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平正義是引領人類社會追求進步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導向,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征和新情況出發,對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思想和新論斷,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觀,探索習近平公平正義觀的實踐路徑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習近平;公平正義觀;實踐路徑
公平正義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標準、規則和秩序,正當合理的待人接物,是一定制度、系統和活動中體現的重要的道德品質。公平正義觀是指關于公平正義的觀點、論述,以及所體現的對公平正義精神的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關注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并在多次重要會議、重要活動、重要場合發表了有關公平正義的重要講話,對如何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有著獨特而深刻的見解,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他內容豐富的公平正義觀。
習近平的公平正義觀,即習近平關于公平正義的觀點和相關論述,是習近平重要講話和精神中表現出的公平正義的品質。習近平公平正義觀的主要內容包括:在核心價值觀方面,將公平正義作為整個社會的價值追求;在治國理政方面,體現公平正義,主要是在執法中讓人民體會到公平正義,以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在反腐中堅持公平正義原則;在人民生活方面,堅持以公平正義的改革來創建新的社會體制,實現公平正義促進人民安居樂業,在生活中真正讓人民感受到公平正義,使社會朝著公平正義的方向前進。充分研究習近平公平正義觀,為改革和社會發展,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新時期社會公平正義意義重大。以下是從習近平的公平正義觀出發,探討了更好的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實踐途徑。
1.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動力源泉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社會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1]公平正義為我們的制度安排以及制度創新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為我們更好的協調社會各階層關系提供了基本準則。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出發點,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通過改革發展實現社會公平。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是解決我國現實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將改革的力度滲透到每一個領域,并且要始終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才能構建出機會公平、權利公平和規則公平的新環境,才能促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才能使每個人站在公平的起點,享受公平的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能從根本上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也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動力和源泉。面對當前日新月異的國內外環境,我國的發展也面臨嚴峻的挑戰,而深化改革變得尤為重要。全面深化改革不僅需要完善的改革措施,能夠真正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同時,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也至關重要。因此,要從社會發展和大局利益來考慮,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的障礙,解決存在的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問題,使我們的改革能更體現公平正義原則,使人民能更公平的享受到改革的成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塊硬骨頭,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公平正義的是否實現,關鍵在于改革成果能否合理科學分配。
2、推進依法治國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政治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中講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2]由此可見,法治是基本的治國理政的方式,也有利于保障社會治理,實現社會公平。公平正義作為新時期黨的執政理念和原則,要促進公平正義在社會各個領域貫徹與落實,必須通過全面依法治國的保證。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從嚴治黨的背景下,堅持用法律來規范和約束權力,讓權力在法治和陽關下運行,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有效地打擊了強權特權行為,遏制了腐敗的滋生泛濫,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的法制化,為新時期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可靠保障。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其深刻揭示了公正對于的法治的重要性,也體現了黨在新時期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到,“我們要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3]其強調要從司法上保障公平正義,司法公正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護線,司法失則正義亡,司法腐敗極大的破壞了司法公正,嚴重的褻瀆了國家法治公信力。公平正義,就是要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全過程全面貫穿公平正義,就是要在解決法制建設的突出問題中,從公正的視角出發,體現公平正義的原則。全面依法治國要把握好社會公正這條生命線,為人民和社會構建起公平正義的美好藍圖。
3、全力脫貧攻堅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必經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在河北阜平調研考察時講到,“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4]貧困是阻礙實現共同富裕的最大因素,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公里”,是阻礙實現社會正義最大的障礙。新時期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要把所有地區、民族、群體都納入發展框架中,讓人民共享更多改革紅利,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建國以來,從解決溫飽問題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國完成了迄今人類歷史最快最大規模的任務,但當前的扶貧工作依舊面臨著非常艱巨的挑戰。我國所實現小康是共同富裕基礎上的小康,并不是一部分人的小康,也不是一部分地區的小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5]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處在攻堅時刻,必須要下深功夫,啃硬骨頭,高度重視扶貧工作,確保7017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能擺脫貧困,順利完成新時期的歷史任務。黨和國家認真分析了歷史經驗和教訓,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習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戰略,形成了“以如期穩定實現全面脫貧為目標,以精準扶貧為核心、以內源扶貧為根本、以制度創新為保障”的反貧困思想,[6]并全面部署了新時期扶貧攻堅的任務,以助力7071萬貧困人口全部過上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的幸福生活。
4、堅持共享發展是實現公平正義的重要方式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7]由此可見,共享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方式,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共享發展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共享發展作為新時期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明確揭示了新時期發展的價值取向,共享是發展的出發點,也是發展的落腳點,更是實現公平正義的重要方式。
共享發展能切實體現公平正義,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必經之路。共享發展的內涵主要包含四個方面,其一,強調覆蓋面的廣泛性和徹底性,是指全體人民、全部地區的共享,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保證不讓任何一個少數民族,任何一個地區掉隊,實現共享范圍上全覆蓋、普惠化,真正實現全面小康。其二,在內容上強調全面共享,共享發展需要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讓人民共享各個領域發展成果,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發展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其三,在實現途徑中要求共享共建,共建是共享基礎和過程,發展必須依靠人民,發展需要人人參與,人人盡力,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人民的聰明才智,推動改革成果的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共享基礎。其四,在實現進程中強調漸進共享,任何事物的發展必然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循序漸進的發展,不存在一步到位或一蹴而就的情況,共享發展必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滿足人們的需求。共享發展的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的,在實現公平正義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強調了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5、做好民生工作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具體表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時講到:“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8]民生工程是人民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能否實現社會公平最剛性的指標。因此,堅持做好民生工作,優化人民生活環境,增進人民福祉,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黨和政府新時期的重大責任和奮斗目標。
公共服務主要包括教育、文化、醫療衛生、收入保障等社會公共問題,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是新時期政府改革發展的核心理念和重要方向。只有做好各個方面的工作,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才能夠真正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出發,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共享發展水平。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落實民生問題的關鍵舉措,通過對教育、醫療衛生、住房、就業等制度的完善,建立全國統一的民生公共品供給平臺,使民生公共品供給不因地理位置、財政收入、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而不同。建立一套高水平、全覆蓋的、運轉流暢的公共服務體系,全力尋求民生發展新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則,從而建成“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社會新局面。[9]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6.
[2]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10-29.
[3]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4]習近平.習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問困難群眾時強調[N].人民日報,2012-12-31(01).
[5]郭強.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歷史唯物主義底蘊作者[N].光明日報,2016-02-16(07).
[6]劉義圣,許彩玲.習近平反貧困思想及對發展中國家的理論借鑒[J].東南學術,2016(02):1-9.
[7]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0-30(01).
[8]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