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和治理,緩和了民族矛盾,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促進了中原地區和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往來,有利于南方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關鍵詞】:唐代;民族政策;影響
唐代是一個多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社會繁榮的至高點。在民族關系方面,唐代中央政府采取了柔和的民族政策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統治和治理,緩和了民族矛盾,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不僅促使中原地區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往來,有利于統一中華民族國家的建立,同時,這類民族政策的實施對于促進邊疆各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就唐代民族政策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影響略做論述。
一、唐代的民族政策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它結束了中國三百多年的戰亂,使其重新走向統一。其所實行的民族政策對當時的國家統一,各民族之間的和睦相處、共同繁榮,起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1、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羈縻府、州
唐朝初期的統治者就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必須尊重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特點,若是試圖用武力或者外部的行政手段強行改變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特點,不僅難以奏效,還會激起反抗和叛亂。于是唐朝在總結了秦漢在少數民族地區設邊郡縣,南北朝置左郡右縣的歷史經驗,首創了羈縻府、州制度,唐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先后設立羈縻府、州、縣共有八百多個。南方地區諸多蠻族,語言文化不同,社會結構各異。從地形而言,大多為森林、草原、丘陵、高原或綠洲,情況極不相似,有些地方交通較便,有的則十分艱阻。唐王朝在南方地區設立羈縻州、縣,主要由劍南、江南和嶺南等道管轄。《新唐書·地理七下》載:“蠻夷稍稍內附,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嶺南“諸蠻州九十二”。
唐朝通過羈糜制度對民族地區實行間接統治,羈縻府州制度既保留少數民族傳統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將少數民族地區納入國家統一行政設置之中,由中央加授各族首領擔任地方政府——羈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世襲其職,讓他們繼續按照其傳統的統治方式處理其民族內部的事務,統轄本族人民。同時,取消大部分民族地區原有的“可汗”稱號,從而保證中央政府統治和行政管理的統一,避免了民族地區的獨立與分裂。這種民族管理制度,既保證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又加強了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領導和扶持。密切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系,使他們仍按照原來的方式安居樂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一種進步的民族管理制度。
2、冊封少數民族首領
冊封以定“君臣之位”,也是唐代沿襲前朝的一種羈糜方式。對于某些民族的君長,不論是征服或歸附的,如果他的家族統治該族已久,或他在本民族中確有威信并已被推舉為可汗者,唐王朝即實事求是地承認他的地位,再按照周代領主制的統治形式,由天子以隆重的儀式加以冊封。受冊封者即成為唐天子之“臣”,要服從唐天子的命令,有接收征調的義務并效忠于唐。唐的冊封,對于某一民族的君長來說,足以提高他在本民族中的威信。如南詔首領皮羅閣,精明強干,于盛邏皮在世時,就被封為臺登郡王,參與政事。襲位后,推進了和唐朝的友好關系。公元738年,被唐玄宗封為越國公,賜名歸義。后統一六詔,唐玄宗進封他為云南王。唐是大國,唐王朝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優于南方諸少數民族,受封于唐,一方面加強了與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往來和交流,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與進步,另一方面,又唐王朝的強大后盾,對于少數民族首領維護其統治也具有極大作用。
3、和親政策
中國從古以來,各民族多已通婚,統治者從政治需要出發聯姻更是常見。唐代接受了這個有效的經驗作為一種羈糜措施。而對少數民族來說,和親于他們而言是無上光榮,故此各民族酋長都極力爭取這種寵遇。不過從政治上看,和親與冊封是很不同的。冊封是建立君臣關系,受封的君長們有服從唐帝的義務。和親卻是建立舅甥關系,僅有尊卑之別。所以有些少數民族不肯處于臣屬地位,卻愿意和親。如南詔,唐末多次侵邊,到禧宗乾將四年(八七七)請和,次年又請和親,但始終不愿上“表”,只有一“碟”,請求稱“弟”不稱“臣’。唐使到南詔,他們再申稱愿約為兄弟或舅甥,次年(八八O)唐才允許和親而不稱臣。其后幾年仍請求和親,當禧宗允以安化公主嫁之,南詔即大喜。由這些事例即可知;少數民族始終是愿與唐聯姻的。公主和親不單純是民族聯姻而已,而且她有責任安撫少數民族,維護和平。即“公主出降蕃王,本擬安養部落”,且應“善惰殯則,載葉蕃情,實資輔佐之功,廣我懷柔之道”。
4、優待各民族君長子弟及其酋長
此外,唐朝中央政府對各民族君長的子弟及他們的酋長也都予以優待,無論是內附或投降者,只要人朝,也大都授以武職,和漢官受到同等的待遇。如貞觀四年(六三O)平定東突厥后,“其酋首至者,皆拜為將軍、中郎將等官,布列朝廷,五品以上者百余人,因而人居長安者數千家”。且采納溫彥博的建議,“選其酋長,使人宿衛”。大舉子弟宿衛即漢代的郎官制度,按唐代制度:“凡十二衛官應人宿衛,惟蕃人任武官者并免,但選人左右衛等的親衛、勛衛和姍衛府(即所謂“三衛”)者,則配于玄武門番上”。當時規定入“三衛”的必須是五品以上清官的青年子弟,可汗入朝者多授諸衛大將軍(正三品、相當于各部尚書)或將軍(從三品),故其子弟可能選入宿衛。如果宿衛玄武門(宮苑北門),更是最大的信任和榮譽。也因此,不少民族的君一長愿意遣子入侍。有些侍子也可以宿衛,開元二年(七一四)唐玄宗下詔即謂“今外蕃侍子,久在京國。雖威惠之及,自遠畢歸,而羈旅之志,重遷斯在。宜命有司勘會諸蕃充質宿衛子弟等,量放還國”。雖名為質子,唐朝絕未把他們當作人質看待且多予以優遇。如天寶四年(七四五)南詔王子鳳伽異人朝宿衛,授鴻腫少卿。他們受到寵遇,故不愿背唐。由此可知唐代優待各民族酋長之子弟的措施是很成功的。
