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PP模式作為新形勢下的政企合作模式,在新時代的發展中在各個地區得到廣泛的運用。如臨海政府有關部門將其運用到當地公共基礎設施上,而且涉及項目大多屬于周期長,投資大類型,因此當地政府如何將PPP模式運用到實處,并且在此新形式下的合作模式中,風險存在于項目建設的每一個階段,當地政府如何進行風險分析、風險評價也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立足于此,分析浙江臨海出現的PPP類型結構,并對此效果進行評價,分析其中存在的優劣,最后以論文的形式生成,希望研究結果能給當地政府的PPP模式的優化和完善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PPP模式;頭門港PPP項目;效果評估
PPP即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簡寫,對此也有多種譯法,如公私合作伙伴、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官方/ 民間的合作、民間開放公共服務、公共民營合作制等。簡言之,它是指公共部門(單位)通過與私營部門(單位)建立合作關系來提供公共服務或產品的一種方式。
從2015年起,各個地方政府也運用PPP模式來對當地公共事業進行實踐創新,取得不小的成果,在這之中,政府與社會團體的關系是PPP模式運行當中的主要矛盾,對政府在其中如何協調與社會團體的利益關系?社會團體如何在此模式下取得更好的發展并對政府的政策執行產生一定的影響?等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簡述PPP模式、第二部分呈現臺州臨海PPP模式運用領域及合作方式、第三部分為政策執行PPP模式的效果分析。
一、簡述PPP模式
PPP模式被認為是一系列項目運作模式的總稱,它包括BOT、TOT、BOO等多種具體運作模式,更強調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合作過程中的風險分擔機制和項目實施的資金價值。PPP模式獨特特征有:
伙伴關系。這PPP最為首要的問題。政府購買商品和服務、給予授權、征收稅費和收取罰款,核心是存在一個共同的目標:在某個具體項目上,以最少的資源,實現最多最好的產品或服務的供給。私營部門是以此目標實現公共福利以及利益的追求。
利益共享。共享利益除了共享PPP的社會成果,還包括作為參與者的私人部門、民營企業或機構取得相對平和、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利益共享顯然是伙伴關系的基礎之一,如果沒有利益共享,也不會有可持續的PPP類型的伙伴關系。
風險共擔。公私伙伴關系中,公共部門卻是盡可能大地承擔自己有優勢方面的伴生風險,而讓對方承擔的風險盡可能的小。與此同時,私營部門會按其相對優勢承擔較多的、甚至全部的具體管理職責。
二、臺州臨海PPP模式運用領域及合作方式
臺州臨海PPP模式運用領域也大多集中在基礎設施領域,經資料顯示一共有14項項目名列在目。臨海PPP項目大多集中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并且項目總投資金額巨大,大多超過億萬元,并且周期都較長,收益較慢,公益性較強,政府部門實施機構類型較為綜合,責任單位不單一,此外,臺州臨海地區實施的PPP項目類型多樣,當地政府需要當地社會組織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已達到項目最大效益的實施運行,在臨海PPP項目中影響最大以及范圍最廣的項目是杜橋頭門港區工程的建設。
臨海頭門港區PPP項目利用專業團隊建設港區,實現“港城聯動”發展。臨海市政府在推進頭門港PPP項目的同時,也注重港區周邊鄉鎮的發展,進行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臨海城區的再一次騰飛。“一港一城三片區、一心兩軸四廊道”,245平方公里的規劃總面積是它的主構架。
在項目選擇上,政府對PPP模式應適度運用。在篩選和發起項目時應綜合評估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及合規性、PPP模式的適用性、財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確保PPP項目的“物有所值”。臨海政府在建設頭門港項目時將PPP模式引入,除卻當地政府財政的承受能力外,也將項目的運作過程以及實施措施考慮進去。
參與主體由單一向綜合轉變。頭門港PPP項目涉及的參與主體有:浙江省海洋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臺州市人民政府、臨海市人民政府以及臨海頭門港新區管理委員會,多方主體的參與使得PPP模式可以更好地保持它的最大目的。
采用區域整體開發模式,實現公益性與經營性項目的統籌平衡。傳統的單一PPP項目,對于一些沒有收益或收益較低項目,社會資本參與意愿不強,項目建設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頭門港PPP模式中,除了這個項目本身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之外,政府也出臺很多的獎勵措施,吸引各方的注意,使得許多實力強勁的企業入駐園區。
利用專業團隊建設港區,實現“港城聯動”發展。臨海市政府在推進頭門港PPP項目的同時,也注重港區周邊鄉鎮的發展,進行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臨海城區的再一次騰飛。
三、政策執行PPP模式的效果分析
本次研究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揭示在PPP模式下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的方式參與城市基礎投資和運營,開辟多元融資渠道,參與公共事業投資的現狀,這可以為當地政府的PPP模式的優化和完善提供決策參考,具有現實性意義。同時也對實地調研的人員有很好的教育意義,經過資料的收集以及實地的考察,對于一個項目的產生、實施、執行、落成過程有了具體細微的了解,深感公共事務的不易,增強了研究者的社會責任心,我們更應奉獻社會,感恩社會,回饋社會,愛護社會。只有每個人都有,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和諧、美好。
參考文獻:
[1]劉窮志,肖雅婷. 地方政府PPP行為誤區及糾偏對策[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04).
[2]易赟.中國PPP的現狀及未來發展[J].債券.2016(09
[3]PPP行業發展新藍海[J].中國勘察設計.2016(09
[4]劉薇.PPP模式理論闡釋及其現實例證[J].改革.2015(01).
[5]吳孝靈,周晶.基于公私博弈的PPP項目政府補償機制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