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大學生人文精神構建的重要途徑就是文學教育。使用訪談大學生以及文件調查的形式我們了解到,大學生對于文學教育是渴求的,但是目前大學的文學教育形式多元化且復雜,并不具有很高的實效性,這種情況在理工類院校更為突出。因此,有效的教育策略應該應用于文學教學中,如網絡互動、實踐活動、課外閱讀、課堂學習等,使用不同的策略組合,將文學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關鍵詞】:文學教育;人文精神;構建
中國教育領域近二十年逐漸流行“科學主義”的實用型教育理念,人文教育也就隨之被弱化和輕視,這就偏離了教育本身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目標。大學教育更多的注重于學生如何被培養成在社會實踐方面有用的人,而非只求高尚美好的真理。這樣的背景和教育氛圍,使很多人對于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失落表示擔憂,希望能夠實現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新構建。在現如今傳播媒介如此發達,也導致了文學整體受到了排擠,其意義被碎片化的各種娛樂所掩蓋。因此在現代背景下,如何將文學教育對大學人文精神構建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一、大學中的文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1.僅加強文學教育并不能實現人文教育的使命
文學教育不是剛剛產生的概念,自文學產生之日就有了。同時因為教育這種行為的產生,文學作品也將人文教育的重擔承擔了起來。但文學教育并沒有獨立且明確的教育形式,在不同的時期其表現程度不同,但是卻一直存在著。進行文學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一直統一的,其會根據時代,社會以及觀念的變化而產生變化,但終歸是與教育目的相關聯的。但是,文學理論的研究成果并沒有很好的利用于文學教育的推動過程中;不同的人理解文學教育的含義時,還存在著一些爭議;大學的文學教育形式更傾向于文學消費,是一種快餐式的追風,忽略了文學本身的鑒賞價值以及其“立人”的作用。
2.社會和學校需要重視大學生人文教育缺失的問題
作為最能夠反應當今社會時代精神的群體,大學生本來應該重新顯示出時代性的人文精神。但是針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與時代發展不同步的問題必須得到充分的認識。首先,在大學生中存在著輕思想重功利的問題,貧乏的精神追求;其次,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拜金,拜物,拜權的現象存在于大學生中間;另外,存在一些大學生過于依賴網絡世界,缺乏責任感的問題。
二、分析針對大學生人文精神構建以及大學文學教育的調查結果
在進行問卷設計的過程中,對四方面的情況進行了考慮:首先是大學中開始文學課程的情況;其次是大學生對文學教育的接受情況;第三是針對人文精神,大學生的態度和認識;最后是其對人文精神構建以及文學教育的一些建議。根據調查的數據以及訪談的結果,對大學生的現狀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生對文學教育是渴求的
調查表明,大學生對于文學是渴求的,但是大學提供給學生的實際教育與學生的需求和認知之間差距還是很大的。大學中的教育,目前更注重實用知識以及專業知識的學習,這是社會的需求所決定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對于文學滋養是不渴求的。人文構建的過程能夠幫助大學生進行人生深層次的思考,同時也能夠凈化其心靈,陶冶其情操,這是其他教育或者外界影響所不能夠替代的。
2.大學的文學教育存在多元且復雜的情況
文學中蘊含的教育價值是非常高的,這點毋容置疑,大多數院校也都設立文學教育相關的學院,但是經調查發現,文學教育的形式還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首先,存在多元化的文學教育途徑;其次,存在多元化的閱讀目的,一些閱讀的功利性太強,閱讀的觀念和習慣在大學生中還未完全形成;第三是多元化的閱讀取向;第四是多元化的閱讀方式,調查顯示,學生閱讀紙質書的比例正在下降,而使用網絡工具進行閱讀正在呈現上升趨勢,因此需要對這種新的形式進行重視。
3.需要提高大學文學教育的實效性
雖然文學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展現其魅力,大學中的文學教育也大多為自發狀態的,但是其并沒有良好的實效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學生閱讀文學的量少;其次,學生對于經典文學的閱讀更少;第三,大學文學教育的成效并不高;第四,文學教育在理工科院校中更為薄弱。
根據表1,2,3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理工科院校學生的文學教育的基本狀態,雖然這只取樣于小部分數據,但也能夠看出學生對于人文精神的構建過程是有要求的,但是實際行動上還不夠。這是教育的一大缺憾,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對此有清醒認識,并提起高度重視。
三、大學生人文精神構建的策略
1.文學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
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建立起一個正確的框架,并培養學生對于文學的興趣,將美育替代教化,提高學生整體的文學素養。
2.發展學生的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范圍
單憑借課堂的時間當然不足以滿足人文構建的目的,需要發展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并將其閱讀的范圍擴大,使其在閱讀中增加知識,擴大眼界,更大程度上發揮文學對人文精神構建的作用。
3.更多實踐活動的設計
文學的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學作品中的內容,并實現同學之間的共享,經由演講、辯論、表演等形式將其展現出來,不僅更進一步展現了文學的魅力,也提高了學生對于文學的興趣。
文學存在的一種形式就是文學教育,其教育的方式實現知識的傳播以及精神的構建。對文學教育進行研究并不是說僅僅將文學作為工具,而是要回歸并堅守其本身的意義,才能夠真正實現其構建人文精神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劉培軍.論當代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構建[J].教學研究,2007(2).
[2]黃健,王東莉.文學與人生[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3]秦春.中國文學教育歷史軌跡及價值反思[D].蘇州: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