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86年了,中華大地上親歷這段歷史的人已經寥若晨星。后世的我們只能通過殘留的文獻,媒體的言論,碎片化的閱讀來觸碰那段歷史。無數的人們,無盡的遠方對日本軍國主義感到痛恨,對中國的不抵抗感到遺憾。然而,我們把責任過多地推脫給了國家,卻忽視了國民本身的使命與價值。
從當時日本國民角度來看,日本國內長期存在的偏激的國民意識愈發明顯。日本大眾受所謂“忠君愛國\"以及由于地理環境造就的“島國情結\"的影響,積極支持和參與了一系列對外擴張。他們“與政府相配合,除了學校,各種群眾團體如大政翼贊會、大日本產業報國會、大日本青少年團和民間的部落會、町內會等組織將幾乎所有平民都動員起來了,開展戰爭捐款,給軍人縫制慰問袋,舉行慶祝戰役勝利大游行。”九一八事變\"前后,“滿蒙問題”的論著幾乎一致地認為中國的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使國民接受了法西斯侵略思想,而錯誤偏激的社會意識推動一個血腥恐怖的共同體形成。這也造就了一大批充滿野性甚至獸性的軍民。大和民族之所以迅速發動戰爭占領東北,正是因為他們具備共同偏激的國民意識。
就我而言,日本存在著的是偏激的國民意識,而中國存在著的并非現代國民意識,更多的是傳統“子民意識\"。所謂“子民\",一方面是指國民缺乏獨立的政治主見與價值觀,另一方面是指封閉的小農經濟背景下,國民的“貧,愚,弱,私\"導致了其缺少社會行動力。當時的國民政府對日本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對形勢存在誤判,而普通的百姓由于家國同構的社會逐漸解體,傳統的“家國情懷\"走向消散,而近代民族主義思潮只是作為暗流在部分地區涌動,缺乏公民應有的歷史使命感。僅僅四個月的時間內,在經濟力與軍事力相對強大的情況下,相當于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東北父老鄉親成了亡國奴,這不應該只是主權問題存在,更應該是人權問題的存在。主權與人權不應該只由作為統治階級的國家賦予,更應由最廣大的國民主動爭取。如果中華各民族的國家、國民意識淡漠,或者根本沒有這種意識,那么國家只是作為結構的存在而無實質精華。國家凝聚力主要反映國民對國家的認識和對自身的責任、義務的認識。然而,在八十六年前,人們只能被“九一八\"這一聲驚雷喚醒沉睡的希望。
八十六年過去了,滄桑的歲月漸行漸遠,歲月留給我們的不應僅僅只是記憶,更應有精神的紐帶。21世紀,一方面,民族主義復興泛濫甚至發展為仇視,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利益邊疆逐漸模糊,我國也需要構建屬于本國的利益邊疆從而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和科技強國,但如果國家凝聚力不強,國家意識過弱或偏激,將極大地削弱我國的綜合國力。一個沒有正確國民意識的國家,必將有損發展成果,中華民族的整體繁榮不可能實現,所以,如何加強國家、國民意識,增強國家凝聚力,是我們所有國民的使命,也是“九一八\"留給我們的任務。
紀念,更重要的是啟迪。過分的國民意識引發戰爭,過弱的國民意識承受戰爭,這正是“九一八\"背后值得我們回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