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年來,“手藝熱”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尤其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人們的物質生活越發豐盈,不必擔心溫飽的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強。“匠人精神”的進一步深化提出更是將手工藝推向新的熱潮。中國傳統手工藝作為中國舊時生活文化的承載,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充分體現了人的智慧、審美理想乃至整個精神世界。其工藝價值與文化價值在被冷落了幾十年后正重新受到大眾的關注,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問題引發一眾深思。
一、民藝傳承的窘境
1、手工藝發展滯后
手工藝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延續不斷的造物文脈,是國家建設、發展、進步、繁榮的重要力量,不同于文獻傳承的知識體系,手工藝是綜合生產、生活、藝術審美的活態文化,手藝塑造生活,涵蓋了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美術越是迫近理想就越美,而工藝則是越接近現實便越美。民藝大師柳宗悅說,手工藝是最具人性的工作,這便是手工藝最大的特性。然而,近幾十年中國一直處于快速現代化過程中,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卻嚴重滯后。
2、社會保護錯的頒布
雖然,近幾年,對于傳統手工藝的保護正逐步加強,2006年,文化部頒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標準、權利、義務及管理作出具體規定。2008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規定并細化了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與管理。2011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非遺傳承人從評選、認定、技藝傳播、傳承、法律責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全國各地也相應出臺政策法規對傳承人作出具體的扶持辦法。同時,相關政府部門及國內外組織、行業協會頒發了系列榮譽稱號并組織各類獎項評選,挖掘優秀作品,表彰與鼓勵優秀的手藝傳承人。 2015年5月,央視新聞推出八集系列節目《大國工匠》,提出“大國工匠是社會進步的基石”。6月,李克強總理在考察座談時提出“強化人才支撐,培育更多大國工匠”。11月,中央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振興傳統工藝”。應該說,大國工匠的失落,是文化創造力的失落,大國工匠的復興,是中華文化精神的復興。重塑大國工匠,也是復興中華造物文脈。
3、互聯網時代下的尷尬
雖然,社會對于手藝傳承的保護已采取了較多措施。可傳統手工藝的存在仍然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進入了數字時代、信息時代,全新的生活方式使新人類、新新人類們的世界和傳統工藝之間產生了很大的鴻溝。那些代表過去精致生活的高超手藝,在他們眼里顯得那么守舊、那么老氣、那么過時,在都市的五彩光華下,似乎有些格格不入。而很多傳統工藝,面對社會如此巨大的轉變,也顯得一時間無所適從。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很多技藝高超的傳統手工藝者都生活在祖輩的土地上,緊抱著祖先留下的手藝,他們離當代都市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加之所受教育有限,思維、知識并不全面。民藝傳承面臨著極大的窘境。
二、品牌化為民藝傳承帶來生機
1、中國品牌意識觀念較弱
中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然而,中國至今未形成較強的品牌觀念。再看我們的鄰國日本,日本是世界上非常優秀的手藝之國,其手藝傳承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仍舊得到了良好的傳承與保護,這與其品牌意識是分不開的。據統計,當今世界上最老的企業品牌,前三位全是日本企業。在日本,超過千年的企業共有七家,超過二百年的有三千一百四十六家,日本調查公司的數據顯示,超過百年老號竟然兩萬一千多家。而中國兩百年以上的企業僅有五家。
