦,你甚至都感覺水中真正的蝦完全失去了色彩和精神,常言講“風景如畫不如畫”,也就是說,真的風景沒有畫好看。再通俗點說,就是你拿照相機拍出來,再拿各種P圖軟件修出來的蝦,很難或者根本沒有齊老先生畫出來的蝦好看,生動靈脫。這一點就可以理解所謂“不似”,而不能僅僅是“似”。
似與不似,說起來容易,畫起來是很不易得。最主要的手法是抓住被畫主體物的主要特征來畫,其他次要部分就一筆帶過。比如畫四只腳的動物,它們都有共同的生理特征,,也有各自不同點,獨特的部分,因而它們才是各自不同的形象,虎不同于貓,黃牛水牛也各有不用,豺狼也不一樣,其他兩個腳的飛禽、走禽、水禽,不僅毛色不同,體態(tài)也很不一樣。每個事物都有各自獨特的特征,抓不住特征,就必然畫不像,就會出現畫虎類犬類貓,烏鴉喜鵲分不清。這些基本功,要靠平素生活的積累,多寫生,多默寫,起初多臨摹名家作品及畫譜之類,也很有必要。但是在寫生時,我們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加入自己對感官事物的理解。藝術家不是自然的奴隸,藝術的創(chuàng)作不是照抄自然,更不是機械地照搬自然,我們在大腦中應該對自然對生活進行藝術的概括提煉。不能畫的太似了,太似就會有點俗氣,看上去像匠人畫的畫,就會畫得很匠氣。匠氣——顧名思義,就是作品缺乏靈氣,單單是一些繪畫技巧的堆疊,一副作品若缺乏其神,那邊死了,我們便說這些沒了靈氣,沒了神。那些匠氣的畫要賣給那些只喜歡看很像的那些人看的。齊白石就說,太似就媚俗了,就是迎合了俗人的口味了。不似則欺世,中國畫的寫意也是對客觀具象的一種反饋,要是表現的對象脫離了客觀太多,那就是對客觀自然的一種歪曲了,它同樣失去了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根本,所以也就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齊白石的變法是圍繞著似與不似的問題,探求著前進著;在藝術審美情趣上,他的作品又體現著俗與雅的情調。有一部分民間繪畫的太似,屬于俗的東西,即“無超凡之趣”;文人畫的不似屬于雅的東西。兩種藝術風格,各擁有自己的受眾,如何在矛盾的二者之間尋找最佳方案,撇開賣畫問題,僅僅在他的藝術心靈中,也有二者不可兼得的苦惱吧。
齊白石似與不似的見解正是對“形似”與“神似”辯證關系的深刻理解。東晉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晚唐司空圖主張“離形得似”,元朝倪云林高喊“不求形似”,這些都是亙古不移的,充分說明了齊白石在前人優(yōu)秀的藝術理論上加以提煉概括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吧瘛北闶巧癫伞⒕?,是對象之神和主體之神在藝術家審美創(chuàng)造中融合一體的產物。創(chuàng)作客體的神和創(chuàng)作主體的神融合起來,才有藝術中“傳神”作品的誕生。齊白石稱贊“悲鴻畫馬得傳神”,自稱“畫蝦幾十年始得其神”,都表明了這種以“神似”為重的審美取向。繪畫作為造型藝術,不可能徹底拋開摹形造象的方式來反映世界,若徹底割斷畫面形象塑造與客觀現實物象的聯(lián)系,無視客觀事物的真實形貌,便會失去他原本的真,就會墮入“欺世”惡道,所以齊白石說“不象則妄”;同時又須看到,過度追求“形似”會適得其反,“謹毛而失貌”(《淮南子》),對實際物象作依樣畫葫蘆式的照搬反會妨礙“傳神”,因此齊白石又說“不能畫得太象”、“太似為媚俗”?;谏钣指哂谏?,本乎寫形卻超乎寫形,既“寫生”又絕不停留在自然主義的“形似”層面上,是為齊白石“似與不似”說的美學要義之所在。似與不似,并不僅僅限于繪畫領域,在一些其他藝術門類上,對于似與不似的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比如說我國戲劇中的臉譜,舞臺的場景擺設,以鞭代馬的動作等等,都表現了似與不似的藝術境界。我國古代開創(chuàng)的象形文字,也運用了似與不似的手法。事實上,這一手法由來已久,白石老人予以深刻的總結。他在漫長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遵循太似為媚世,不似為欺世的美學原則,創(chuàng)作了無數前無古人、個性獨具的近乎完美的藝術形象。他筆下的蝦、蟹、青蛙、雛雞、牽?;ǖ鹊?,無不煥發(fā)著質樸、純真的情趣,而具有超越時空的藝術魅力。
美術、音樂、寫作的過程都是一個創(chuàng)作作品的過程,假如把生活不假思索地照搬到紙上、旋律中、文字里,那就不叫藝術了。藝術是藝術家對生活的深度挖掘,高度提煉而升華的結晶,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它比生活更生動,更凝練,更集中,藝術的真不是生活的真,齊白石先生的所謂的似與不似應該也是如此吧。對于藝術家來說,至關重要的是不似。就好比波濤洶涌的海浪,你聽到的海浪往往沒有鋼琴家演奏的海浪那樣粗狂威猛,沒有一架鋼琴演奏出來的有氣勢。這就是不似。就連照片也是如此,它不僅要照出被攝主體的神韻,還要照出創(chuàng)作主體的風格來。這就是“不似”?!白鳟嬅钤谒婆c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齊白石先生說的深入淺出、一語中的,輕輕松松,不僅把中國畫的真諦說的異常精準,同時把藝術之所以叫做藝術的根本原因也解釋的非常精準。
齊白石是20世紀中國畫藝術的巨匠,他對于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繼承,是中國畫向現代化轉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時至今日,他大俗大雅的藝術風格仍然深刻啟示和引導著當代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其藝術影響十分深遠。我們學習齊白石,不能僅僅限于學他創(chuàng)作的技法圖式,更重要的是學他的精神,就像他對明清文人畫筆墨的繼承最重要的是傳揚其精神一樣,廣收并蓄,獨寫我法,才能不斷地把中國繪畫藝術推向更新、更高、更美、更燦爛輝煌的巔峰。
參考文獻:
[1]周積寅著.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2]齊良遲著.齊白石藝術研究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魏姝著.畫里有話:中國畫賞析與翻譯研究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4]過曉著.論作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美學概念的“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