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本文通過調查問卷,來分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陣地和導向作用。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為了更好地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切實幫助高校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中宣部和教育部于2005年將《綱要》課程設為全國高等學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通過學習,能使當代大學生進一步認識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滄桑巨變,了解中國社會的革命和改革進程,領會中國人民為何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選擇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行改革開放。本文將簡要分析《綱要》課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幾點作用。
一、調查問卷
為進一步了解當代大學生對《綱要》課的認識和學習效果,有針對性地改進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特制定一份調查問卷,此次調查針對全校部分學生進行。
一、選擇題
1.你覺得大學近代史的學習氛圍如何?
A活躍 B比較活躍 C一般 D無聊乏味
2. 你覺得學習《綱要》課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A意義重大 B較大 C一般 D基本無用
3.你認為《綱要》課應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
A以教師為主導 B以學生為主導C師生積極互動
4.你認為學習《綱要》課的最主要意義是?
A了解近現代中國的歷史,培養愛國熱情和憂患意識
B了解優秀民族英雄的事跡,培養良好的性格和品行
C記住外國侵略者對國家的掠奪,不忘國恥
5.學習近代史可以提升你哪方面的能力
A 歷史學習能力B社會交際能力C對社會的認知能力
二、簡答題
1.請你談談大學近代史對自身思想政治素養的形成方面,是否發揮了重要作用?
2.針對將近現代史課如何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你有什么看法?
二、《綱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陣地作用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當代社會是一個信息量大且傳播渠道多元的時代,大學生正處在思想活躍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階段,作為學校教育最普遍的方式,課堂教學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綱要》課程內容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跨越160余年,分為上、中、下三編,共十余章內容,課程將“取得民族獨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了解到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充滿了曲折性和復雜性。
《綱要》從其學科體系來分類,屬史學課;然而,從其設置的目的性和功能性來看,則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既要向學生講述中國近現代史的歷史史實和歷史過程,又要注意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充分發揮該門課程的“陣地”作用。
三、《綱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導向作用
大學階段對于眾多剛剛結束高中教育的學生來說是獨自面對世界的開始,也是其思想政治素養和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全球化煩人發展,如今的高校已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象牙塔,大學生們也早早地聽到了社會上各種不同的“聲音”。這一代人的思想理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在世界的快速變化、中國的巨大變化共同的沖擊下也逐漸走向多元化。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綱要》課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導向作用。
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為還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國人民帶來了馬克思主義,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明確把馬列主義確定為指導思想。在反侵略斗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也逐步意識到只有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并用于指導實踐,才能不斷取得成功;相反,就會招致失敗。結合史實,《綱要》課不斷地從正反兩個方面對這一理論觀點進行印證,學生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進一步增強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指導的自覺性。
《綱要》課對大學生理解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理性愛國的意識,同樣發揮導向作用。在該門課程中貫徹愛國主義精神,主要應該突出兩個重點:一是無數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眾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而不畏犧牲,英勇斗爭;二是中國共產黨在建立新中國后,為鞏固新生的政權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進行的不懈努力,讓學生明白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
參考文獻:
[1]馬立新,楊榮.在“兩課”教學中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6(2):113.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綜合研究組.老一代革命家論黨史與黨史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
[3]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彭平一.中國近現代史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當代教育研究,2007(1):66.
[5]霍廣田.《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建設論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