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明麗色彩在唐卡藝術中被表現的淋漓盡致,始終洋溢著一種神圣的光澤,并把濃烈的宗教情感展現了出來。本課題以唐卡明麗色彩為研究和學習的對象,探究其色彩的象征性含義以及運用明麗色彩的情感性特點進行油畫創作的方法。在對唐卡藝術特色感悟的基礎上,獲得藝術創作的新思路和新啟迪。通過對唐卡色彩的學習和借鑒,在油畫創作的形式中將現實生活中的美的瞬間表現出來,尋求一種個性化的油畫語言形式。
【關鍵詞】:唐卡;明麗色彩;研究借鑒;創作
一.唐卡藝術中明麗色彩的演變
唐卡是由帛畫發展而來,在中世紀帛畫《蓮花部八尊曼陀羅》中,從整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畫面設色單純,以暖色紅主調,配合綠、藍、黃為點綴,顏色種類少,色彩變化小,從每個小陀螺的顏色上看,盡管是對比色,但顏色并不是很純。作品中大面積的使用紅色,但是飽和度不高,明亮程度不明顯,背景色也是灰暗的感覺,每個大色塊中都有微妙的變化,使整體畫面呈現為一種寧靜、平穩的風格,色彩表現也十分凝重簡潔。畫面構圖簡練,色調單純而協調,古樸莊重,形成了中期唐卡的特點。
隨著時代的發展,唐卡藝術日趨成熟,在唐卡《蓮花網目觀音》中,顏色較原來更加明麗和諧,深藍色與朱砂紅相匹配,膚色的潔白使色彩的純度增強,使畫面的明度加強,紅色、綠色、橙色、藍色的使用,使對比更明顯,為唐卡藝術增添了更多華麗的特色,仿佛一層明麗的光輝照在整個畫面上,洋溢著一種神圣的光澤,極富于裝飾性。穿梭來往各種變化著的卷草紋在畫面中,使畫面富有了動感,因此,畫面更顯得生動而富于變化。畫面也常常因為這些美麗而生動的花卉更顯得華麗精美。
17至19世紀,也就是唐卡繪畫的鼎盛時期,多種專門畫坊和繪畫流派的出現,使唐卡藝術爭相斗艷、百花齊放,作品《綠度母》是慈悲與絕美的象征,這一時期唐卡藝術開始追求設色雅致、清新的風格,畫面中的花卉純度較高,每朵花施以淡彩,顯得十分雅致,每塊大的顏色在明亮的基礎上都有變化,與葉子形成對比,并且大膽使用高純度的綠色、黃色、藍色,飄舞的絲帶和背景在顏色上形成了對比,使畫面富有了動感,綠度母坐在純潔的蓮花上顯得更加神圣、莊嚴。整個畫面用色細膩,搭配協調。象征了藏族人們純凈的靈魂和樸素的信仰。
總體來說,唐卡藝術中的明麗色彩由原先的古樸、莊重、色彩單純、而逐步發展成為畫面華麗、設色艷麗、對比強烈。這種過分追求嬌飾、華美的視覺效果,使唐卡藝術的裝飾味更濃,色彩感更強。后期顏色比早期的更加艷麗五彩繽紛。不論早期唐卡還是成熟期唐卡,人們一直在尋找屬于他們特有的文化特色,能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唐卡藝術,藏族人們一直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表現他們的文化和信仰。唐卡藝術簡單、質樸,色彩明靜亮麗,給人們帶來了新的視覺體驗。現代社會生活的壓力,使人們處于緊張的狀態中,也正需要像唐卡藝術中的名利色彩所帶給人們簡單、質樸、平靜的內心與之取之平衡。
二.唐卡藝術中明麗色彩的研究與借鑒
唐卡繪畫不僅色彩明麗而且對比強烈,如《尊勝佛母》,作品中將對比強烈的紅、綠,黃、紫,藍、橙和諧地安置在畫面中,組合豐富,符合審美規律,常用純度高的底色襯出表達的主題內容。不同的顏色可以表達不同的審美情感,審美的主要內容在唐卡整個畫面的色彩關系中構成了,具有強烈的視覺刺激和精神激勵力量。色彩的美感是在統一的色彩關系基礎上呈現出來的一種心理和諧,其主要在于顏色如何選擇和搭配不同的色彩間的組合組合、面積大小的對比、不同圖案形式運用構成了不同的畫面布局,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感染力量。從唐卡中色彩的主觀表現看,色彩關系源于自然,大量運用固有色,對比強烈,純度被強化的同時主觀的精神指向也被強化了。畫師在施色上表現出了強大的色彩駕馭能力,在賦予千變萬化的物體瑰麗燦爛色彩的同時有機的結合了自己的主觀感受,唐卡在繪畫時調和了色彩的純度和色相,最終呈現出熱烈的畫面感染力。受到地域、自然環境的影響,在雪域高原上自然萬物呈現出飽和、強烈、鮮明的色彩,因此也就使得藏民族產生了追求熱烈鮮明色彩的視覺審美習慣,在他們眼里,白色表示吉祥、純潔、和平;紅色象征權利;黃色代表和平、解脫;黑色用來表現鎮妖降魔的題材,如護法神像,等等。人們對白色的崇尚,對紅色的尊重,藏族人民對佛的真摯的情感和對雪域家鄉的無限熱愛都寄托于此。
