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篇小說《心》描寫的是日本進入明治維新之后知識分子在東西方文化劇烈沖突之下空虛迷茫的精神世界,反映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1)倫理身份的悖論,(2)不可調和的情感倫理困境,(3)根源上性格的倫理矛盾,(4)早已注定的倫理選擇。本文運用文學倫理學相關理論,分析造成作品中人物悲劇的原因,以揭示其豐富的倫理思想以及教誨意義。
【關鍵詞】:夏目漱石;《心》;倫理困境;倫理選擇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的文壇巨匠。作為其后期三部曲之一的長篇小說,《心》所處的社會環境,是由明治時代過渡到大正時代的轉型期,也是東西方文化發生激烈碰撞的時期。作品描寫了知識分子在兩種文化沖擊下的空虛、迷茫的精神世界,以及各種倫理道德問題。
“文學在本質上是關于倫理的藝術”。在《心》這部心理小說作品中,夏目漱石以“我”和先生之間的交流為軸,以先生的遺書為契機提出了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如倫理身份的悖論等等。本文運用文學倫理學相關理論,試解析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以期對作品中的相關倫理選擇與倫理悲劇有更加深切的理解。
一、倫理身份的悖論
倫理身份是指“人在社會上擁有的身份,即一個人在社會上被認可或接受的身份”。《心》這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先生、K、小姐等,其中緊密聯系先生與K的倫理身份恰是互為悖論的。“文學倫理學批評注重對人物倫理身份的分析。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倫理問題的產生往往都同倫理身份相關。”因此針對先生以及K之間的倫理身份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人的倫理身份和人的倫理選擇密切相關,并且往往有著多種不同分類。順著故事的發展線,可以發現先生與K之間的關系是多重的,兩者的倫理身份也是多重的。第一點,先生與K同在一所大學念書,兩者是同學關系;第二點,先生將K接到了房東家里,接濟K的生活,兩者是施恩者與受恩者的關系;第三點,先生與K在精神追求上有著相同的目標--追求上進,兩者是同道者的關系;第四點,先生與K交往時間很長二者互為朋友,是朋友關系;第五點,先生與K同時喜歡上了房東家的小姐,兩者是情敵關系。
縱觀二者之間的關系不難看出,第四點與第五點之間是互為悖論的。按常理來說,朋友關系與情敵關系雖然互相矛盾但也還未上升至悖論的地步,但先生在作為K的朋友,本應與K真誠相交之時,暗暗得知K的心意之后又以情敵的身份自居而向房東提親,這一系列的行為升級了朋友關系與情敵關系之間的矛盾。故,先生作為K的朋友同時又是情敵的這兩重倫理身份是一個悖論。事實上,先生在這兩個倫理身份之間也深受煎熬,一方面要接受朋友的真誠考驗,另一方面又忍受不住內心情感的誘惑與煎熬。這樣的倫理身份的矛盾,從一開始就暗示了后來的錯誤選擇,埋下了他們悲劇命運的種子。
二、不可調和的情感倫理困境
“倫理困境是指文學文本中由于倫理混亂而給人物帶來的難以解決的矛盾與倫理沖突。”先生心中對于朋友之間真誠的渴望與他自身人性之中追求愛情的天性,注定會造成無法調和的情感倫理困境。夏目漱石通過對先生大量的心理描寫,十分鮮明地展示了掩藏在先生內心的兩種情感的較量交鋒。
正如第一節中所提到的先生與K之間的多種關系所表明的,先生的內心對于K的看法是多重的。本應是互相平等的朋友關系,但是由于一些現實情況而變得不平等。先生繼承了父母的部分遺產,生活無憂,而K卻由于將養父寄來的學費私自用于學習別的專業而被趕出家門,身無分文。得知K一人生活孤苦,先生決定“救濟”K,“不愿讓摯友忍受與他相同的孤獨”。除卻金錢上先生是優于K的,其他的很多方面例如學識等,先生是十分羨慕K的。因而,先生將K接到房東家里一起生活的這一行為是否包含有展現自己優越感的可能性是值得商榷的。但無論如何,建立在地位不平等之上的友誼本身就是不牢固的。
