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幅好畫,不僅要有新穎的素材、高超的筆墨、協調的色墨,還要有一個較好的布局。構圖在“六法”中是“經營位置”,也叫布局,現代叫構成。潘天壽畫作的格調與其性格有關,他喜歡清幽肅穆,所以他追求著對靜的表達,在靜中彰顯力量感,蘊藏著強大的生命力。潘天壽畫風奇險、沉雄、霸悍,他的構圖思想在今天的畫壇上依舊占據高位。本文以潘天壽花鳥畫作品做研究課題,重點分析其作品構圖中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潘天壽;花鳥畫;構圖;藝術特色
一、出奇制勝
“因為他力求創新,因為他絕不肯落常套,因為他構圖往往求險,他平常口頭語便說先造險,再破險”12,布局求奇,化險阻為平易,有驚無險的創造奇的險境,讓人感覺新鮮、緊張,表達了潘天壽在布局上的新奇之美。潘天壽吸收了八大繪畫中“奇”的習慣來切割畫面,同時潘天壽以“造險”與“破險”的特點來布局,所以他的構圖有了“奇”與“險”的特征,這里所說的“造險”多選近景與出奇制勝的視覺角度,所選景物對比明顯,打破傳統繪畫的穩建布局。“破險”就是再利用其它的元素讓“險”的畫面均衡下來。潘天壽的作品中,又大又方的“潘公石”占住畫面中大部分畫面或整個畫面,正是用這樣別人無從下手的的險境來造險,才使潘天壽的畫作有了雄渾、蒼古、氣勢強的意境。潘天壽的“奇”還在于畫面畫的很滿但給人空靈的感覺。所有物像應該在畫面的中心。但潘天壽偏偏不畫,把畫心留白。
二、以“點”補勢
在墨點的使用中,有北宋米芾用水墨點的方式描繪江南煙雨朦朧的“米點”,清朝石濤用三三聚五的墨點破線的“石濤點”,他們都是典型的用墨點的專家。在近代,身為中國國畫四大家之一的潘天壽,對墨點也頗有研究,潘天壽用的墨點被稱之為“潘公點”。“潘公點”有用毛筆所點的點,以及用手指點的點兩種形式。墨點本身沒有意義,要和畫面中其它事物聯系在一起才能發揮其作用,潘公點是對傳統繪畫中的點進行研究和繼承的基礎上又對其進行了新的創造,從而具有了自己鮮明的特征。潘天壽把傳統繪畫中的墨點在自己的畫面中加大,點苔點或隨意地點在石頭上,在畫面中起著平衡感。通過不問斷的點形成視覺線型的點,連續的點組合成線的點是大小不一、墨色變化、筆法也不同的,每個點都如高山墜石、蒼勁老辣。潘天壽指畫的點與用筆的點有所不同,指頭畫的點潤如玉、沉厚、蒼勁、同樣的力透紙背,指畫中用來表現輪廓線的點,豐富了線的表達,也使線條顯得更有力度感。
三、虛實“顛倒\"
潘天壽在對前人布局中的虛實進行不斷的研究和學習,經過自己的創新實踐,在虛實方面的處理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特點。在傳統繪畫布局中,虛、實是非常重要的。潘天壽對虛實對比的處理也很謹慎。潘天壽并不只是在技法、布局上進行淺顯的研究,而是深入探討,追求更高層次的趣味、意境的表達。在潘天壽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對虛實的處理。比如說石塊,在傳統山水畫中大都是依山勢勾寫石塊,山石之間空白,可能是云霧又或者是流水,虛無飄渺的空白位置的不同,使其所代表的意境也不同,空白上有只魚蟹,此空白則表示有水。或許有只蝴蝶,則表示天空,都是虛實相生的畫例。方形給人感覺呆板,小了沒氣勢可言,大了堵塞畫面,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強調“空靈”,把方形就這么放進畫面與之不符,但是,潘天壽筆下的石塊,不是長方形就是正方形。潘天壽的雁蕩山花系列,雁蕩山石是紫黑的,要是沒有主觀的加工而一味照搬現實,那畫面中大塊的黑色石塊,就會堵塞畫面,使其顯得呆板平實,這與用筆的力度感、線條的獨立性對應不上。潘天壽經過大膽的嘗試,終于找到了畫石塊的方法,那就是獨特的“虛實顛倒”。對一個石塊來說,因為它是立體的,所以中間是實的,輪廓是虛的。潘天壽把雁蕩山之石,拋棄雁石紫黑之色僅用線條勾寫其輪廓,把原來呆板堵塞平實的畫面變得與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空靈”相通,這也突出了筆墨和線條的表現力。