唐卡色彩明靜亮麗,注重裝飾性的趣味,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和鮮明的藏族特色。使用固有色色相,顯現了繪畫語言的生命力。顏色和畫面沖擊力是最基本的繪畫元素,這些具有較強象征意義的顏色不僅讓我們在視覺上得到了享受,心理上也得到了暗示和召喚。在唐卡藝術中色彩和畫面效果具有了自身的魅力,在藏族地區,從理想化信仰追求的初衷開始,靈魂生存的主觀想象色彩在唐卡繪畫中已經存在,藝術創作的表現特征也從繪制的開始就帶有了, 唐卡在藏族藝術長廊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這是唐卡在人們心中被不斷完善再創造的表現,唐卡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并受人們的青睞是因為唐卡凝聚著藏族人們的信仰和智慧,。
西藏唐卡作品《藥師佛》,顏色清新,風格華麗,色彩搭配和諧,不失對比,使畫面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不受遠近透視關系的干擾,畫面的景物隨著情節的需要而變化,不受空間、時間、歷史的限制使構圖很完整,畫風樸實,色彩基調協調。人們在繪制唐卡時一直在尋找屬于他們自己的色彩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感覺,作品簡單、質樸、干凈明麗,給人們帶來了新的視覺震撼力。正是簡單、質樸的感覺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我們所要的追求,不僅要學習研究唐卡藝術,而且在借鑒的同時也要有自己的想法,打破傳統的再現模式。創新在快速發展的今天是必不可少的。畫面就如人們平靜的內心,寧靜和諧而富有變化。在嘈雜的塵市環境中,擁有一個明朗平和的心境對于人們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作品中所采用的色彩就猶如樂曲里那歡快的樂符,運用視覺傳達的方式達到使人看后產生心曠神怡的感覺。借鑒唐卡的色彩就是因為它明靜亮麗的顏色可以表現樸實平和的心境,簡單而飽滿的繪畫技巧可以更完美的表現所要的簡單生活。
三.基于唐卡藝術明麗色彩的創作研究
通過研究與借鑒,對唐卡的明麗色彩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看似簡單的顏色都有它的獨特之處。顏色不僅有冷暖之分,不同的顏色還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情感內涵,所以筆者要運用顏色的力量使她的繪畫作品具有不同的內涵,為了使畫面更具有視覺沖擊力,運用了對比色和明凈亮麗的顏色,通過色彩傳播來給大家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覺盛宴。
在唐卡作品中,深深吸引筆者的就是它明亮干凈的顏色,在唐卡作品中色彩不單單是顏色,還是人們的精神化符號,能夠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在色彩運用上,筆者使用了唐卡中明麗的色彩,每塊顏色重復是同類色在畫面不同位置的反復運用,色彩關系即統一又顯得畫面復雜。重復的節奏運用得當如同詩詞的韻律一樣抑揚頓挫。 花朵打破了規則形狀的單一。
在創作中有目的設計畫面所需要的顏色而不照抄自然,用眼睛看到的事物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靈間的交流。創作一幅好畫,不僅需要瞬間的感悟,更需要對這一景觀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及了解才能產生。藝術不是抄襲客觀事物,藝術是人們觀察客觀事物后主觀的對其修改、整理。藝術的創作題材來源于生活,但是作品最后形成的面貌又不同于客觀生活,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學習并借鑒唐卡明麗色彩的特點,在創作過程中尤其注意顏色的調和,既不能畫的太灰同時也要注意對比色的運用,畫面的對比和諧、明凈亮麗是最主要的。唐卡藝術的明麗色彩凝聚著人們的信仰和智慧,他們用一顆火熱虔誠的心和細膩的筆觸來表達著對生活最深的渴求。唐卡的用色效果顯示出了人們對色彩理想化的應用,生活中,他們注重精神追求,唐卡的色彩絢麗奪目富有裝飾風格,為人類創造了美妙的心靈瑰寶,同時也為我們理解藝術、創造藝術打開了一扇門,影響了后來的很多畫家。我們在借鑒色彩的同時也要有主觀感受,這樣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