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民族聲樂的狀況,媒體的傳播導向似乎讓我們聽到了許多新的聲音。從《歌從黃河來》到最近的《耳畔中國》,以及不斷在唱響的新民歌潮流,大家都在對原有民族音樂進行改編創新,甚至加上搖滾的節奏,除了適應市場,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民族聲樂在求變求新。這一系列的導向并不是說對我們傳統聲樂教學的否定,而是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變的聲樂基本功的訓練,變化的是我們對音色的把控。
什么是音色呢?音色也稱音質、音品,是發音體在振動時由于聲波的波形及其泛音的數量、結構、相對強度的不同而形成的一種音的特質。這是從物理屬性來解釋,聲樂演唱中的音色是通過人體共鳴腔、氣息、情感、語言等一系列的變化而變化的。民族唱法注重字正腔圓、聲音統一流暢、咬字吐字清楚親切,強調音色的甜、潤、透、美。
以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為例,從彭麗媛、張也、宋祖英等民族女高音歌唱家的演唱,到騰格爾的演唱,再到男女生的對唱,及黑鴨子組合的女聲組合,還有通俗版的演繹,以及2008年奧運會《今夜月明》中的女聲獨唱、合唱等不同形式的演出,都展現了每一階段對經典民歌其演唱風格與演唱形式的不同發展?!缎『犹仕肥敲窀杞浀淝恐?,更是無數民族女高音的試金石。全曲對音色的要求既要甜美,且又要富有張力的聲音,詮釋女孩內心對阿哥的情感。在民族女高音的演唱要求上,對其嗓音條件及聲音技巧上的要求較為嚴格,尤其對音色變化更加細致,才能詮釋整首作品的情感風格。
《小河淌水》回環起伏、蕩氣回腸,全曲共用了五個音組成五個樂句,曲調在高、中音區相互依存、相互呼應,有層次有邏輯。[1]引子部分用“哎”來起興,其音色要求空曠悠長,氣息沉穩,做好對聲音的支持外,這一句在腔體上要求更加的打開,而且要唱“ai”,不要唱成“ei”,可以這樣才能體現出演唱環境的空間感,并且聲音要做由弱漸強的效果,造成一種由遠及近的意境。中句“哥啊,哥啊,哥啊”是全曲的高潮,第一句具有呼喚性,第二句具有深沉性,第三句具有回聲性。三句不同的主題一氣呵成,連貫完成。三個重復的歌詞,其情感更加真摯執著,也加強了音色上的變化,追求頭腔和氣息的技巧性。
安徽衛視新節目《耳畔中國》注重傳承中國民歌,打造中國風音樂。如《沂蒙山小調》、《茉莉花》、《二泉映月》、《誰不說俺家鄉好》、《思鬼情歌》、《好花紅》等等經典民歌,其中不乏有民族唱法專業的老師、學生、演員,還有原生態歌手,流行歌手。不分唱法不分專業的演唱,旨在傳揚中國民歌,原生態的原滋原味,專業院校的技巧方法,流行歌手的創新求變,這樣的碰撞其實就是音色的變化,才異彩紛呈地呈現。
清代徐大椿所著《樂府傳聲》之《源流》篇說:曲之變… 乃風氣自然之變,不可勉強者也。如必字字句句皆求于古人, 一則莫可考究,二者難于傳授。況古人之聲已不可追,自吾做之,安知不有杜撰不合調之處?即使自成一家,亦仍非真 古調也。故風氣之遞變相仍無害,但不可依樣葫蘆,盡失聲音之本,并失后來改調者之意,則流蕩不知所窮矣。故可變者腔板也,不可變者口法與宮調也。[2]無論是那種唱法,都要講究音色的變化,才能使歌曲更加豐富,只是在追求新聲音上不可依葫蘆畫瓢, 盲目模仿而失去聲音的根本。
注釋:
[1]周芳,鴨綠江2015年第12期,第53頁。
[2]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第802頁,人民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