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希望,當代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響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熱愛祖國精神的養成有促進作用,對大學生意志堅定、永不放棄精神的養成有支撐作用,對大學生道德感和承擔責任的精神有提高作用。包括本文在內的相關研究,不僅可以為豐富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文化傳承的相關理論,提供一個模式,而且為高校教育中展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提供理論方面的借鑒。
【關鍵詞】: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
一、基本概念及相關理論概述
文化極為復雜,早在我國古代期間,文化代表著統治者對世間人的“以文教化”之義,即一個國家要想治理好,應先對天道進行觀察,掌握各種自然規律變化情況,如時序等。此外,還要對人倫社會運行規律進行觀察,經教化,規范世間人的規范,促使其講文明,遵守相關禮儀。文化可以區分為廣義與狹義兩方面,其中狹義上的文化主要是各種人文知識,包括文學、史學、哲學、科學技術等,為精神文明方面的。而廣義上的文化為人類在對世界進行改造過程中積累的精神上與物質上的財富。
何謂中華文化?最開始,“中華”為華夏族一般在黃河南北建都,由于處于中心地位,所以被叫做中華,漢族在此地逐步興起,在歷史的發展中,疆土范圍越來越大,在統治區域內,均可以叫做中華,現在代表著中國。中華文化為我國疆域范圍里面所有民族五千年以來所創造的文化。漢族在華夏族基礎上發展而成,在中華民族里面占用重要地位,所以可以說中國文化的主體文化就是漢族文化。漢族發展到今天,融合了很多少數民族,漢族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很多少數民族的文化。此外,少數民族文化不僅和漢族文化相互融合,也呈現出自身獨有民族特色。所以,我國有著燦爛的文化,發展歷史悠久。
中華傳統文化已經發展了五千余年,可謂博大精深。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很多傳統觀念一直以來都得到了人們的尊崇,對人們日常生活與行為影響很大。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重要的精神基礎,能夠為民族的發展與延續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推動著中國社會的進步,并且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傳統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也隨之形成與發展而成,是一種有著穩定形態的文化,是各個民族都特有的。傳統文化屬于民族的歷史遺產,能夠反映于日常生活里面,占據著主導地位,有著特有的內涵,是民族價值取向的重要載體,有利于民族產生較強的自我認同感。中華傳統文化也是隨著歷史發展而逐步形成的,也是一種有著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如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品質、風俗習慣、禮儀制度、宗教信仰等。
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發展情況來看,多源一體是其主要特征,所以中華傳統文化吸收了百家的優點,并匯聚了各方的智慧。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所以經歷五千年風雨的滄桑仍然立足世界,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中華傳統文化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分為三部分,即中國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現代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十分旺盛,對我們民族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并且直到今天這種影響力也依舊存在。在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期間,隨著中國新文化的重新構建,以及中華傳統文化出現解體,讓中華傳統文化出現了重大的變化。中國現代文化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并廣泛吸收了西方文化和馬列主義文化,對于當代文化而言,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發揮著基石的功能,決定在當代文化的一些重要特點。20 世紀馬列主義文化傳到了我國,并被當代文化所吸收,同時指導著中國文化的發展。而西方文化傳入我國后,和中華傳統文化相互碰撞,最終融合在一起,此期間對我國民眾的影響是巨大的。從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情況來看,是中華傳統文化、馬列主義文化、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
二、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第一,大學生不了解傳統文化的真正價值。存在一定程度的輕視傾向?!爱敶髮W生與中國傳統文化”課題組于北大發放了問卷調查,當提問“當前,我國將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定位法定節日,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時,調查結果顯示,持肯定和支持態度的人為 73%,而持反對態度的人為 8%。在持肯定態度的人中,其肯定的原因主要是支持傳統節日作為節假日,并非是認為,傳統文化節日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把傳統節日當做工具,并非價值。對于“你是否經常欣賞京劇、昆劇、豫劇等欣賞戲???”這個問題的回答,表示經常去欣賞傳統戲劇的人不足 10%,表示喜歡的僅有 5%。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大學生非常喜歡過西方的情人節和圣誕節等。
第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不夠,了解不多。因為當前的社會有著開放性特點,大量異域文化進入我國,大學生普遍對其有著極大的興趣,但是卻不喜歡史子集,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不了解傳統文化,認知程度很低。從“當代大學生與中國傳統文化”課題組進行問卷調查數據可知,大部分學生不清楚孟子、荀子、墨子等古人的生平事跡,也不熟悉其主要思想,尤其是一些學生甚至不了解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北大第一任校長嚴復。同時在問卷調查中顯示,就算在表明自己了解相關古人及其歷史事件的大學生里面,也很少進行細究。南開大學學生團隊的調查也顯示: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略有偏差。傳統文化分類方式較多,按其表現形式,可分為:理論、技藝、傳統、民俗和其他。但在調查中發現,高校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更接近傳統藝術。其中,書法、戲劇等傳統藝術以及與生活接觸較緊密的民俗等,更為學生群體所熟知,而傳統文學與思想等,雖具有歷史性與傳承性,但并未被學生理解為傳統文化范疇。
三、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對策思考
1、開展主題實踐,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
毛澤東說:“人的正確思想既不是自己頭腦中原有的,也不是從天而降的,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使之形成。”其潛在含義就是,教育不能閉門造車,除了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文化課程學習相配合,還應該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實踐活動不僅延伸了理論學習,也逐漸深化了大學生傳統教育學習。因此,實踐活動的主體應為大學生,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對各種活動進行組織。利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用優秀的傳統文化熏陶大學生,以此實現教育實效的提升。
2、加大宣傳力度,發揮輿論的導向作用
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主要載體就是傳播媒介,即將現有的傳播途徑利用起來,將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傳播給大學生,這樣大學生不僅可以獲得大量社會信息,還能夠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3、建立健全各種機制
為提升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成效,需要盡快建立起長效機制。
4、大力激發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意識
大學生是具有獨立意識和思想活躍的個性,要想有效地培育大學生個人的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就要打破傳統的課堂教育模式,使大學生變被動接受成為教育中的主體,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追求。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