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觀小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德育教育現(xiàn)狀,可發(fā)現(xiàn)一些顯性問題:從學校角度看,德育工作內容泛化、知識化,教育有效性不足;從家庭層面看,學生家長重智育、輕德育傳統(tǒng)根深蒂固,家庭環(huán)境中良性示范效應明顯不足;從社會維度看,在多媒體自媒體時代,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德育教育的管理調控難度加大。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對應之策如下:以滲透式品德教育為基礎,營造趣味性、互動型德育校園氛圍;創(chuàng)辦家長第二課堂,提高家長群體德育意識水平;有效利用互聯(lián)網+模式,使其成為德育教育新陣地。
【關鍵詞】:小學生;德育;問題;對策
一、對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問題透視
1.學校德育內容泛化、知識化,教育有效性不足
學校德育作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直接回答“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和為誰培養(yǎng)人”等重大問題。當前學校德育現(xiàn)狀可謂不盡人意,明顯出現(xiàn)內容泛化、知識化的問題。嚴格意義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指思想品德教育,而現(xiàn)在學校教育中卻出現(xiàn)了把“德育當筐,什么都往里裝”的尷尬現(xiàn)象,德育概念嚴重泛化。致使德育工作宗旨不明、主次不分、多面出擊、樣樣稀松。而且,由于當前相當多的學校都延用考試分數(shù)對學生進行道德操行的評價的慣例,使德育評價也嚴重依賴分數(shù)和成績,而忽視德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對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誠然,學校會向學生傳遞大量德育知識、行為規(guī)范等常識,但是把知識背下來拿高分和內化為行動自覺卻完全是兩回事。學校德育重心應在后者,防止學生出現(xiàn)知行兩張皮現(xiàn)象。
2.家長和家庭的良性示范效應明顯不足。
調查顯示,在家長的觀念中重智輕德情況非常普遍。家長們普遍認為通過公開考試的方式是改變孩子命運的優(yōu)良、有效方案。只要成績好,將來考進名牌大學,人生便成功一半,便可平步青云......至于是否成為對社會有益的、為人民服務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服務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卻少有人關心。家長這種“成功優(yōu)于成人”的理念會直接影射和反映給孩子,使孩子從小就受到這種急功近利情緒的渲染,不利于道德品質的塑造。更有家長很少顧及自身不良言行和點滴細節(jié)對孩子的教化作用,在未成年人塑造三觀的關鍵時期,未能起到言傳身教的示范效應。正如馬卡連柯所講:“你們自身的行為在教育上具有決定意義。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兒童談話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家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議論別人,怎樣歡樂和發(fā)愁,怎樣對待敵人和朋友,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1]很多家長都忽視了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而這是孩子成人和成材的第一個階梯。
3.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傳遞渠道多元化,德育工作面臨較大壓力。
目前德育工作的巨大挑戰(zhàn)是信息獲取渠道的多元化。未成年人除了在學校和家庭中接受德育教育外,也深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隨著網絡和手機的普及,海量信息以此為載體充斥著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充滿暴力色情的手游在學生中間盛行,攜帶負面信息的微文、博文毫無遮攔的進入他們的視野,各種帶著偏見的、錯誤的思潮扭曲著孩子眼中的世界......網絡信息的多元化和良莠不齊給三觀塑型期的小學生帶來的不止是困惑、疑問、無所適從,更容易使他們在尚未學會分辨是非的情況下便潛移默化的接受和仿效。而網絡環(huán)境的凈化和監(jiān)管卻不是一兩個部門所能解決的,需要全社會充分達成共識,從政府官方到民間個人聯(lián)動響應,需要整個社會的整體道德水準較大提高,才有可能徹底解決。
二、增強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應對之策
1.以滲透式品德教育為基礎,以培育理想信念為目的,加強學校德育工作針對性。學校的德育教育內容不能過于泛化,要術業(yè)專攻。《小學德育大綱》明確規(guī)定,小學德育教育即學校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向學生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相關社會知識教育。所以,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塑型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點。要通過各科課堂教學主渠道、課外活動重要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滲透德育目標。學校無小事、處處是教育,把德育因素融進校園環(huán)境建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寓教于樂的課外活動形式,例如:各種紀念日主題活動、文娛表演、參觀訪問等,在潛移默化中傳遞德育信息,這樣學生也更易于接受。
2.開辟家長第二課堂,著力提升家長的德育意識。健康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是否健康、科學,愛好、情趣是否高雅,是否身心健康、舉止文明等都將對孩子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除了抓緊學校德育教育主渠道外,還要抓牢家長、家庭環(huán)境這一關鍵教育陣地。因此,學校對初為父母的家長也要進行適度、及時的引導。可通過定期家長會、小組討論會、家長聯(lián)誼會等形式,一方面反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和成長情況,另一方面要對家長提出配合校方教育的具體引導和規(guī)范性要求。讓家長充分認識到自身言行對孩子的教化作用,充分認識重智輕德的危害,深刻領悟培養(yǎng)孩子成人和成材的辯證關系,主動進行自我約束和情操素養(yǎng)的再培養(yǎng)。應該意識到,培育孩子成長的過程本身也是家長自我成熟的過程,當今社會衡量人才的標準是全口徑的,其中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素養(yǎng)、終身學習的能力等都是重要指標。只有家長負起應盡的責任、尊重教育規(guī)律、對孩子進行全方位培養(yǎng),才能與學校形成合力最終協(xié)助孩子成就幸福人生。
3.合理監(jiān)控、恰當引導,用好網絡教育新陣地。互聯(lián)網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提高了信息傳遞的實時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使大量負面信息擁有了擴散的平臺。小學生正值好奇心旺盛階段,正處于探索世界、形成三觀的關鍵時期。如何對網絡資源進行合理監(jiān)控、有效引導,興利除弊成為當前德育教育的最大挑戰(zhàn)。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整治:
首先,從源頭上應實行網絡游戲身份登記制度,嚴格禁止以盈利為目的的、充滿暴力色情等信息的游戲對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開放。
第二,針對網絡上良莠不齊的信息,家長和學校要加強引導,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洞察他們對敏感問題的態(tài)度和看法,在此基礎上通過因勢利導、深入分析,使他們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對不良信息和錯誤思潮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樹立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和對共產主義的信念。
第三,學校應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德育的模式,組織人員開發(fā)生動有趣、益智的、符合小學生特點的網絡互動平臺,提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信息作為開展網絡德育教育的資源,搶占互聯(lián)網教育的主陣地。
注釋:
[1]馬卡連柯.兒童教育講座[C],馬卡連柯全集:第 4 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