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哲學解釋學是19世紀后期在西方逐漸形成的具有后現代主義特征的哲學思想,其核心旨趣是“理解”,主要從對“意義”如何理解和解釋的探究,對西方認識論進行了哲學上的深層解讀。音樂教育是培養能夠理解音樂的人,是以培養人為終極目的的教育。哲學解釋學的觀點是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立論依據,為音樂教育研究提供了方法論的思考,也為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本文通過對當代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觀的介紹,闡釋解釋學視域下音樂教育的觀念和目的。
【關鍵詞】:解釋學;音樂教育;理解;多元文化
一、解釋學的含義與相關研究
解釋學又稱“釋義學”、“詮釋學”或者“闡釋學”,它是關于“理解”和“解釋”的理論,其核心思想是“理解”。20世紀初期的解釋學出現了從傳統解釋學到現代解釋學的轉向,現代解釋學認為理解并非是對文本的簡單“復原”,而是對文本意義的再造,這里的理解意義包括三個層面:①對文本原意的解釋;②對作者原意的解釋;③對文本意義的再造。即理解者自身原有的知識加上文本的知識在“對話”中所生成的“視域的融合”。正如伽達默爾所指出的,“‘文本’的意義超越它的作者,這并不只是暫時的,而是永遠如此的。”伽達默爾認為,藝術作品的意義在于接受者對作品的理解活動中。理解不是方法,也非觀念,而是人類的一種存在方式,人是通過理解而同存在之間產生一種內在的關系的。對藝術的理解也就是對理解者的藝術經驗的分析。這一觀點為當今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在我國目前的研究當中,把哲學解釋學的觀點運用于音樂教育的起步比較遲,目前研究的學者有管建華、謝嘉幸等專家。
把哲學運用于音樂教育當中來研究最早是體現于美學當中,但隨著哲學學科的發展,出現了顛覆性的變化,音樂教育學科也必然得做出了相應的選擇。盡管對作曲家本人來說,音樂是非常具體的,每一個樂段,每一個樂句,甚至每一個音符。而對解釋者來說,音樂作品所表現的情感,內容和思想卻是多樣的、復雜的。這就使作曲家、表演者和欣賞者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從而留下了很大的理解和解釋空間。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和解釋。正因如此,音樂比其它文化和藝術形式更需要解釋學的方法來解讀。
二、解釋學音樂哲學關注的問題
解釋學音樂哲學主要關注的是音樂的意義和其存在方式及對其意義和存在方式的理解和解釋,那么,音樂有沒有意義?如果有的話那么意義是什么?是怎樣的方式存在的?該以怎樣合適的方式來理解與解釋呢?
以上這幾個問題的討論都要以第一個問題的解決作為前提,即音樂是否有意義?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答,那么關于其本質和存在方式以及理解和解釋的問題都將無從談起。
關于音樂的意義問題,音樂哲學史上出現過一股影響巨大而深遠的思潮那就是形式自律論,這股思潮的核心特征就是對音樂形式問題的關注。這種自律論的音樂哲學觀點認為,音樂的本質只能在音響結構自身中去理解,完全不是取決于音樂之外的現象的藝術,其意義就在音樂自身當中,只能從音樂的自身當中去把握它,它既不是情感也不是某種語言或象征等等。這種形式自律論的音樂哲學思想極力的消解了音樂的意義,因此,音樂的意義到底是否存在就成為了一個值得考究的問題。另一個被廣為關注和普遍認可的就是他律論的音樂哲學觀點。他律論的觀點認為,音樂是人類行為和精神文明的產物,它反映人們生活和情感狀態,傳達人們的內心體驗, 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獨特的反映形式。既然如此,音樂中必定包含著某種意義,那么它具有一定的意義。音樂解釋學是一種主張情感論的音樂哲學,一部藝術作品是人類行為的產物,作為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表達方式被創造出來之后,它就是一個獨立的、具有自身意義的客體,就有待人們去理解和解釋。
三、從多元文化的教育價值中理解音樂教育
如今,“音樂文化”一詞對于我們而言并不陌生,然而,將“音樂”和“文化”這兩者結合并使之成為學術用語的是音樂人類學,可以說音樂人類學的思想已深深地影響到了音樂學的各個分支學科。比如,音樂教育學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 已發生了多元文化的轉向,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教學觀,它與音樂解釋學是密不可分的,解釋學視域中理解的多元價值觀念——理解自我(主體),理解(他者)即是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一個理論依據。但是在主體性哲學主導下的音樂審美教育中,關于“什么是音樂”的問題,由于受到傳統的“主客二分”的主體性哲學影響,主要將音樂界定為音樂作品,即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等,而對于音樂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倫理道德、風俗禮儀等卻不做關注,這種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強調情感的教育,認為音樂教育的前提就是音樂的審美本質和價值。但是事實上,音樂價值并非僅僅以審美價值而存在,例如儀式音樂,它是作為人的生活而存在而并非審美而存在。正如梅里亞姆所提出的音樂的十種功能中,音樂的本質和價值是包含審美在內的多元化的。也正如韋恩·鮑曼(Wayne D.Bowman)教授所說:“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堅持認為不同文化環境的各種音樂形式和音樂作品在性質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受眾和受眾響應的不同。音樂性質和價值多樣性是依據文化多樣性而存在,依據多元文化發展而變化。因此,音樂教育是一項實踐性極強、面對受眾極廣的事業。”
解釋學正是在此基礎上為時間音樂教育哲學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將“理解”作為實踐性的多元音樂文化觀念,在主體的自我理解和包容他者的文化關照中探尋音樂價值和音樂教育的價值。
結語
以“理解”為核心的哲學解釋學對人文學科的各個研究領域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音樂教育也毫不例外,尤其是在當下深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當今多元文化的語境中,更需要我們用對話和理解的方式來應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除此之外,解釋學哲學的實質則是實踐哲學,其更加強調教育的生活世界、強調學生實踐智慧的養成,使學生成全面發展的人。這不僅順應了音樂教育發展的理念,也是教育當代教育改革的訴求,是我們教育所迫切需要的、在人的生活和生命的理解中尋找自己的存在意義。用解釋學來觀照音樂教育,不僅是作為音樂教育的一種方法、手段,更是目的,音樂教育活動本質即是以理解與對話為形式展開的“理解”活動。從音樂教育的終極目的來看,教育是以培養人為目的,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培養善于理解的人,解釋學的理解觀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方法論,更重要的是為我們的教育、發展等,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野。
參考文獻:
[1]于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2]尚建科.視域的融合——論音樂人類學與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及其研究的關聯性.[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7(1).
[3]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韋恩·鮑曼.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
[5]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
[6]王永輝.解釋學的“理解”觀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評論.2006(6).
[7]朱玉江.交往音樂教育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