5、優待少數民族人民,減免賦稅
除對各民族君長的子弟及酋長外,唐中央政府對各少數民族人民也采取優待政策,減免賦稅,這是唐王朝絕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統治者的明顯的標志。天寶年間南詔被唐邊將所迫而降吐蕃,“吐蕃役賦南詔蠻重數”,致南詔終于再度附唐,并夾擊吐蕃。唐王朝深知民族壓迫和剝削的惡果,因而對歸附或征服的邊疆少數民族的人民,都不征稅。各羈糜州的戶口往往不登記于版籍,即使某些羈磨州有版籍,也不呈報戶部,足證是不征賦稅的。有的入居漢地者也未征稅,如白居易說:“黨項久居漢地,曾無征稅,既感恩德,未嘗動搖。”不僅對羈糜州的人民如此,唐德宗七年(六二四)定賦稅時,又特別規定諸州的“夷繚之戶,皆從半輸。蕃人內附者,上戶丁錢十文,次戶五文,下戶免之。附經二年者,上戶丁輸羊二口,次戶一口,下三戶共一口”。對庸調的輸納期限也予以通融,明文規定:“諸邊遠州,有夷撩雜類之所應輸課役者,隨事斟酌,不必同之華夏”。可見連同聚居漢地偏遠之處的少數民族,也予以適當照顧。至于少數民族君長或使臣人朝,也僅進貢一些珍奇、鳥獸、花木等作為禮物,而唐廷的回賜都較貴重。此外,又規定各都護府每年的常貢,也只是極少的土特產。唐代之所以優待少數民族人民,一方面固然由于擁有豐富的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并無重要的生活或生產資料必須靠剝削他們;另一方面也著眼于長遠利益,目的只是在羈糜他們而已。
二、唐代民族政策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
唐統治者善于總結以前歷代統治者在民族問題上的成功與失敗,并在處理與各少數民族關系的實踐中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民族政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和親、冊封、賞賜、任用等多種“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的手段反復使用,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政治方面,對各少數民族來說,上層貴族通過冊封而成為唐王朝的正式官員,身價、地位、權勢皆提高,通過受賞賜獲得的經濟利益頗為豐厚,自然安心做唐的臣子。與此同時,羈縻府州制度承認各少數民族的經濟形態和社會結構與中原地區存在的不平衡性,以不改變少數民族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為基本原則,深受廣大少數民族人民的歡迎,因而極大地保證了唐邊疆廣大地區的穩定和發展,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保證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安寧與穩定。
軍事方面,羈縻府州受邊州府州駐軍的控制和統領,成為唐軍事上的后蓄力量,多次充當唐王朝的后備軍。因以部落劃分,唐的許多羈縻府州實際上成了悍勇善戰的游牧民眾的集合體,其戰斗力不可低估,常常能應唐王朝的一時之需參加唐軍對外作戰,乃至幫助唐王朝平定內亂。如南詔助唐夾擊吐蕃。
此外,經濟和文化方面,唐朝開明民族政策的實施也為增進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和中原地區經濟文化聯系和交流提供了方便的條件和制度保證。羈縻府州制度下,邊疆地區與中原的經濟往來基本上有兩種:一是朝貢和回賜,二是互市,二者實際上都是民族間的貿易行為。前者已毋須多言,就后者來說,唐政府還專門設有諸互市監,“掌諸藩交易之事”,雖然互市并非民間貿易,是在官方主持下進行的,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但對于南方各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還是大為有利的。至于文化領域,唐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并采取有關制度和措施加大力度對羈縻府州各少數民族進行教化。一方面,積極為少數民族辦學,長安設“國子學”,鄰近羈縻府州的地區設郡學,大量招收少數民族領袖子弟就讀,據史書記載,貞觀十四年(640年),國子學“增筑學舍千二百間,增學生滿二千二百六十員… …于是四方學者云集京師”。連偏遠的韋皋領劍南,也有南詔大臣子弟入質,“乃盡舍成都,咸遣就學”,在先后五十年的時間里,到成都求學者已數以千計。這種措施對傳播中原文化,促使汲取了中原文化的營養,提高少數民族文化素質十分有益。另一方面,唐公主和親,攜帶大量儒書、佛經、歷法、醫藥等方面的書籍作為向各少數民族文化輸出的輔助手段,促進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和生產技能、技術的進步。
唐王朝以和緩、漸進的統治方式促使南方地區形成較為安定的政治局面,通商、通婚以及各種優遇措施促進了漢族與南方少數民族的交往和雜居,不僅有利于唐和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且有助于民族的友好相處和民族融和,這也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因為唐朝的農業、手工業發么物質生活比較好,對少數民族又多優待,故少數民族的商旅來往較多,加強了經濟、文化間的往來和交流,這對促進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和各族人民間的相互交流和往來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雷學華,試論唐代嶺南民族政策[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2)
[2]傅永聚,唐代民族觀念新論[J].齊晉學刊,1993(4)
[3]鐘銀梅,唐代羈縻府州制度述評[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
[4]馬敏、錢曉芳,論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點及其對現實的借鑒意義[J].社科縱橫,2006(4)
[5]段紅云,論隋唐時期的民族政策與各民族的大融合[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