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音樂一直存在著雅樂和俗樂這兩類音樂,一些俗樂被統治階層進行吸收、改編用于宮廷,形成了雅樂,追根溯源這兩類音樂的來源都是民間音樂。故俗樂的發展也是推動中國古代音樂的一大動力。漢代,正是一個俗樂大發展的關鍵時期,本文主要論述了漢代俗樂發展的各個方面,并以為例闡明漢代俗樂在古代音樂發展的承前啟后。
【關鍵詞】:俗樂;雅樂;漢代;承前啟后
雅樂,自周代產生,用于祭祀、宴請賓客等重大典禮,屬于宮廷之樂,被視“正樂”并與此相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六代樂舞,分別是黃帝時期的《云門》、堯時期的《大咸》、舜時期的《韶》、夏禹時期的《大夏》、商湯時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時期的《大武》。這些樂舞不只是單純的令人悅耳,而是充滿了政治色彩,成為統治者進行國家統治的一種工具。故雅樂的重要特征就是為政治所用,有教化功能。
俗樂,簡單的說就是世俗之樂,是各種民間音樂的統稱,來源于民間,風格多質樸、活潑、富有活力。是廣大人民在生活中產生的,表達人們的情感和或描繪日常生活常態,沒有特定的功能性。在春秋時期指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鄭衛之音”,由于其音樂自由大膽、不受約束,也被稱為“淫聲”,自春秋末期起俗樂開始廣泛進入百姓音樂生活中,呈現出興盛的勢頭。
雖有雅樂和俗樂之分,但其追根溯源音樂都是來自于民間音樂,雅樂不過是在俗樂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變形,使其適合于宮廷之樂。俗樂深刻地影響了宮廷音樂的發展,兩者的相互沖擊和交織,構成了中國古代音樂。漢代是俗樂大發展的時期,一方面繼承春秋戰國以來俗樂的發展,并在漢代充分得到了發展,另一方面漢代俗樂的發展也為后世俗樂發展開啟了新的道路,是俗樂發展過程中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
一、承春秋戰國之俗樂
自春秋戰國以來,俗樂就有了一定的發展。“古樂”(亦稱“雅樂”)衰微,“新樂”(亦稱“俗樂”)興起,是這一時期音樂發展的主要特征。社會動蕩、禮崩樂壞,已突破原來西周嚴格的禮樂制度,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制中的“雅樂”逐漸微弱,音樂不再只是依附于禮的一種存在,漸漸的有了自己獨特的社會地位和作用。楚歌楚舞產生,在音樂思想上,除了儒家學派還產生了墨家、道家等多種學派,在音樂思想上提出了不同的音樂主張。
二、漢代俗樂的蔓延
自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俗樂興起,受其影響漢代俗樂進一步呈現出繁榮景象,在許多方面都有所表現,產生了新的音樂表現形式。漢代宮廷俗樂和民間俗樂共存,成為兩股音樂力量交互發展。
漢代俗樂的繁榮景象也不是憑空而來,漢代出現了許多有利于俗樂發展的因素,加之承襲春秋戰國時期世俗化音樂的特點,故漢代具備了俗樂繁榮的各種條件。思想是首要條件,漢代出現了“玄學”與存在已久的正統儒家思想相抗爭,典型的有竹林七賢中嵇康所作的《聲無哀樂論》,并主張音樂擺脫封建政治功利色彩。這些音樂思想都與長期視為正統的儒家音樂思想有著不同之處,沖破了原來占主導地位的儒家音樂思想。在這種思想背景下,為俗樂的興盛提供了有利條件,不再只是存在禮樂,多種類型的民間音樂也展露出奇光異彩。其次,漢代統治者偏愛民間音樂,據記載漢高祖尤愛楚歌楚舞,建立樂府這一行政機構來收集民間音樂,從上層統治出發為俗樂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1.樂府
