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積極創造性地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為此,本文通過對UMU學習平臺的概念及功能特點進行梳理,引導學生運用智能手機,通過UMU學習平臺,以《一碗清湯蕎麥面》教學為例,體驗移動互聯網時代全新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手機;UMU學習平臺;互聯網;教學模式
引言:
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中職學生已經不把手機當成通訊工具,而是作為一種消磨時間的娛樂工具。他們利用手機聊天、打游戲、看小說,有的已經達到了上癮的程度。上課玩手機的現象也很普遍。這使得老師上課常常因此而得不到學生的積極響應和配合,嚴重地影響了課堂教學,更談不上教學質量的提高。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去學會學習。結合學生愛玩手機的現狀,引導他們利用智能手機,通過UMU學習平臺,讓互聯網活躍課堂,讓每個人融入、分享、收獲。
一、UMU學習平臺的概念及功能特點闡述
(一)概念分析
UMU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學習方式,是知識分享與傳播的學習平臺,它連接人與知識、加速知識的滾動,讓每個人融入、分享、收獲。
(二)功能及特點
UMU可以用來分享知識,組織互動,參與學習,搭建學習平臺,用于教學、組織論壇及會議等等,樣樣都行。UMU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借助連接的力量,讓學習隨時隨地發生,用技術的力量推動了教育的升級。UMU將及時互動引入課堂,通過智能手機和互聯網資源讓每個學生都能深入思考,充分表達,構建一張彼此連接與分享的大網,每個學生都能更好地融入學習過程。通過UMU學習平臺翻轉課堂,讓課前自主預習,課上互動教學,課后學習強化,智能發生,盡在掌握,讓教與學插上移動互聯網的翅膀,學習變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極大提升了教學效益。
二、以小說《一碗清湯蕎麥面》教學實踐為例,通過UMU學習平臺,體驗移動互聯網時代全新的教學模式。
1.利用智能手機,掃微信進入UMU學習平臺,進行課前自主學習。教師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創建《一碗清湯蕎麥面》UMU學習平臺,讓學生課前掃微信觀看小說、電影,了解日本年夜飯的習俗及本文的寫作背景等,完成預習習題。利用手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2.通過UMU學習平臺進行課堂教學和課后補漏及強化學習。
《一碗清湯蕎麥面》UMU微課PPT課件由課程目錄、最佳筆記、學員排行榜三部分組成。課程目錄分為了11個環節,分別是①簽到掃描進入課堂(1分鐘);②新課導入:播放感動中國——同桌媽媽陶艷波視頻(2分鐘);③播放小說電影插圖、音樂,讓學生復述故事情節(5分鐘);④展開互動話題(5分鐘);⑤課文分析(20分鐘);⑥課堂練習(5分鐘);⑦總結板書(2分鐘);⑧課堂測驗(5分鐘);⑨課堂反饋;⑩課后作業、答案及資源。
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通過UMU學習平臺,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千百年來傳統教育模式未曾改變,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讓互動機會非常有限。當眾講話給人緊張和壓力,輪流發言又不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與參與,而多數的在線課程只是讓學生對著電腦觀看視頻,時間一長就昏昏入睡。
UMU學習平臺將及時互動引入課堂,通過手機和互聯網讓每個學生都能深入思考,充分表達,更好地融入學習過程。通過UMU組織課堂練習和測驗,馬上可以幫助學生評估學習、鞏固知識。在課后補漏、課后作業、課堂反饋、明星學員排行榜等環節,通過UMU學習平臺可以隨時組織提問和討論,讓大家平行思考、互相點贊,不知不覺間學生們必須要做的事就成為了他們喜歡做的事。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利用智能手機、互聯網資源,通過UMU學習平臺向老師學習、向同伴學習。每個人的學習進度和表現都會被全面記錄和呈現,通過數據讓學生倍受激勵,讓教師改進教學。
基于UMU學習平臺,利用智能手機、互聯網技術開發的教學模式,促進了語文教學的升級,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將傳統課堂的“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轉變為翻轉課堂的主動性學習。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讓互聯網活躍課堂,借助連接的力量,讓學習隨時隨地發生,讓知識得到傳播與分享,讓每個人融入、分離、收獲。
《一碗清湯蕎麥面》教學實踐表明,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并將不斷推動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參考文獻:
[1] 周冠祥. 微課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 職教通訊, 2016(9):63-64.
[2] 王庚. 中職語文教學的信息化研究[J]. 課外語文, 2016(2):67-67.
[3] 徐明芬, 袁曉斌.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與研究[J]. 軟件導刊:教育技術, 2016, 15(9):19-21.
[4] 閆禎. 基于互聯網+時代的高效課堂教學方式建構[J]. 教育導刊, 2016(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