品牌缺失導致民族工藝難以長足發展。縱觀世界一些知名奢侈品品牌,其實本質上就是高端傳統工藝產品。但是它們能成為享譽全球的頂級名牌奢侈品,除了產品的設計制作水準一流以外,也是由于它們采用了現代化的品牌包裝運作方式,才使品牌的價值得到了最高的提升、最廣的傳播,使得全世界受眾都能認知它們,以擁有它們為榮。
2、“看見造物”與“上下”
國內民藝品牌已有先例。“看見造物”是傳承中國造物智慧的原創設計平臺,倡導“上乘非奢侈”的品牌精神。“看見造物”汲取多種材質及手工藝精華,集結國內外卓著設計力量,與手工作坊聯合打造,呈現看見造物定制的設計產品,致力于對中國傳統材質與工藝的當代詮釋及應用。“看見造物”作為中國首個基于傳統手工藝保護及傳承、將中國傳統再造物智慧結合當代設計并實現產業化的社會企業品牌,產品銷售利潤所得的10%將捐助\"世界看見\"1+5民族文化傳承計劃,用于支持在民族區域,1個老藝人培養5個當地青年傳承人的公益培訓項目。由“看見造物”研發生產的產品至少有一種設計元素、圖案、材質、制作技藝或生產方法來自中國民族手工藝,并極力將民族區域手工藝者納入生產環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2016年4月朱哲琴登上蘇富比雜志首頁,“看見造物”也成為首個由蘇富比雜志封面推薦的中國原創設計品牌。
除此之外,以愛馬仕旗下品牌“上下”為例,“上下”典型的詮釋了中國民間手工藝品牌化的發展。“上下”是一個創立于2008年的當代高尚生活品牌,致力于傳承中國精湛的手工藝,通過創新,使其重返當代生活。不過,“上下”雖然以中國手工藝為設計主題,可其國際化的定位,使得其在國外擁有較高的市場,不少人表示,它所表達的中國傳統文化更像是向外國人表達的。即便如此,仍舊可以得出,中國的傳統手藝是具有較大的市場的,不僅局限于國內,更是面向國際化的。
從“看見造物”和“上下”的案例可以看出,人們對于品牌的消費不僅僅源于產品,大眾開始更多的將目光看向品牌的內涵,傳統手工藝想要長遠發展,只有形成商品、形成品牌、形成文化產業鏈,才更有利于保留、傳播和發揚民族文化。民藝作為中國燦爛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表現。因此,將民藝做成品牌或者做進品牌不僅為民藝的傳承提供方向,更加豐富品牌內涵,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同時也為當前品牌缺乏實質內涵,欠缺精神的現象提供了較好的解決方法。
三、設計引領生活
1、民藝回歸生活,設計引領生活
民藝源于生活,是最真實的生活狀態的體現。民藝品牌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較好地解決民藝的傳承問題,然而,有關民藝的后繼延續與發展,設計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設計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生活的引導者。我們通過設計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娛樂方式,交友方式,流行趨勢等等。因此,設計師有責任把優質的傳統工藝通過創新、整合、宣傳等方式推送給大眾。通過設計讓傳統工藝得到延續、豐富、再度風靡。通過品牌化的手段,以設計的創新方式,讓其重新回歸到生活中去,是其日后發展的必要趨勢。
2、設計師的職責
當今時代,發展節奏迅速,消費模式也進入快速消費時代。在當下的社會,設計所體現的不止是外在的物質形式,還是體現一個國家的整體文化形象和創造性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設計的執行者,更要求設計師不斷充實自身,不浮于表面,以優秀的文化內涵豐盈自己同時,把握當下時代特征,時時保持著清醒的文化自覺性,以創新的手法將傳統手工藝或者文化以嶄新的模式展現給大眾。使設計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影響人類思想和生存的行動力。具體來說,設計師要學會從民間藝術中提取其“形”的元素,將這些提取的“形”元素再進行新的設計重組,最后立足在民間藝術原形上,將對原形不斷分解、轉變和重構的衍生形揉合到設計之中。這樣的設計既能夠保留民間藝術的神韻,又能夠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其次,關于“舊形式的采用”,設計師應從民間藝術蘊涵的文化精神中去思考消化,運用現代設計的技法,才能衍生新的創意。中國設計歸根到底還是要從自己的根系出發,按照自己的生態條件創造適合自己的現代設計模式。每一位設計師都肩負著傳承和創新中華文明的責任和使命,應該身體力行,在設計作品中保持著文化自覺性。從最根本的意義上開發并運用這些元素,創造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