在秦代就已產生,在漢代興盛起來。是用來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采集民歌的音樂行政機關,后指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雖然漢樂府屬于政府建立的行政機構,但其主要的任務是收集民間音樂并進行改編、創作及表演,有“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的記載,針對對象是民間音樂。發現、挖掘了各地的民間音樂,收錄了大量的民間詩歌,真實的反映出了人民的生活百態。再加之宮廷的強力支持,規模也不斷擴大,多達1000余人,這些都有力的推動了俗樂的發展。樂府的建立可證漢代俗樂已有一定的突破,從上層統治階層肯定了俗樂的存在,俗樂與雅樂共同發展。記載中還有“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李延年吸收了少數民族的音樂,擴大了俗樂的范圍。樂府成為了俗樂的集中營,并在此創作出更加精致的音樂。
2.相和歌
漢時興起的一種歌曲形式,最初是產生于民間沒有伴奏的歌謠“徒歌”,發展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又發展為“絲竹更相和,持節者歌”稍為復雜的形式,加入了絲竹的樂器伴奏,形成了相和歌。從相和歌的內容、形成過程和“相和而歌”的演唱形式可觀出,相和歌有著深厚的民間音樂基礎,是一種俗樂歌曲,也是漢樂府俗樂的代表性音樂。相和歌進一步發展構成了一種大型的歌舞套曲——相和大曲并具備了三段體歌舞曲的基本結構原則,其后也深刻影響了魏晉時的民間歌曲清商樂的形成。
3.百戲
繼承周代散樂,有著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說唱、歌舞、雜技、魔術、歌舞等都包括在其中,在漢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百戲形式多樣、內容涵蓋面廣、數量大,百戲節目有“魚龍曼延”“烏獲扛鼎”“都盧尋橦”“立興云霧”等,吸收了大量的民間音樂。將民間的這些技藝再加以挖掘、深造,不僅傳承了民間多樣的俗樂,還擴大了俗樂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現出土的漢代說唱陶俑,神態生動、傳神,已說明出漢代說唱藝術已有一定的呈現,是后世戲曲出現的前提性基礎。
三、啟后世俗樂之繁
漢代俗樂的發展也為后世俗樂發展、繁榮做了鋪墊,為魏晉南北朝及隋唐的民間音樂發展打下了基礎。后世俗樂在漢代俗樂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隋唐時期民間音樂廣泛流行于社會底層,深受百姓的喜愛,在隋唐時期形成了宮廷燕樂和民間俗樂這兩大音樂潮流。
例如漢代的相和歌,在音樂內容上,受其民間性的詩歌內容影響形成了魏晉時的民間歌曲清商樂,后成為全國性民間音樂的統稱,其中的吳歌、西曲也豐富了古代的詩辭;在結構形式上,相和歌發展形成的相和大曲構成了三段式歌舞曲的基本結構原則,在此結構原則上更加成熟化形成了歌舞音樂的更高階段——隋唐歌舞大曲。
再例如百戲,在南北朝時期散樂已成為百戲的同義詞,范圍更加擴大,幾乎涵蓋了民間表演藝術的一切形式。在漢代已有說唱性的表演節目,受百戲中戲劇性樂舞的影響產生了南北朝的“歌舞戲”、魏晉的“參軍戲”,形成了音樂的獨立分支,這些也都是后世戲曲藝術的雛形,為后世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的發展、繁榮打下強有力的根基。
觀其漢代俗樂發展,承春秋戰國之俗樂,啟后世俗樂之繁,實為古代俗樂發展的關鍵時期,不得不稱為中國音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俗樂的發展至今也影響著現當代的音樂進程,仍為我國音樂的一大瑰寶。
參考文獻:
[1]楊蔭瀏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2]宋恩偉.樂舞一體話六代 秦漢俗樂占先聲——秦漢俗樂興起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09):129-130.
[3]錢志熙.音樂史上的雅俗之變與漢代的樂府藝術[J].浙江社會科學,2000,(04):123-129.