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職業發展趨勢、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知識經濟創新趨勢、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人才市場競爭趨勢,都要求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對如何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綜合素質;就業競爭力
一、學生綜合素質包含哪些內容
各類研究對“綜合素質”的內涵尚無統一界定,通常人們所說的綜合素質,是指一個人文化知識、專業水平、思想道德修養、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各方面的素養的總和。人的綜合素質是人們自身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和外部形態以及內在涵養的比較穩定的特點,是指人所具有的認知、分析、處理事物的潛能,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品格素質和身體健康素質四大方面。我國高校學生手冊上標明,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包括品德、成績、文體和能力四個部分。有學者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了更具體的分類,即思想道德素質、法律素質、科學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技能素質、身體素質這七個方面。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特別是當人類發展到了知識經濟社會,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更為迫切。
二、學生綜合素質與就業競爭力的關系。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職業發展趨勢、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知識經濟創新趨勢、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人才市場競爭趨勢,都要求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調查表明,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的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創業活動、勤工儉學活動和學生干部工作等,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于學生來說,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習生活,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增長了知識,鍛煉了才干,增添了情趣,同時鍛煉了組織能力和實踐能力,對于促進就業有積極作用,而這些都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也是用人單位非常重視的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經過校企合作實踐鍛煉,學生提前到企業實習,在現實環境中體驗工作的辛苦,工作后在敬業及進取精神、社會責任感、人際溝通與合作能力、心理承受和調節能力等方面大大縮短了適應期,能夠很快融入工作團隊中,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和重視。
三、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力的路徑
(一)學校方面
1.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 ,在培養方案上 ,要根據社會、學科的發展不斷修訂專業教學計劃,使人才培養方案保持科學性和合理性以適應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在教學模式上, 要打破線型單調的程序教學 ,應用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 通過師生的互動 , 注重學生的自主和情感因素的同時, 積極啟發學生去思考, 營造良好的、濃厚的、活躍的課堂氛圍 , 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增強自學能力,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 、方法等等。
2.調整優化課程結構體系。課程設置優化整合的目標是建立多方向 、立體網絡系統的課程結構。它既包括學科專業體系的綜合和概括 ,重新建構科學的
學科理論體系、概念框架體系和整合專業科目結構體系,也包括學生認知及思維形式與知識體系的統合,還包括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的協調與整合。具體來說,要把專業課程設置的縱向深入與橫向拓寬結合起來。
3.建設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和方法很多 ,如加強校園綠化和美化工作, 建設一個美麗、幽靜的校園 ,為教學和學習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舉辦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系列講座, 大力開展社團活動和文化藝術活動,使同學們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受到陶冶等等。
(二)學生自身方面
1.樹立全面發展的觀念。目前真正做到全面發展的大學生并不是很多, 很多大學生在某一方面比較突出 ,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對落后 。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專業素質和人文素質兩方面是必須兼顧的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僅是要學習文學 、歷史 、哲學等知識, 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一種歷史感,它不僅有助于在專業領域內更有創造力, 還可以使人變得更善于深思熟慮,成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因此大學生應該加強世界觀人生觀的學習, 分清崇高與卑下,逐步提升人格 ,促進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在心理素質方面,應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使他們能夠面對挫折失敗的打擊, 具有較強的意志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對事情有積極樂觀的態度 ,能夠不斷的發現自己心理上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因為在這個方面自我這個主體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2.注意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基礎。合理的知識結構既強調專業知識的學習、基礎知識的學習 ,又強調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全的心理、優良的性格 、頑強的意志等。當代大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基礎知識 、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三大要素構成的 。基礎知識包括基礎的人文科學知識、基礎的自然科學知識和基礎技術知識等等。專業基礎知識包括本專業所需掌握的基本理論 、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等等。專業知識是知識結構的核心 ,是創新的質料 。它包括學科概念體系 、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及學科的歷史演變、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工具知識和方法知識是知識結構的關鍵。工具知識包括漢語言文學知識、外語知識和計算機網絡知識等 。方法知識則包括如何科學用腦用時,如何進行文獻檢索 ,如何搜集加工材料信息等相關知識,也包括現代科學的方法如 :控制論 、信息論 、系統論等等。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優化和建構 , 必須要根據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狀況,結合社會的需要和自己的發展方向, 運用科學的方法, 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條件 ,有計劃 、有目的地進行 。
參考文獻:
[1] 馮昭奎等.中國如何打贏全球人才爭奪戰[ J] .新華文摘,2000(10).
[2]沙蓮香等.中國人素質研究[ 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4.
[3]曲建武, 劉群.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與經濟發展[ 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01(12).
[4]江慧, 江茵.知識經濟與青年人力資源開發[ J] .當代青年研究, 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