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刑事法院的概況及其性質
按照1996年聯合國大會的決定,1998年6月15日至7月17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了聯合國全權外交會議,即羅馬外交會議,共有160個國家,17個政府間國際組織,14個聯合國專門機構和聯合國基金會以及124個非政府國際組織派代表參加了這次大會。羅馬會議通過了《關于建立國際刑事法院的最后文件》,《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遂于1998年7月17日在羅馬開放簽字。根據《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以下簡稱羅馬規約)的規定,在第60份批準書交存聯合國秘書長之日第60天后的第一個月的第一天開始生效。2002年7月1日,在滿足了《羅馬規約》規定的生效條件后,《羅馬規約》便正式生效,國際刑事法院因此而正式誕生。
國際刑事法院設在荷蘭海牙,法院認為必要時,可以在其他地方開庭。國際刑事法院的構成包括:院長會議;上訴庭、審判庭和預審庭;檢察官辦公室;書記官處。法院共設18名法官職位,由《羅馬規約》的締約國大會選舉產生。選舉時,各締約國應考慮到世界各主要法系的代表性,不同地域的代表性以及適當的男女法官比例。按規定,不得有一個國家同時有兩個人在國際刑事法院擔任法官,這就是說,國際刑事法院的18名法官必須來自于18個不同的國家。法院的法官每屆任期9年,不得連選連任。國際刑事法院的正式語文包括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工作語文為英文和法文。
國際刑事法院的法官、檢察官、副檢察官、書記官長在從事或涉及該職務時,享有與外交使團團長相同的特權和豁免,且在其任期結束后,他們執行公務時的言論、文書和行為應繼續免于任何形式的訴訟程序。
國際刑事法院的建立,使懲處國際犯罪從此制度化,結束了過去的有罪不罰或逃避懲罰的局面。作為一個常設國際司法機構,國際刑事法院享有為行使其職能和實現其宗旨所必須的法律行為能力,具有完全的國際法律人格。
(二)、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
國際刑事法院建立在締約國同意的基礎上,因而說,國際刑事法院的建立不僅不破壞國家主權,反而體現了現代國際法的國家主權原則。作為國家主權之體現的國家管轄權,通常包括屬地管轄、屬人管轄、保護管轄和普遍管轄。有人認為普遍管轄削弱了國家主權,而實際上,普遍管轄的對象是嚴重危害一般人類社會的國際罪行,為了不使各國的一般利益受到損害,同時不使犯有國際罪行的人逃避懲罰,現代國際法故此設定了普遍管轄原則。需要注意,普遍管轄是國際法賦予各國的一項權利,因而它在實際上強化了國家主權。
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也正是建立在對國家主權尊重的基礎上。根據《羅馬規約》序言的規定:“本規約設立的國際刑事法院對國內刑事管轄權起補充作用”。同時《羅馬規約》第1條明確規定:“本法院為常設機構,有權就本規約所提到的、受到國際關注的最嚴重犯罪對個人行使其管轄權,并對國家刑事管轄權起補充作用。本法院的管轄權和運作由本規約的條款加以規定”。根據《羅馬規約》第5條的規定,國際刑事法院管轄的犯罪屬于國際社會關注的最嚴重的犯罪,它包括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侵略罪。這些犯罪均屬嚴重國際罪行。按照普遍管轄原則,各國均有權對上述行為進行管轄。這樣勢必造成國內刑事管轄權和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的沖突。前南斯拉夫問題刑事法院和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由于是按聯合國安理會決定而建立的,它規定了國際刑事審判機關優先管轄的原則,因而消除了國際管轄權和國內管轄權的沖突。而《羅馬規約》規定的所謂“補充性原則”,首先賦予了國內法院以優先管轄的權利,這實際上是在充分考慮國家主權的基礎上而作出的一種安排。國際刑事法院只有在國家不愿意或確實不能夠進行調查或起訴時,才擁有對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和侵略罪的管轄權。
可見,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是以國家“不愿意”或“不能夠”進行調查或起訴為前提的,也就是說,以國家刑事管轄權的放棄作為存在基礎。所以說,國際刑事法院受理案件的關鍵在于國家是否“不愿意” 或“不能夠”進行調查與起訴。根據《羅馬規約》第17條2款的規定,“不愿意”包括三種情況:第一,一國所進行的訴訟程序或做出的決定是為了包庇罪犯,使其免負國際刑事法院管轄內的犯罪的刑事責任;第二,訴訟程序發生不當延誤,而根據實際情況,這種延誤不符合將有關的人繩之以法的目的;第三,已經或正在進行的訴訟程序,沒有以獨立或公正的方式進行,而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的方式不符合將有關人繩之以法的目的。而“不能夠”則是指一國的司法系統完全瓦解,或實際上瓦解或者并不存在,因而無法拘捕被告人或取得必要的證據和證言,或在其他方面不能進行本國的訴訟程序。一般而言,“不愿意”主要是由主觀方面原因所造成的,而“不能夠”則主要是由客觀因素所引起的。