四、霸悍四方
潘天壽畫面的“四方”其一的含義就是畫面的四個邊、角。他對四方非常重視,他曾說過“畫事之布置,須注意四邊,更須注意四角。山水有山水之邊角,花鳥有花鳥之邊角,人物有人物之邊角”。潘天壽作畫,喜用三角形,對四角的處理,大部分是“三角形”處理方法就是不與畫的邊產生平行的斜線來分割畫面,產生相異的三角形,構成動靜結合協調的畫面。他曾講過: “最好是三角形,有角而且靈動.......角與角距離有遠近,雖然同樣是三點,則情味更有變化”潘天壽以方取勢,專心于骨法用筆和線的表達,這都增加了畫面的氣勢,使畫面更加雄闊、強悍。《淺絳山水》是49歲(1945)時所作,體積大的方形石塊己見端倪。52歲(1948)時,大方石開始用作近景,.以巖石為主的布局形成。50年代去雁蕩山寫生,石的造型變得更方滿,畫面更大,這是受雁蕩山石啟發。畫作《貓石圖》畫面十分簡潔,筆墨無多余,花貓是小方形,石塊是大方形,右上方的題款是長方形此畫基本上都是由方形組成。方形及其石塊周圍空白的大小,形上雖然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方形,使畫面對比統一又有節奏感。
五、題跋藝術
清末因金石學的興起,碑學書派崛起,清人尚樸的思想無不影響著年少的潘天壽。漢碑高古,上接篆書,下開南北朝碑書,是書學的關鍵,自清代開始,雄強書風一直是書壇的主流,潘天壽認識到這~點,因此,他研究和學習較多的魏碑《二爨》和漢碑《石門頌》,創造性的把書法中的“巧”和“拙”相結合,形成了奇樸的書風。潘天壽書法,不拘一格,講究骨法用筆,“強其骨”的印章,中鋒用筆,力透紙背,逆勢求奇。因早期師從吳昌碩,書法金石味,但比其更硬、更險峻。結體巧妙融入碑中,善于造險、搶險,字體造型生動、氣魄。章法抓整體大勢,清晰巧妙,變化多姿,充分與繪畫結合,給人以畫入書的感覺。潘天壽是真正的承繼、革新者,同時也把題跋的運用發揮到恰如其分。題款在畫面上有很多作用,可以豐富畫面,增強主觀情感的表達,還可以增加畫作的動態感。題跋的運用和構圖有很大的聯系,傳統繪畫的題跋,有書法的實用和藝術欣賞價值外,還在傳統繪畫的構圖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潘天壽從對題跋藝術的萌芽到發現規律,總結古人的種種經驗,使題跋藝術有了一個新的高度、新的領域,同時也使題跋藝術和傳統繪畫之間的關聯越發密切。潘天壽花鳥畫作品的題款中,題款字體的大小、篇幅的長短、形式的橫豎、位置等各式各樣,可以說是變化無窮。在當時西方寫實繪畫盛行的時代下,傳統寫意花鳥畫和山水畫因其被認為不能描繪現實而大受排擠,藝術家被迫轉變方向描繪現實,但潘天壽堅持從傳統中吸取營養,發展和創新傳統藝術,以文人的思維方式做著各方面的改變和創新,當然,也包括題款藝術在內。
參考文獻:
[1]陳熙.《潘天壽繪畫藝術特點解析[J].藝術空間,2009,第一期237—238.
[2]應受庚.《中國繪畫構圖學的規律和法則研究》[J].浙江絲綢工學院學報,1997,第14卷第一期:48—55.
[3]《潘天壽花烏畫藝術研究》[D],謝青,中央美院2008屆博士論文,P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