即便如此,先生的確是在友誼之情與愛情之間搖擺不定,備受煎熬。在聽到了來自K對與小姐的心意,先生猶豫了,他不知道該不該告訴K自己的真實想法。先生深受傳統價值觀的影響,害怕向K表明對小姐的愛慕,害怕失去K這個唯一的朋友,但同時他也害怕失去屬于自己的愛情。身處這樣不可調和的倫理困境,先生難以自拔。
三、根源上性格的倫理矛盾
先生在年少的時候被自己的叔父騙走了一部分財產,而先生在此之前對于叔父是十分信任的,因為這一事件,先生開始懷疑起了他人。以至于,先生問“我”,“我”們家的親戚,“都是好人嗎?”。先生自己也明白,他的這一懷疑他人的心理是和他叔父的那件事有很大的關聯,因此他對“我”說道,“我是因為過去的不幸才懷疑人的”。先生對于人的不可信與懷疑已經發展到如此地步,甚至是先生連自己都不信任。“我連自己本人都不信任,也就是自己不能相信自己,所以也就變得不能相信別人了,除了詛咒自己,我沒有別的辦法。”
雖然內心對于他人,甚至是自己都不信任,但這并不影響先生對愛情的追求,也并不限制先生對于信任他人的渴望。所以,先生才會想盡辦法去爭取小姐,可矛盾的是得到小姐之后,先生又對“我”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可是,不謹慎可不行,愛情是罪惡呀。雖然在我這兒得不到滿足,可也是沒什么危險。然而--給長頭發纏住時的心情,你知道嗎?”一開始,先生對于愛情是那么的執著,以至于即使背叛朋友也要將小姐搶到手,可是得到之后又深受內心譴責而對愛情本身進行詬病,這一前后對比很清晰的展現出了先生性格上的倫理矛盾。另外,生性多疑的先生在自殺之前對我說道,“我很想在死前哪怕有一個人也行,能相信他而離開人世。”懷疑與相信這也是先生性格上的倫理矛盾。
四、早已注定的倫理選擇
小說中出現的重大倫理選擇主要有兩個,由此所引發的倫理悲劇也有兩個,分別是K的自殺以及先生的自殺。這種了結自己生命的方式是K和先生的倫理選擇所決定的,雖然看似十分荒謬,但卻是早已注定的。
“人的理性是通過倫理選擇獲得的。”之前已經提到過,K因為想要追求自己所想追求的而欺騙了自己的養父,最終與養父斷絕關系。K的行為實際上是違背家庭倫理的,而他自己也明白這一點,所以時常自責并感到寂寞。K自身的追求理念是精神上的上進,而先生也利用到這一點將K的原話反過來對K說“不追求精神上的上進的人是笨蛋”。先生的話再次讓K認識到自己心中的追求是多么不合時宜,難以實現。可為了堅持心中所想,同時也是懷有愧念,K不得不選擇自殺。他的這一自殺行為反映了,“人性是倫理選擇的結果”。
先生選擇自殺的原因很多,但卻都是他對人性的選擇。先生的內心也存在著和K一樣的“明治精神”——一種求道精神。但與K不同的是,在第一次的自我私欲與求道精神相碰撞的時候,自我私欲占了上風。從此,先生的心中一直存在著深深的愧疚,他認為自己通過犧牲K而得來的愛情是骯臟的,認為自己和曾經搶走自己財產的叔父沒什么兩樣。先生變得厭惡自己,因此先生才會對“我”說道,“愛情是罪惡的”,“不信任所有人”等。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先生認為他和妻子應該是最幸福的一對的原因。心中懷抱著各種念頭,自然無法正視自己本應幸福的生活,多疑的性格更是讓先生無法相信他人,因而先生是寂寞的。為了消除這種寂寞,為了贖罪,也為了自己的重生,先生選擇了自殺。
參考文獻:
[1]聶珍釗:文學理論批評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黃丹.試論夏目漱石的小說《心》[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5,(9):27.
[3]紀微.人性深處的悲愴:夏目漱石小說《心》中“先生”愛情觀的反思[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119-121.DOI:10.3969/j.issn.1673-2596 .2012.1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