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份杭州當代纖維藝術三年展的開展,引起人們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纖維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但就當代纖維藝術而言,中外纖維藝術中的表達方式、材料的運用都豐富多樣,各有各的表達方式,三年展這種交流和互動對各自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如今,中國的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交流也進一步增多,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展現了當代纖維藝術的創新和發展,以及纖維藝術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在纖維展中不同國家的不同藝術家的作品相互融合與交流。筆者對展覽中中外當代纖維藝術進行全方位的比較和研究,探究其在設計理念、材料選擇、表現形式和藝術家的生存狀態等各方面的異同與相互影響,以及這種影響會對未來國際纖維藝術產生怎樣的作用,將是十分有現實意義的。
特色鮮明的中國當代纖維藝術
中國纖維藝術具有深遠的歷史,正因為在歷史背景的影響下我國的纖維藝術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起源較早又是持續發展進步的古老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世界上展現著燦爛光輝的獨特魅力,博大精深并有著鮮明的民族特征,藝術家也在纖維藝術展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在杭州纖維三年展中對筆者印象最深刻的元素是織物上的牡丹,牡丹作為中國的國花,很多作品運用牡丹這一元素結合傳統纖維技法來體現中華名族幾千年的文化的底蘊。在作品《長夢織牡丹》在展覽中很多人跟作品合照,恰恰很好的表現了通過牡丹來研究牡丹在中國人中的記憶,在牡丹這個專題中從植物性生命,圖像生命和社會生活三個方面在表現。牡丹織在不同類型的織物上,表達了不同年代的中國生活。其中有茹小凡的花叢,用的纖維中栽絨的技法來表現。她的藝術確切的說是在表現她的人生態度。她在畫面上基本取材自然界的植物,透過記錄這些植物本身的榮枯來點破生命的無常。也正是運用這種主題使生命亮麗呈現,這種將自然與人工物質相互結合。茹小凡( 圖一)、譚彬、曾曉崳(圖二)三件關于牡丹的作品。在纖維展中不僅僅是有中國傳統圖案的來表現特色鮮明的中國當代纖維藝術,還運用了傳統工藝在加以創新的形式來表現,譬如纖維展中運用刺繡,但不是簡單的刺繡,而是在刺繡工藝的基礎上提取精華再加以創新,在其表現形式、圖案、構圖上都加以修改。
立足于傳統工藝與現代纖維結合,《繡畫英》這是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中的一個專題,通過三部分來表達,第一部分是圖說繡畫,通過對蘇繡的考,對其歷史以及歷代繡繪兼備者的搜集,第二部分展示了馬惠榮、梁雪芳的作品,母親馬惠榮的作品主要借鑒了古代水墨畫的表現形式,在女兒梁雪芳的作品中對傳統刺繡不是簡單是復制,而是加以創新。在其表現中加以改造、提煉和運用。使其富有時代特色,在圖案的上借鑒了油畫的表達形式。通過針和線纏繞,編織出一幅幅生動的圖畫。梁雪芳的靈感來源于在太湖邊上的殘荷,正是捕捉感動生命瞬間的最佳影像,生機勃勃的荷花和繡織相結合,繡出古樸典雅。梁雪芳一直致力于蘇繡領域的創新,希望用最少的線條表現最豐富的傳統意境。中國纖維藝術在不變中求變,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追求創新。
情感豐富的國外當代纖維藝術
相比于國內當代纖維藝術作品相比,國外的纖維藝術作品更注重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在表達自己的思想的同時也追求創新,在這次三年展也展現了藝術家在表達作品時的千姿百態,在纖維展中首先引入眼簾的是藝術家希拉·希克斯的作品《對話—東方》從很多角度來看, 她的作品表現的是關于糾纏與拆散的,顏色與顏色的關系。她曾說:“我們深深的依賴交織的線,我們穿著,我們親密的依存著,我們欣賞著,我們需要他們。”無論從材料還是觀念的角度,無論材料使用天然棉還是高科技絲線,無論作品是色彩豐富還是顏色單一,她的獨立雕塑、壁掛都超越了藝術、設計或工藝的類別。她的她的作品視覺沖擊力較強,她的作品《著陸》也成為整個展覽的中心。采用垂掛式的展覽方式,尋求與觀眾的互動,觀眾甚至可以坐在地上。
3.結語
通過對比中國當代纖維藝術作品和國外當代纖維藝術作品都促進了纖維藝術的發展,中國纖維藝術在傳統文精髓影響下作品賦予新的語言表達形式。國外更注重追求個性和創新,具有自己獨特的理念。這些創新都為纖維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也為纖維藝術開辟了新的道路。從杭州纖維藝術展中感受到纖維藝術新的語言表達形式,材料和制作手段的創新以及纖維藝術中體現的各國文化價值都將推動纖維藝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