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流行業將會是下一個利用互聯網技術發生深刻變革的行業,物流公司其實是一個高科技公司,成功的關鍵在于怎樣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形成嶄新的服務標準和工作流程,讓整個服務形成更有效率。“物流業發展正在從過去傳統的階段轉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階段。“互聯網+”能促進物流業實現共利、共贏、共享和協同,有助于推動我國從物流大國邁向物流強國。
【關鍵詞】: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標準化;信息化
1.互聯網“+”下的物流業發展
1.1 互聯網“+”的概念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充分發揮互聯網在配置生產要素中優化和集成的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力和生產力。簡單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并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的融合,來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1.2 互聯網“+”對物流業的影響
“互聯網+”高效物流就是加快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智能化倉儲體系,優化物流操作流程,提高物流倉儲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這些都為物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個重點領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所以,互聯網與物流的結合會給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具體而言,“互聯網+”將為物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精準對接供需兩端的途徑和技術手段。
2 .我國物流業與國際物流業發展水平的差距
2.1 物流系統效率低、成本高
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周轉率和服務水平等方面存在著不小的差距。目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每一萬元生產運輸量為4853噸,而一些發達國家,像美國和日本的這一指數分別為870噸和700噸,差距十分懸殊。我國物流系統中,各環節的銜接性差,運行效率不高。
2.2 基礎設施水平落后
在交通網絡密度方面,我們不僅落后于發達國家,甚至與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著不小的差距。在倉儲物流方面,第三方物流企業所擁有的倉庫中,房倉庫有百分之七十,而具有冷庫、倉儲、空調等功能的現代化物流倉庫所占比例很小;在運輸方面,現代化的集裝箱和集裝箱拖車等特種運輸車輛很少。
2.3 標準化、信息化水平低
我國物流標準化滯后主要表現在相關標準和制度滯后,遠不能滿足社會對物流服務的需求。例如,在物流運輸設備之間各種標準不統一,公路運輸和鐵路集裝箱標準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海鐵聯運規模的擴張。物流設備的規格標準不規范,沒有一個行業通用的標準。
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程度比較低。大部分企業只是將計算機作為一種操作工具用來進行一些簡單的單證和表格的處理。在物流公共平臺層面,開放式公共物流信息平臺體系尚不完善,信息共享、一體化服務有待提高。
2.4 物流人員素質不高
在當今以人為本的環境中,人才成為企業尋求生存和發展的第一個元素。企業缺少精通傳統運輸、倉儲業務和能夠利用現代信息手段進行物流操作的人員和專家。許多物流公司目前沒有正式的培訓,公司人事制度混亂,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招聘人才,也不重用物流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物流人員整體素質較低,導致物流企業綜合物流服務能力差,嚴重影響了物流業的發展。
3.互聯網物流業發展趨勢及改革模式
3.1我國互聯網物流業遇瓶頸
隨著互聯網浪潮的退卻,物流行業同樣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傳統的物流可能依靠的是布局網點、增加快遞人員、提升運輸效率來贏得市場,在傳統的物流行業中,“快”是決定一個快遞行業能否順利占領市場,贏得用戶的關鍵。
傳統的以流量為主的互聯網發展模式在給物流行業帶來豐沛流量的同時,同樣讓物流行業對于互聯網行業的依賴較重,一旦互聯網的增速放慢,物流行業的發展便開始出現萎縮。隨著流量時代的行將結束,互聯網行業流量增速告一段落同樣預示著快遞物流行業的增速同樣開始出現瓶頸。
3.2改革物流業發展模式
3.2.1云計算煥發新動力
隨著大數據越來越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未來物流也將受大數據影響,通過大數據手段實現收件人數據與寄件人數據的再一次統一,這樣不僅能夠避免人工處理數據造成的分配不均,而且能夠讓數據更好的發揮作用。數據經過云計算后,那些原本看似無用的,毫無關聯的數據能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產生新的作用,借助這些數據來指導快遞的配送、運輸,能夠提高物流行業的效率,使快遞行業發揮新的作用。
3.2.2智能物流打開新局面
現在的快件投遞方式主要是以人工分派為主,在派件過程、派件時間、派件方式等環節中,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大,這不僅造成了派件質量不高,而且整個派件過程中的體驗一般。隨著智能物流時代的來臨,借助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優勢,將每一個快遞員都看作是一個數據的收集和分發中心,快遞員將快件的信息通過手持終端設備收集到云端之后,通過將這些海量的數據進行整合,實現這些快件的精準分派、精準配送,減少配送不及時造成的問題。
3.2.3云共享開啟新時代
作為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共享經濟主張通過調整社會已有資源,如商品、服務、數據、信息以及智慧等,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其實“共享”這一理念在物流業早已有之,只是在互聯網時代,又煥發出來新的活力。目前物流行業常見的共享模式有物流基礎設施、運輸設備、倉儲資源、技術裝備的共享,這些都以“互聯網+”為技術基礎,以現有資源設備為依托,以提高物流運作效率為目的。相信隨著共享理念的深入,物流業會有更多共享模式出現。
4.海爾的物流運作模式
4.1 海爾對整個集團物流業務進行了重新組合
海爾物理率先提出了三個JIT的管理,即JIT采購、JIT原材料配送、JIT成品分撥物理。
4.2 在物流運作中海爾實施了供應鏈管理
現代物流區別與傳統物流的兩個最大特點:第一是信息化,第二是網絡化。富有海爾特色的一流三網統分體現了這兩個特點,為海爾實現現代的物流管理奠定了軟的技術基礎。海爾集團使用世界一流ERP軟件供應商SAP提供的產品,完成了物流、信息流與資金流的統一。集團內部實施ERP管理系統,在該系統基礎上搭建面對供應商的BBP采購平臺,實現與供應商之間的網上采購業務管理。降低采購成本,優化分供方,訂單處理的時間由原來的5-7天縮短至目前不到1天。
在企業內部,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搭建了海爾集團內部的信息高速公路,能將電子商務平臺上獲得的信息迅速轉化企業內部的信息,以信息代替庫存,達到零運營資本的目的。
4.3 物流產業化
物流產業化是指要物流產業形成社會普遍承認的規模程度,“產業化”即是指使具有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集合社會承認的規模程度,以完成從量的集合到質的激變,真正成為國民經濟中以某一標準劃分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爾通過對本企業原有物流功能的破壞重組,整合了企業原有的資源,擴展了物流規模化經營,構筑了現代的物流體系,增強了物流的核心競爭力,形成了社會普遍承認的規模程度。海爾擁有優質的全球供應商資源,運用世界上最先進的信息技術與物流技術,使海爾物流具備聯合采購、第三方物流與第四方物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