如果國家的國內司法機構對犯有《羅馬規約》第5條規定的犯罪進行了管轄,這就自然排除了國際刑事法院的刑事管轄權。在下列四種情況下國際刑事法院不能受理案件:1、對案件有管轄權的國家已對該案件進行有調查或起訴。2、對案件有管轄權的國家已對該案件進行調查,而且已經決定不對有關的人進行起訴。3、根據一罪不二理的原則,有關的嫌疑人已經由于作為控告理由的行為受到了審判。4、案件缺乏足夠的嚴重程度,法院沒有采取進一步行動的充分理由。如果國家“不愿意”或者“不能夠”對案件進行調查或起訴,國際刑事法院即對犯有國際社會嚴重關注的國際罪行進行管轄,但這種管轄必須是以《羅馬公約》的締約國為前提,如果不是《羅馬規約》的締約國,則該國必須聲明接受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國際刑事法院才能夠進行管轄。但必須注意,國際刑事法院管轄的對象最終不是國家本身,而是犯有國際罪行的自然人。《羅馬規約》確立的管轄原則,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對國家主權的尊重,另一方面又能有效地防止犯有國際罪行的人逍遙法外,因而化解了國家主權和國際管轄權的矛盾,對于打擊國際犯罪和維護國際社會秩序必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三)、國際刑事法院遵循的基本原則
國際刑事法院的建立,進一步完善了國際司法體制,而同時,國際刑事法院的活動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只有在原則規制基礎上進行的司法活動,才能夠確立國際刑事法院的權威性和公正性。
1、尊重國家主權原則。《羅馬規約》在其序言中明確重申了《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規定各國不得以武力相威脅或使用武力,不得以與聯合國宗旨不相符的方法侵犯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不得插手任何締約國的武裝沖突或內政。此外,《羅馬規約》對于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規定的“補充性原則”,更能體現出對國家主權的尊重。
2、保障基本人權原則。《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構成了當代國際人權法的基礎。《羅馬規約》規定的享受法律的平等保障與適用,免受任意逮捕和拘禁,免受酷刑及不人道待遇與處罰,無罪推定,受到公正審判等,均體現出國際刑事法院對人權的高度重視。
3、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法無明文不為罪,法無明文不處罰”。因而排除了有罪類推和法律溯及既往。《羅馬規約》明確規定,個人不對本規約生效以前發生的行為負本規約規定的刑事責任,而且只有當某人的有關行為在發生時構成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內的犯罪,該人才根據《羅馬規約》負刑事責任。
4、無罪推定原則。這是保障人權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也是目前大多數國家刑事訴訟法普遍認可的一項基本原則。《羅馬規約》第55條規定,在調查期間被調查者享有“不被強迫證明自己有罪或認罪”的權利。
5、一罪不二審原則,又稱一事不再理原則。根據《羅馬規約》第20條規定,除本規約規定的情況外,本法院不得就本法院已經據以判定某人有罪或無罪的行為審判該人;對于第5條所述犯罪,已經被本院判定有罪或無罪的人,不得因該犯罪再由另一法院審判;對于第6條、第7條或第8條所列的行為,已經由另一法院審判的人,不得因同一行為受本法院審判,除非該另一法院的訴訟程序存在問題。一罪不二審原則的確立旨在防止一項已經生效的判決或裁定再次成為司法審查的對象。對于國際刑事法院而言,針對同一犯罪行為,既不審理有關國家已經作出的判決或裁定的案件,同時,其他相關國家也不審理國際刑事法院已經做出的判決的案件。
6、秉持國際正義原則。正義是法律的要義,任何失去正義的法律和司法判決,必然是對法律的褻瀆。《羅馬規約》在序言中明確規定,“決心保證永遠尊重并執行國際正義”。正義的國際司法判決,才能夠捍衛法律的權威性,也才能夠真正伸張國際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